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2007-08-16 07:19:15)
日本兵的軍靴(五)劉振墉
(苦難的年代係列之)
侵略軍已經在本鎮常住下來,留守的人都很害怕,從早到晚關著門。有時三三兩兩的日本兵從街上走過,皮靴踩著街石發出的聲響,一下一下地敲擊著中國人的心。我心裏雖然害怕,每逢有日本兵走過,往往要從門門縫裏向外看。隻要他在大門外,我在大門裏,還是有一定的安全感。
我從小跟祖母睡。早上兩個人還都捂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7-08-03 03:33:24)
父母的選擇通常是正確的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係列之十一)日本侵略軍快打到我們家鄉的時候,母親帶著十歲的哥哥和不到兩歲的妹妹,逃難到偏遠農村的外婆家,留下我和祖母看家,那年我五歲,祖母將近七十歲了。街上的人家己是十室九空,整天冷靜得讓人感到恐怖。日本兵路過幾次,以後就有一支小分隊長駐下來,有人出麵成立維持會,侍候日本人的一切需要。因為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7-07-31 12:51:58)
   一碗光麵劉振墉
(苦難的年代係列之九)我小時開蒙讀的私塾,畢恭畢敬地向孔老夫子像和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磕了五個頭。當地沒有洋學堂,要想識字,隻好進私塾。私塾設在關帝廟的大殿上,有幾十個學生,我是最小的,可能隻有五歲或六歲,念的三字經。塾師都稱呼先生,是我的表哥,教學還算認真,對學生也很嚴厲,但他自己卻愛好打牌。上午背舊書教新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7-26 10:29:49)
我考過105分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係列之八)
我在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次小考得到了105分,至今難忘。那年我就讀於江蘇如皋縣的鄧莊小學。一天,賈達老師突然宣布:今天小考,交頭卷的另加五分。考試內容隻是默寫一篇課文,我不但交了頭卷,而且一字不差,所以拿到了這個獨一無二的高分,高興了很長時間。
我到現在還記得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謠:喜鵲叫,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7-19 04:51:55)
丁汝昌遺墨捐贈記【劉振墉】大約是一九五八年前後,暑假裡我回到鄉下老家,在舊書堆裡發現了一本小冊子,封麵上的題簽是《丁汝昌遺墨》。丁汝昌是清末的北洋水師提督,相當於現在的北方艦隊司令,這本小冊子應該有一定的價值。小冊子約三十二開大小,用的是光連紙類的簿質紙張,對折、線裝,薄薄的八、九頁,可能是石印。翻開封麵,是一篇長長的序言,仿宋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7-12 07:40:17)
老輩專家說中醫藥
劉振墉
  
  時逸人先生是我國老一輩的中藥專家,他在1953年出版的《中國藥物學》一書的自序中說:“餘研究中藥,始於一九一六年,……”。“餘不敏,從事中國醫學四十年,對於中藥經驗之所在,不敢自棄。因搜羅曆代文獻,兼及驗案、驗方等,再加以自己曆年經驗之所得,撰成本書,付刊問世,以供臨床治療之實用,並為研究中藥者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7-07-06 13:23:41)
香灰治愈瘧疾? 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係列之七)
大約是在讀小學三年級的那年,我感染上了瘧疾,每天一次。發起冷來抖個不止,蓋幾條棉被都不頂事,然後是大汗淋漓,接連十幾天,身體幾乎要被拖挎。當時是住在姨母家,那是遠離城市,交通閉塞的農村。人們的生活中,似乎不存在求醫問藥的內容,生生死死,聽其自然,跟一千年、兩千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後莊有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7-01 06:13:04)
政治標語的故事劉振墉        (苦難的年代係列之六)抗日戰爭初期,你走過各地的大街小巷、城市或農村集鎮,總能看到兩條標語,通常是用石灰刷在牆上。一條是“仁丹”,還有一條就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仁丹是一種防暑藥品的通用名,日本產的最著名,但也有中國廠家生產。如果仁丹這兩個字是廣告,未免過於簡單,而且也沒有出現廠家名字。這兩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家鄉的抗日第一仗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係列之四)日本人占領了如皋和靖江兩座縣城後,不久又占領了沿江的石莊和斜橋,,這是兩個較大的集鎮,距我們西來鎮才十幾裏路,小鎮上的人們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各自做著應變的準備。我們那兒是江蘇省保安第四旅的防區,旅長叫何克謙,所以人們常喊做“何四旅”。當地駐軍的指揮所就設在我家斜對門,看到有不少軍人進進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7-06-22 07:24:28)
   厲害的日本人          劉振墉(苦難的年代係列之三)我家住在農村小集鎮上,跑單幫的人很多,絕大多數人都是跑上海,所以能帶回許久新的消息。因為有“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戰爭在先,抗戰開始前後,關於日本和日本兵的傳聞,早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我當時隻是個剛剛懂事的小兒,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現在記載幾條,也可從中看到當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31]
[32]
[33]
[34]
[3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