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消失的笛聲丁夏在村中的朋友不多,所有朋友加起來不用一隻手就可數過來。這屈指可數的朋友中,有一個人,與丁夏家相隔幾排房,外號叫“硬脖子”。“硬脖子”比丁夏大十歲左右,他出生時脖子歪向一邊,僵硬不可左右晃動,長大後大家送了個外號:“硬脖子”。叫久了後大家也記不得他的真名,無論大人與小孩,都是“硬脖子”來,“硬脖子”去,他也習慣了[
閱讀全文]
第九節美好時光從丁夏懂事起,就一直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日子裏,母親去世後,被寄托小姑夫家,之後去雲南,回家後受到繼母的歧視,然後父親與繼母離了合,合了離,父親因酗酒使丁鷹丁夏在村人中抬不起頭,這一路走來,苦多樂少,回望,愛恨攪成一團不堪言,本應是無憂無慮的童年少年時光,在丁夏心裏留下的隻是空白一片。丁鷹丁夏讀初三那年,在丁根茂不回來的[
閱讀全文]
第八節初戀由於生活中缺少愛,丁夏對情愛的覺醒比較早,希望以它來慰藉孤獨的心,來填補情愛的空蒙。他在小學就已情竇初開,偷偷地喜歡上了“天山上的紅花”的女主角,為之傾倒迷醉,然她總不是現實中的人,喜歡了一陣後,受的火苗慢慢減弱,隻留下美妙的記憶,不久轉而喜歡小學的同班同學丁秀麗。名如其人,丁秀麗是位清秀機靈又愛幹淨的女孩,她是大隊支書[
閱讀全文]
第七節少女淚丁鷹在求學路上有諸多波折,初中未畢業就斷學去水電工地做工,在工地常被情緒不穩的父親罵得躲在一邊哭,在父親進學習班後,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工地受盡了欺淩。當回來上初三時,她以前的同學都已進了高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丁鷹白天努力學習,傍晚放學後做家務,晚上同丁夏一起在煤油燈下溫習與預習功課,第二天一早起來準備早飯,吃完後與丁夏[
閱讀全文]
第六節少年淚時光如梭,丁夏不覺已到了初三。當年丁根茂被人揭發,指他在文革時曾倒賣倒買半立方米木材,被隔離審查,進了一個月的學習班。丁鷹在水電工地做不下去了,回家接著讀尚未讀完的初三。丁鷹丁夏分在同一年級的不同班。丁鷹很聰明,盡管離校一年,幾月後學習成績就趕到了班裏的前幾名。丁夏的成績則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就一直保持在全年級的前三名。[
閱讀全文]
第五節心靈的饑渴一九七八年,文革結束後的兩年,中國的文化生活還是一片空白,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與清洗,報刊雜誌極少,裏麵刊登的大部份也還是八股文式的假大空的文章,表現人性,剖析社會的小說也還沒有出現,人們的心靈在長久的禁固下一時還未從戰戰驚驚中還過勁來。似嚴寒過後的大地,百花雖未爭豔,但已聞到早春的氣息了。一些以前禁止的小說漸[
閱讀全文]
第四節離婚後來據朱老師講,那晚她回娘家去了。但丁根茂不相信,在周日接丁浩回家來,一邊喝酒一邊盤問丁浩,問是否看到朱老師與這男教師在晚上共床同寢。丁浩說沒有,丁根茂還是不相信,瞪著被酒精浸得血紅的眼逼視丁浩,要他承讓曾看到過。丁浩折磨不過,低頭不語。丁根茂越發上火,怒喝:“我知道一切,什麽事也瞞不過我,我隻是給你個機會,看你是否老實[
閱讀全文]
第三節黑夜捉奸丁夏上初二時,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已上初三的丁鷹退學,隨丁根茂去水電工地打工。朱老師主動請調到離家七公裏外的一小學任教,吃住在學校。兒子丁浩轉去這所小學上學,隨朱老師生活。吃住在學校的還有另外一男教師,也許聯想到以前貝仙霞在學校的不幸遭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丁根茂極不放心,總猜想這一對寡男孤女長呆在一起,日子久了[
閱讀全文]
第二節無辜的小孩
在外憂加劇同時,內患也不斷,丁根茂嗜酒越來越嚴重,經常醉醺醺地回家來,與朱老師幾句話對不上口,就開始打罵。都是丁根茂先動手,朱老師回擊。平時丁根茂力氣大,但酒醉時腿軟,兩人半斤八兩打個平手,象兩隻好鬥的公雞,久了後,鬥出了血腥,碰到時,看不順眼就相互啄。當心情好,相互需要時坐下一起吃喝,酒足飯飽後丁根茂背朱老師[
閱讀全文]
第八章第一節村人的衝突俗話說,看女人就可知這戶人家,指的是女人在一家中的關鍵作用。經常看到一吊兒琅當的青年或一扶不起的阿鬥,在娶了一位賢妻後,突然如脫胎換骨般,以往的惡習全改了,變成了一個勤儉持家的好男人好丈夫。在與村人和鄰居的關係中,女人也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她是緩衝劑,也是潤滑劑與滅火器,在一些與鄰居免不了的衝突裏,一個好女人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