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區,一直到戰國時期,茶還是十分稀罕的物品,所以西周王室把它列為貢品,並派專人管理。除了傳說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以茶代酒外,周王室並沒有把茶當飲料,而是在祭祀祖先和神鬼時作為祭品。到了春秋時期,中原地區茶的供應多了起來,貴族已經可以把它作為食品了,於是就有了前麵的《晏子春秋》中的記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前麵引述《神農本草經》和《華陽國誌.巴誌》兩部古籍中並沒有出現“茶”字,出現的是“荼”字。這不是印刷錯誤,而是當時還沒有“茶”這個字,隻有“荼”字。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在《詩8226;邶風8226;穀風》中記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詩8226;豳風8226;七月》中記有:“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詩經8226;大雅8226;綿》有“堇荼如飴”。“荼”字有兩個讀音,作“茶”解釋讀作“cha”第二聲;另外的讀法是“tu”第二聲。讀“tu”第二聲指的是“苦菜”,《神農本草經》的《果菜部上品》中寫道:“苦菜 味苦寒。主治五藏邪氣,厭榖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選。生川穀。”三國吳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記苦菜的特征是:生長在山田或沼澤中,經霜之後味甜而脆。故有“其甘如薺”、“堇茶如飴”的詩句。《詩經》中的“荼”指的是苦菜還是茶,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一。根據茶事傳播路徑和時間,恐怕更可能是指苦菜,不是指茶。因為戰國時期以前,茶事還隻限於巴蜀一帶。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鄰近巴蜀,楚國的茶事已經十分普遍。屈原放逐沅湘(長沙地區)時作《九歌》,其《東皇太一》有“奠桂酒兮椒漿”之句,《東君》中有“援北鬥兮酌桂漿”之句。經後人考證,這裏所說的“椒漿”和“桂漿”都是當時楚國的茶飲。
先秦時期茶事雖已產生、發展,由於國家尚未統一,傳播範圍比較狹小,隻局限於巴、蜀和楚國一帶。俗話說:“酒好不怕巷子深”,好東西遲早會讓人們喜愛。秦惠(文)王接受了名將、司馬遷的八世祖司馬錯的戰略性建議:先攻下巴、蜀以後,後統一六國(見《戰國策 秦策一》)。
當時,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就命名所居城池為葭萌(今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苴侯與巴王友好,而巴與蜀有仇,所以蜀王發怒,就進攻苴侯。苴侯逃到巴國,巴為之向秦求救。群臣議論說:“蜀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和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將軍司馬錯和中尉田真黃反駁道:“蜀國雖然遭此內亂,但其國家十分富饒。如果能夠得到它的布帛金銀,足夠供給軍用。並且有大河通往楚國。有了巴國的勁旅,乘大船直流東下攻楚,楚地可得。所以得蜀則得楚。而楚亡,就可以並天下了。”惠王曰:“好主意!”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將軍司馬錯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親自在葭萌抵禦,敗退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相國及太子退至逄鄉,死於白鹿山。開明王朝滅亡,傳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等假虞伐虢的故伎重演,順路滅掉苴與巴。清人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指出:“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從這個時候開始茶事活動在秦國傳播開來,九十多年後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隨著統一的進程,茶事在中國更廣範圍流行。巴人餘部退到三峽附近,直到公元前280年最終土地被楚國兼並,人民成為今天土家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