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0)皇帝的茶學著作

(2009-07-29 17:55:48) 下一個
蔡襄在《茶錄》中談論茶器的時候,多處出現建議用黃金製造,這是因為蔡襄是以原貢茶督造官的身份,向皇帝獻論茶的專著,所用茶器自然要相當珍貴。當時宮廷品茶,確實十分奢侈,尤其是藝術家天子宋徽宗趙佶,對茶有很深入的研究。趙佶以九五之尊講究茶事,無心政務,所用器具如銀碾金瓶,窮奢極侈,即使當時富貴人家也不能望其項背,北宋亡在他的手中,宜乎哉。

他在大觀元年(1107)寫了一部《大觀茶論》,實際上是在介紹一種特殊的茶道:宮廷茶道。他在前言中講到,稻穀小米用於免除饑餓,絲麻之類用於抵禦寒冷,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管豐收歉收老百姓總是少不了的。人們對於特有甌閩秀色,山川靈氣的茶的需求,更多的卻是精神層麵的。飲茶能夠除去胸中煩燥,洗滌心裏鬱悶,導致神誌清爽,心境平和;飲茶能使人思維淡泊雅潔,氣韻高遠靜謐。這裏他把茶道概括為“清”、“和”、“淡”、“靜”四個字,很清楚地表明,飲茶主要不是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一種文化現象。明確地表示,隻有在衣食無憂,不用整天為生活奔波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談論茶道。他自己就是在空閑的時間,對茶進行研究,頗有心得,怕後人不了解其中奧妙,還要暗中摸索,所以寫了這二十篇文章,命名為“茶論”。

“地產”篇說了茶的種植地向陽或背陰和土質的關係。在山崖處要向陽,在園圃裏要背陰。因為石縫裏生長,土壤貧瘠,葉子受抑製長得瘦小,茶味淡薄,要靠陽光幫助茶樹生長。園圃裏土質肥沃,枝葉充分展開,就會導致瘋長,必須背陰節製茶樹生長。陰陽相濟,茶樹才會長得好。“天時”篇說了氣候對茶的質量的影響。天氣略偏寒冷,芽葉逐漸生長,茶工從容采摘製造,得到色味俱佳的茶。如果陽光過強,天氣悶熱,芽葉暴長、因為時間限製,茶工來不及,蒸好了來不及壓,壓好了來不及研,研好了來不及製,茶葉留滯積壓,色味會失去一半。“采擇”、“ 蒸壓”、“ 製造”三篇指出了采摘和加工過程中,為了確保質量,需要注意的關鍵所在,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對此作了更專業、更詳細的說明。“鑒辯”篇提出了鑒別茶葉的標準和方法。顏色有光澤而不雜,質地看上去茶芽排列淩亂但不鬆散,拿起來感覺堅實,碾下去鏗然有聲的,可以驗證這是精品。鑒辨不能隻看表麵,需要經驗積累,需要用心領會。

“白茶”篇中所介紹的白茶是宋代福建北苑貢茶中一種特有的品種,因品質優質、產量少而難得,一直在北苑貢茶中名列第一,年產量隻有二、三個用鑄壓成的餅茶,趙佶特別鍾愛。他介紹說:“白茶也叫白葉茶,數量極少,人工不能培植,全是野生的。其芽色白如紙,民間貴為茶瑞,經精微蒸焙,則表裏昭澈,如玉之在璞,無與倫比也。”白茶因為難以培植,失傳已近千年。上世紀50年代,在黃浦江源頭安吉龍王山區的深山中發現一株逾百年樹齡白葉茶樹,通過現代無性繁殖,培育成了如今的安吉白茶。白茶的氨基酸含量高,是通常的2-4倍,這是它獨特的優勢。

接下來的幾篇介紹了飲茶用的器具。“羅碾”、“ 盞”、“瓶”和 《茶錄》下篇中講的一樣。“ 筅(讀音xian第3聲)”代替了《茶錄》中的“茶匙”,點茶時用來“擊拂”即攪動茶湯。形狀和材質不同了,是用觔竹(一種幾乎是實心的堅韌的竹子)做成的帚狀物。帚柄要厚重,帚尾要能分散(茶湯的)阻力,整體要結實,尾部的竹絲要細,應當做成劍脊狀。“構”是加茶末用的杓子,其大小以一盞茶的量為準。

“水”篇講了對烹茶所用水的要求:清(清冽)、輕(軟水)、甘(甘甜)、潔(幹淨),輕和甘是水的自然品性,十分難得。首選是“山泉之清潔者”,“ 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 江河中的水,因為有魚腥氣和汙泥,即使輕甘也不要取用。這和陸羽在《茶經》中對水的要求已有不同,陸羽認為好的江水勝似井水。陸羽說燒湯水的時候千萬不能過頭,趙佶則說燒過頭了應該添入少量的清水,在火上加熱片刻後也可用。這是因為唐代是煮茶,一次性加水,宋代是點茶,多次加水,湯瓶需要多次加溫。

“點”篇是全書寫得最詳盡的一篇,寫出了宋代茶藝的精華。在宋代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麵。由此產生了宋代茶藝特有的“鬥茶”,下麵在介紹宋代茶藝時,再來說說點茶的過程。

“味”、“香”、“色”三篇則談了如何通過品味、聞香和觀色欣賞好茶。茶以味為最重要。茶味用香、甘、重、滑四個字作全麵評價 ,隻有北苑和壑源兩個地方的產品才能四個字兼而有之。茶有真香,不是龍腦、麝香可以比擬的 。必須蒸熟再壓,反複加(水和澱粉)研(和),仔細研和後所造的茶十分和美。點湯入盞中,茶香四溢,如秋高氣爽,很是灑脫。如果帶有桃仁的氣味,強烈的酸味很不好聞。茶湯點出來的顏色,純白的最好,青白的就不如,灰白的差一些,黃白的更差。主要靠天時,人工努力是次要的。天時適當,茶一定是純白的。天氣悶熱,茶芽瘋長,來不及采摘製造,白中就要帶黃。青白的是蒸壓稍微生了一點兒,灰白的是蒸壓過熟。榨汁不盡,顏色就會青中帶暗;焙火過旺,顏色就會焦黃黯淡。

“藏焙”篇是關於怎樣焙茶和收藏已經焙好的茶。收藏的茶要經過焙,焙過度了表麵幹枯,茶香減少,不焙則顏色斑駁,茶味散失。《大觀茶論》中認為焙茶時的溫度要比《茶錄》中和體溫一樣高一些才好,以不燙手為以度。“品名”篇首先列舉了許多當時的名茶,特別指出茶的好壞,在於製造精良與否,品牌名稱不會影響茶的質量。最後一篇“外焙”評價了外焙的茶葉,所謂外焙是指不是由官方正式設置的焙茶處處所,亦即個人私設的茶葉加工製造處所。最好的私家作坊產品在茶味的甘、重、香、滑總是比不上正宗的,私家作坊產品是可以辨別出來的。所以有些無良私家作坊,產品中混雜著桴樹和橄欖樹的葉芽、柿葉等其他草葉,如陸羽所說喝下去是要生病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