正文

茶文化(12)茶藝的萌芽

(2009-07-11 19:06:41) 下一個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8226;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濛有客人來,就請飲茶,這是他好客的表現。但是好客好到令人害怕,看作是一場水災,倒也有趣。

又如陸羽《茶經》引弘君舉的《食檄》中說:“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麵寒暄之後,先要請飲三杯茶,成為當時的待客禮儀。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當時的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陸羽《茶經》又引《宋錄》說:新安王劉子鸞,和弟弟豫章王劉子尚拜訪高僧曇濟道人(注意,當時稱高僧為道人,與後世不同)於八公山,道人設荼招待。劉子尚品味了以後說:“這哪裏是茶,簡直是甘露呀。”這是和尚愛喝茶的最早記載,開了後世茶禪一味的先河。

  北朝受來到北朝做官的文人、官員影響,也開始飲茶。如後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槳,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中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這裏肅指投降了北魏的原南齊秘書丞王肅,後文將會看到,這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小人。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分茶的程式和技藝,早在西晉杜育的《荈賦》中就已有中華茶藝雛形的描述。

《荈賦》全文如下:“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穀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荈賦》開頭六句是寫茶樹的種植,茶樹種植在丘陵地帶,當時植茶的規模已經達到“彌穀被崗”的程度,又說到茶為什麽有益於身體,因為它“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

接著就是對於茶藝的描寫,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候湯、分茶等步驟。首先是選茶,因為當時是“渾而烹之”,所以選茶選用秋天的老葉,就在初秋季節采茶:“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杜育把這篇賦叫《荈賦》而沒有叫《茶賦》,就是因為茶葉老者叫做荈,這和現代要在清明前和穀雨前采摘茶芽大大不同。

其次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水是茶的載體,曆來茶人對於烹茶所用的水都十分講究,這裏可以看到茶藝初期就注意水的選擇。

再而寫到茶具的選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後世茶藝十分注重茶湯和盛湯的茶具相配,東隅在今浙江上虞一帶,西晉時就在這裏出現我國原始的瓷器,可見茶藝初期就知道瓷器是最合適的茶具。“器擇陶簡,出自東隅”,也有寫作“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當時瓷器還很少見,被認為是從陶器裏挑選出來的佳品,東甌指越州,所以兩者意思差不多。

候湯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

分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酌之以匏”出自《詩經 大雅 公劉》,匏就是葫蘆,意思是公劉用葫蘆做成了瓢。這句話說用公劉發明的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的這些關於初期茶藝的描述,足以使它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