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
《讀者文摘》雜誌曾介紹一中國兒童喬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的故事。
美國夫婦對喬視若己出,對他毫無保留地付出愛。
因為喬自幼被父母拋棄,在孤兒院生活了多年,所以他從小就很膽小,害怕院長的責罵,害怕保育員嚴厲的目光,害怕逢年過節那種不能訴說的孤單。
所以來到美國頭幾年,喬表現得十分自閉。
有一次,喬在外麵受了委曲,回到家中,沒有吃飯,就將自己關在房間,不理任何人。
養父母知道以後,去房間安慰他,他也沒有什麽反應。
養父母對喬這個狀態既著急又心疼,對他說:“孩子,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你有什麽難過,就哭出來吧。你這樣對自己不好。”……
這個小孩後來在美國發展得相當好,上了名校,後來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當了一名工程師。
這個故事當時給我很大震撼。
因為我在中國生活過,我了解中國父母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態度。
首先中國父母對子女很嚴厲。
許多中國父母打著一切為了子女好的旗號,嚴厲對待子女,從來不考慮子女真實想法、情感需要、以及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次,中國父母不善於表達或者說恥於表達對子女的愛。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夠清晰說明這一點。
民國文人朱自清與他父親應該說感情深厚,然而父子之間很少有這種感情的口頭表達。朱自清的父親來車站為遠行的兒子送行,沒有什麽言語,隻是艱難穿過車站旁邊的柵欄,爬過鐵軌,為兒子買了幾個桔子。當朱自清在車站看到父親遠去的背影時,才有許多的不舍和難過。
我們再回頭看這對美國夫婦對孩子的態度,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公開表達的,
而且他們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
許多去過北美的中國人回來都說,北美少年兒童長有一副不受欺負的臉。
如果說北美是成年人的戰場的話,那北美就是少年兒童的天堂。
而北美的少年兒童之所以有一副不受欺負的臉,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受欺負。
有人說,中國人的個性與西方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中國人的個性由中國人的文化所決定。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
那麽中國人的文化又由什麽決定的呢?
我認為,文化不是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而是一個民族或者族群個性特質、生活方式以及外在物質條件的總和。
族群的生存狀態是這個族群文化的核心。
我們中國人二千多年的生存狀態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封建專製文化的連綿不絕的動態呈現。
當代中國有一著名小說,那就是餘華的《活著》。
小說寫江南地主之後人徐福貴解放前夕敗光了父輩的的財產,作為窮人進入了新社會。然後在一係列的政治運動中,他的親人接二連三去世,而自己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生隻是苟且的“活著”。
餘華在歸納這本書的主題時說:“命運讓他經受了這麽多苦難,但他還是要平靜的對待生活,心無怨恨的活著。”
幾個中國的評論家評論《活著》,故作高深,說得雲山霧罩。
他們回避了如此艱難活著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如果文學隻是展示苦難,而不能告訴人們苦難的原因以及如何告別苦難的方法,那麽這種文學又有什麽價值呢?!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則一針見血,它說:“在餘華筆下,小說主人公一生在動物本能與人性之間苦苦掙紮。”
從北美遙望神州,我一直想,如果活著隻是動物的本能,那麽優雅、自由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正道。
許多人這樣感慨:“我們年輕時,雄心勃勃,要改變這個世界。到我們年老時,我們才明白,我們什麽都改變不了。一個人最應該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當我們自己改變後,或許有一天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句話很有意思。
北美隨筆:活著
大地之晨 (2025-11-26 17:20:18) 評論 (3)
多年前,
《讀者文摘》雜誌曾介紹一中國兒童喬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的故事。
美國夫婦對喬視若己出,對他毫無保留地付出愛。
因為喬自幼被父母拋棄,在孤兒院生活了多年,所以他從小就很膽小,害怕院長的責罵,害怕保育員嚴厲的目光,害怕逢年過節那種不能訴說的孤單。
