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說●無聞

卍卍卍卍《華嚴經》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卍卍卍卍
博文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善男子,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複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發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複如是,入眾生心無明闇室,能滅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莊嚴菩提心經(乾隆版大藏經·大乘華嚴部·第0095部)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修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   佛告思無量義菩薩:“菩薩修菩提心者非於眾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見,法亦無有得者。何以故?眾生空故。”   思無量義菩薩白佛言:“世尊,法相如是甚深,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雲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雲何菩薩了知化身?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如是修習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善男子,彼之眾生,
  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十善業道
 “佛子,菩薩住離垢地,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乾隆版大藏經·小乘單譯經·第0681部)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佛告諸弟子:“皆聽我為汝陳說善惡之禍福。”諸弟子皆長跪叉手,言諾受教。   佛言:“人於世間,慈心不殺生,從不殺得五福。......。如是分明,慎莫犯殺。”   佛言:“人於世間,不取他人財物,道中不拾遺,心不貪利,從是得五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