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用工程的思維去做

BrightLine (2025-11-02 08:12:22) 評論 (9)

投資不是靠靈感,也不是一次性的命中。

我希望能買到十倍股,但我沒有幼稚地以為自己能點石成金,

能在萬花叢中準確挑出那個未來的奇跡。

真正的成功,不是靠預言,而是靠體係。

我越來越覺得,投資是一項工程,需要假設、驗證、校正和優化。

靠體係贏,不靠感覺賭。

我現在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

先假設,再驗證;對了加倉,錯了斬倉。

選股時我不糾結買點是否完美,也不去想別人幾塊錢買入的“神價”。

神價都是幸存者偏差,對你沒有任何作用。

再好的神價,如果當初隻是小倉試探,也不會改變什麽結局。

真正決定結果的,從來不是買點,而是邏輯和倉位管理。

一、從“選股”到“研究”

工程化投資的第一步,不是盲選,而是理解。

要知道這家公司做什麽,怎麽賺錢,它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裏。

要能看得懂財報,知道它過去兩年的現金流變化、利潤來源和負債結構。

還要了解所有可能影響股價的事件:訴訟、監管、重組、競爭格局、管理層變化。

投資不是“買名字”,而是“買邏輯”。

當你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市場的短期波動反而變得沒那麽重要。

二、從“研究”到“實驗”

選出有長期邏輯支撐的公司,比如技術領先、行業格局清晰、現金流穩健的企業。

先觀察,不急於重倉。

當假設出現初步驗證時,小倉試探。

表現符合預期,就逐步加碼;

偏離邏輯,就果斷斬倉。

每個季度、每一年回頭複盤,用數據說話。

哪些邏輯被驗證,哪些失效。

像優化算法一樣,不斷修正模型,讓係統越來越穩。

三、我的案例一:INTC

我投資 Intel(INTC)並不是因為短期走勢,而是因為一個產業信號。我以前寫過我的邏輯。

那段時間,NVIDIA 的 Jensen Huang 和軟銀的孫正義都入場intc押注半導體生態,

我認為這代表整個行業底層正在重構: 算力基礎設施在擴張,芯片供應鏈正在美國本土重新布局。

Intel 的製程、代工路線和政府扶持政策,使它成為這波產業周期中少數有翻身潛力的公司之一。

於是我先買了 LEAP 期權,同時建了小倉的正股。

第一筆賺了,我又加倉了新的 LEAP 和正股。

如果繼續上漲,我會繼續加倉;

一旦走勢或邏輯反轉,立即止損,不猶豫。

邏輯被驗證,就加注;邏輯破裂,就退出。

投資不是一次買賣,而是一個持續的反饋循環。

目前 INTC 的收益已超過 1 .2米。

四、案例二:BA

波音(BA)是另一個典型案例。我也寫過。

我在高位買進,股價一路跌到 140。

那時市場情緒極度悲觀,但我判斷公司的基本邏輯仍在,於是大量加倉。

後來股價回調到 200,我果斷清倉。

邏輯明確,也不戀戰。

賣出後四五個月,股價依然在原地,這說明退出是對的。

波音的操作同樣驗證了係統思路:

實驗結束、結果達到預期,就該收尾。

退出,不是失敗,而是階段性的完成。

目前 BA 的收益也在 1 米左右。

五、減少種類,深化理解

最近我開始減少持股數量。

不是因為市場不好,而是因為研究太耗時。

要真正理解一家公司,不隻是看看圖形或估值,而是持續追蹤、閱讀、驗證。

做得越深,就越明白自己能持有的範圍有限。

幸好,現在有工具能幫忙。

Gemini、Grok、ChatGPT 這類 AI 可以協助閱讀財報、總結新聞、甚至生成分析框架。

人工智能不能替你下決策,但能幫你節省時間,把精力集中在判斷邏輯本身。

六、持有的邊界

不是所有股票都值得長期持有。

市場環境、行業周期、政策、競爭格局,任何一個變量變化,邏輯就可能失效。

真正能長期持有的股票很少,大部分股票本質上都處於周期波動中。

所謂“長期持有”,前提是公司的核心邏輯仍然成立。

一旦情況變了,就該賣出。

投資不能靠信仰,而要靠驗證。

隻有少數企業能穿越周期,絕大多數股票都隻是階段性的機會。

七、體係與印證

工程化的投資方法不是理論,而是實踐。

我對 Intel 和 波音 的操作都驗證了這一點。我在特斯拉上寫的最多,自救,從400買下來,光賣put都收了1米。

它們的收益讓我看到,紀律與邏輯比預測更有價值。

我知道買到十倍股是極小的概率,

但如果真的遇到了,我的方法應該可以重倉,

因為那時邏輯會被驗證、趨勢會被放大、資金也能有紀律地傾斜。

我隻關心我的體係是否持續有效。

隻要係統穩定運轉,結果自然會出現。

投資不是情緒的遊戲,而是驗證的藝術。

錯了就斬倉,對了就加碼,邏輯完結就退出。

這才是我理想中的投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