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常被誤解的“嘌呤”:是時候弄清它的健康真相了

遠遠的霧 (2025-11-18 09:20:01) 評論 (2)
雖然過去見過“嘌呤”piao4ling4,都讀四聲)很多次,但這個詞始終沒在我腦子裏留下什麽印象。說到底,它是個外來語,兩個漢字組成的雙音詞沒有任何意義關聯,隻是這倆字發音的響聲近似原文。不知道最初的翻譯是誰,但他選擇這兩個生僻漢字是個敗筆,因為很難記憶。直到近幾年,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嘌呤才成了日常談話中日趨熟絡的字眼

去年有個加州朋友來訪,他得了痛風,言談中不斷提到嘌呤。朋友一臉痛苦地說,痛風發作時疼得簡直要命他老婆在旁邊抱怨說,即便這麽疼,他依然要吃烤肉,喝啤酒。朋友沾沾自喜地說,這是我唯一的人生樂趣了,誰也別想攔我。

我當時隻想知道的是,這種病是遺傳的還是後天的。他老婆搶著說是後天,而且若不注意嘌呤,每個人都有可能得痛風。聽得我有點驚慌,心想:既然退休了,健康這門功課可不能落下,於是決定研究一下嘌呤,至少弄明白它究竟是啥東東。所以有了這個帖子。

嘌呤其實是好東西。它是我們身體裏的天然物質,也存在於很多食物裏。它是組成DNA和RNA的主要材料,也就是身體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的重要成分。化學上,它是一種有機物,幫助提供身體需要的能量。簡單說,沒有嘌呤,生命就不能正常運作,活人就是行屍走肉

嘌呤的來源有兩種:一是身體自己製造的,叫“內源性”;二是吃進來的,叫“外源性”。當嘌呤進入體內後,會經過一係列分解和轉化過程,也就是所謂的代謝代謝這個詞聽起來挺學術,其實就是身體內部把一種物質加工、利用、再處理的過程。最終,嘌呤就生成代謝產物之一尿酸(Uric Acid)。尿酸主要通過腎髒排出體外。正常情況下,身體製造和排出的尿酸保持平衡,身體會安然無恙。

問題在於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麻煩就來了。當體內尿酸過多、排不出去,就會在關節裏形成細小的晶體,引起紅腫發熱的劇痛這就是痛風。痛風最喜歡攻擊大腳趾,疼起來連蹭一下床單都能讓人跳起來。我確實記得朋友到我家來時穿了個拖鞋,大拇指旁邊鼓出一大塊,挺恐怖。更糟的是,尿酸還可能在腎髒沉積,形成結石簡單說,嘌呤本身無害,但它的代謝後的產物,也就是尿酸一旦太多,就成了導致痛風和多種其他疾病的元凶了。

既然外來的嘌呤主要來自食物,那末了解哪些食物嘌呤高、怎麽吃最安全,就成了防止痛風和其他相關疾病的關鍵了。

一般來說,食物分三檔:

第一檔是“高嘌呤食物”(每100克超過150毫克),包括動物內髒(肝、腎、腦)、濃肉湯、老湯,以及一些海鮮如沙丁魚、鳳尾魚、魚卵、貽貝等。這裏食物是痛風患者需要避免的。

第二檔是“中嘌呤食物”(75–150毫克/100克),包括一般的肉類、家禽和魚類這些要控製量。

第三檔是“低嘌呤食物”,像牛奶、雞蛋、蔬菜、豆腐、粗糧,都可以放心吃。

除了這些,還有兩個“隱形殺手”。一個是果糖(Fructose),注意“果糖”並不是我們給孩子吃的糖果。果糖是甜味很高的一種糖,存在於含糖飲料、果汁、蜂蜜、甜點和各種加工零食裏。它本身不含嘌呤,但在體內會刺激尿酸生成、抑製尿酸排出。換句話說,喝太多甜飲料,就算不吃肉,也可能讓尿酸升高。第二個殺手是酒精。啤酒、黃酒、烈酒全都在內,其中啤酒最厲害。它們不僅含嘌呤,還讓身體排不出尿酸,可謂雙重禍害。所以我建議,任何有酒精的東西,能少喝就少喝最好不喝。

除了吃什麽,更重要的是怎麽吃。不同的烹飪方法,對嘌呤的含量影響很大。前幾天看到一個網友寫過嘌呤與食物烹飪方式的關係,很有參考性。嘌呤是可溶性的,也就是說,它會溶在湯水裏。如果用水煮或焯,部分嘌呤會溶進湯裏,隻要把湯倒掉,肉的嘌呤含量就能顯著降低。清蒸、燉煮的嘌呤含量一般比油炸、燒烤低。另外燒烤、油炸、紅燒等高溫、少水的做法,會讓嘌呤在食物中原地不動甚至更集中。

所以,對於高尿酸或痛風患者來說,豬肉用水煮要比烤著吃安全得多。但注意,最好先焯一下水,而且肉湯就別喝了。看來,過去我們所津津樂道的那種濃濃的高湯,就應該盡量避而遠之了

控製嘌呤的原則,其實可以記成“三句話”:

少吃高嘌呤,通過烹飪減嘌呤,多喝水排泄嘌呤。最後這點最簡單也最有效就是多喝水。每天兩升以上的水(白開水、淡茶水都行),有助於稀釋尿酸、促進排泄,是最經濟有效的防痛風藥。

隻要做到這些,痛風也就沒那麽可怕了。嘌呤不是敵人,他在我們的生命係統裏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真正要防的,是我們自己常常難以把控的嘴巴。別像我朋友那樣,痛風發作起來直叫喚,痛風過後又接著吃,接著喝。

 

2025.11.18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