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2)鬥茶和建盞

(2009-07-31 18:17:09) 下一個
在貢茶製度下,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辦法是讓高水平的點茶師,對不同品種的茶葉點出來的茶湯進行品評。這產生另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和選擇技藝高超的點茶師呢?

“鬥茶”也稱“茗戰”,是建州茶鄉一種以比賽品評茶葉優劣的民間風俗。據考建甌茶鄉在唐代後期就有了“鬥茶”活動,到了北宋,“北苑”茶園興起,在“龍鳳團茶”的推動下,鬥茶之風更加盛行,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後來,先後作為貢茶的主管官員丁謂和蔡襄把這種“鬥茶”習俗引入到品評茶葉優劣過程,並通過鬥茶來培養技藝高超的點茶師。在他們的宣揚下,“鬥茶”活動傳播到上層社會,更經文人墨客的渲染,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清新雅致的茶道藝術,建安“鬥茶”大體有“研茶協盞、調膏點注、擊拂侯湯、細啜吟賦”四道程序。後來,這種“鬥茶”品飲藝術還傳入日本,與日本茶道有一定的淵源。

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著調膏。所謂“調膏”,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相當粘稠時為止。鬥茶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又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色澤鮮白,“淳淳光澤”,民間稱其為“冷粥”,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後稍有凝結時的形狀;湯花均勻適中,像白色小米粒狀的紋理一樣細碎均勻,這叫做“粥麵粟紋”。“冷粥麵”(茶麵)就可以緊緊貼著茶盞的內壁,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為“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就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茶麵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即盞的內壁與湯花接觸的地方出現水的痕跡。

調膏之前,還須“溫盞”, 再注入沸水。“溫盞”的作用,蔡襄在《茶錄》中說得很明白:”盞氣熱,冷則茶不浮”。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後總是要散退的,此時盞內壁就會出現一圈水痕,鬥茶是以先出現水痕者為負。正如宋代祝穆在其《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茶盞事先加熱,湯花可以保持更長時間。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比較兩種茶葉的好壞就說“相差幾水”。

宋代飲茶方法對茶具十分講究,“建盞”作為首選茶具深得當時貴族、文人士大夫的喜愛,並且成為朝廷貢品。由於鬥茶需要比較水痕,顏色較深的建窯“建盞”成為了宋代流行的茶具。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曆史上屬於建州,故名建窯。建窯並沒有名列宋代的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但建窯的“建盞”卻大大有名。“建盞”是產於建窯的黑釉瓷器,以碗類占絕大多數,宋代稱“甌”和“盞”,統稱“建盞”。甌的本意是碗,盞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說小碗。

建盞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鬥,分為束口碗、斂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例如建窯首創最具特色上乘造型的束口碗,其造型特點: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轉為弧形,向內逐漸收縮成小平底;底足與腹底部交接幹淨利落,足外牆較豎直,上下寬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跡;足底微挖淺,表麵平整。造型古樸、厚重,富有文化內涵。建盞最美妙之處在於它變幻莫測的釉色。建盞釉色多為紺黑色。兔毫釉是指在黑色釉麵上呈現出各色流紋,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分為金兔毫、灰兔毫、銀兔毫和黃兔毫等。《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香色也”,“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 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一中也說:“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然其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可見建窯的兔毫盞在當時是名器,十分難得。

建盞就是當時專門為點茶、鬥茶“量身定作”的茶具。建盞的胎體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穩當,便於點茶時擊拂。胎體厚且內含氣泡多,預熱後不易冷卻,利於點茶,點茶後還可以保持茶湯的溫度,延緩水痕的出現。另外建盞的釉麵亮黑如漆,便於鬥茶時觀茶色,驗水痕。正如蔡襄《茶錄》中所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火高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皆不用。”蔡襄認為白色茶適合用黑碗,建安燒製的茶碗色黑,紋如兔毫,胎厚不易冷卻,最好用。其他地方燒製的不是胎太薄就是釉色不夠黑都不如建盞。另外建盞中質量上乘的束口盞,在盞壁距口沿約6或7毫米處,向內作成一同圓滑的凸圈,此凸圈是注水量的標準,起標尺的作用。因為點茶注湯時乳霧洶湧溢盞而起,所以要求茶湯適中,否則“茶少湯多則雲腳散,茶多湯少則粥麵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