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在貢茶製度下,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辦法是讓高水平的點茶師,對不同品種的茶葉點出來的茶湯進行品評。這產生另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和選擇技藝高超的點茶師呢?
“鬥茶”也稱“茗戰”,是建州茶鄉一種以比賽品評茶葉優劣的民間風俗。據考建甌茶鄉在唐代後期就有了“鬥茶”活動,到了北宋,“北苑”茶園興起,在“龍鳳團茶”的推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宋代上自宮廷,下至市井流行的是點茶法。點茶是把茶瓶裏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的過程,為了給客人獻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溫的調節非常重要。為此,在點茶過程中,如何調整炭火也就變得很重要,調炭時,有“三炭”之說,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後炭(第二次亦即最後一次添炭)。首先清理好地爐內部並撒好濕灰後,將三根圓形短炭作為底火放進爐底。一應準備工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蔡襄在《茶錄》中談論茶器的時候,多處出現建議用黃金製造,這是因為蔡襄是以原貢茶督造官的身份,向皇帝獻論茶的專著,所用茶器自然要相當珍貴。當時宮廷品茶,確實十分奢侈,尤其是藝術家天子宋徽宗趙佶,對茶有很深入的研究。趙佶以九五之尊講究茶事,無心政務,所用器具如銀碾金瓶,窮奢極侈,即使當時富貴人家也不能望其項背,北宋亡在他的手中,宜乎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蘇軾(1037-1101)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有一篇文章《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曆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麵的特色。
宋孝宗時宗室趙汝礪在淳熙十三年(1186)所撰的《北苑別錄》,是對《北苑茶錄》進一步的充實。該書對茶葉加工技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杭州飆車案被害人譚卓的父親提請抗訴,要求公開鑒定肇事者胡斌的身份。此前90%以上網友對照現場拍攝和法庭拍攝照片,發帖懷疑兩者不是同一人,而西湖法院斥之為無稽之談。杭州公檢法公信力如此衰敗,真令人悲哀。懷疑並非空穴來風,看看案發後杭州公檢法的表現,便知端詳。
公安局:案發後,首次新聞發布會,負責處理事故的西湖區交警大隊副大隊長王建國,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莆田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任福建轉運使、端明殿學士等職,故人稱蔡端明,卒贈禮部侍郎,諡忠惠。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不但在文學方麵造詣較深,而且對植物學也頗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遊茶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由於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裏,京師三月嚐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製,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7-25 19:42:18)
陝西扶鳳縣北法門寺是著名古刹,皇家寺院,創建於東漢,昌盛於唐代。寺內有一座珍藏釋迎牟尼真身玉骨舍利的十三層八角磚培。1987年2月,在重建塌毀的“真身寶塔”時,發現塔基下有座用堅石修建的秘密地宮,內有金銀器、陶瓷器、琉璃器、石雕、絲綢、服飾古文物,並有物賬石碑,共計2499件稀世珍寶。是晚唐鹹通十五年(874),由懿宗、僖宗封藏於法門寺以供幸佛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唐代以茶為禮,以茶相饋盛極一時,前麵所引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和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都是答謝贈茶的作品。在社會上圍繞茶的飲用,還興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風尚。唐代在六朝來客敬茶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興起了以茶為集,以茶設會和以茶作宴的集體活動形式,這種形式實際上是我國也是世界茶道的開端。茶集、茶宴、茶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昨天提到趙樸初先生的詩,第一句“七碗愛至味”,是指盧仝的《七碗茶歌》。比陸羽稍晚的盧仝(約795—835),號玉川子,中唐詩人,也是著名茶人。盧仝出身於範陽盧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但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不參加科考,隱居嵩山少室山,刻苦攻讀。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征他為諫議大夫(官位五品),盧仝盡管家境貧寒,仍不被高官厚祿所誘,拒絕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