所以來到美國頭幾年,喬表現得十分自閉。
有一次,喬在外麵受了委曲,回到家中,沒有吃飯,就將自己關在房間,不理任何人。
養父母知道以後,去房間安慰他,他也沒有什麽反應。
養父母對喬這個狀態既著急又心疼,對他說:“孩子,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你有什麽難過,就哭出來吧。你這樣對自己不好。”……
這個小孩後來在美國發展得相當好,上了名校,後來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當了一名工程師。
這個故事當時給我很大震撼。
因為我在中國生活過,我了解中國父母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態度。
首先中國父母對子女很嚴厲。
許多中國父母打著一切為了子女好的旗號,嚴厲對待子女,從來不考慮子女真實想法、情感需要、以及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次,中國父母不善於表達或者說恥於表達對子女的愛。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夠清晰說明這一點。
民國文人朱自清與他父親應該說感情深厚,然而父子之間很少有這種感情的口頭表達。朱自清的父親來車站為遠行的兒子送行,沒有什麽言語,隻是艱難穿過車站旁邊的柵欄,爬過鐵軌,為兒子買了幾個桔子。當朱自清在車站看到父親遠去的背影時,才有許多的不舍和難過。
我們再回頭看這對美國夫婦對孩子的態度,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公開表達的,
而且他們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
許多去過北美的中國人回來都說,北美少年兒童長有一副不受欺負的臉。
如果說北美是成年人的戰場的話,那北美就是少年兒童的天堂。
而北美的少年兒童之所以有一副不受欺負的臉,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受欺負。
有人說,中國人的個性與西方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中國人的個性由中國人的文化所決定。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
那麽中國人的文化又由什麽決定的呢?
我認為,文化不是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而是一個民族或者族群個性特質、生活方式以及外在物質條件的總和。
族群的生存狀態是這個族群文化的核心。
我們中國人二千多年的生存狀態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封建專製文化的連綿不絕的動態呈現。
當代中國有一著名小說,那就是餘華的《活著》。
小說寫江南地主之後人徐福貴解放前夕敗光了父輩的的財產,作為窮人進入了新社會。然後在一係列的政治運動中,他的親人接二連三去世,而自己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生隻是苟且的“活著”。
餘華在歸納這本書的主題時說:“命運讓他經受了這麽多苦難,但他還是要平靜的對待生活,心無怨恨的活著。”
幾個中國的評論家評論《活著》,故作高深,說得雲山霧罩。
他們回避了如此艱難活著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如果文學隻是展示苦難,而不能告訴人們苦難的原因以及如何告別苦難的方法,那麽這種文學又有什麽價值呢?!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則一針見血,它說:“在餘華筆下,小說主人公一生在動物本能與人性之間苦苦掙紮。”
從北美遙望神州,我一直想,如果活著隻是動物的本能,那麽優雅、自由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正道。
許多人這樣感慨:“我們年輕時,雄心勃勃,要改變這個世界。到我們年老時,我們才明白,我們什麽都改變不了。一個人最應該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當我們自己改變後,或許有一天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句話很有意思。
《讀者文摘》雜誌曾介紹一中國兒童喬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的故事。
美國夫婦對喬視若己出,對他毫無保留地付出愛。
因為喬自幼被父母拋棄,在孤兒院生活了多年,所以他從小就很膽小,害怕院長的責罵,害怕保育員嚴厲的目光,害怕逢年過節那種不能訴說的孤單。
所以來到美國頭幾年,喬表現得十分自閉。
有一次,喬在外麵受了委曲,回到家中,沒有吃飯,就將自己關在房間,不理任何人。
養父母知道以後,去房間安慰他,他也沒有什麽反應。
養父母對喬這個狀態既著急又心疼,對他說:“孩子,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你有什麽難過,就哭出來吧。你這樣對自己不好。”……
這個小孩後來在美國發展得相當好,上了名校,後來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當了一名工程師。
這個故事當時給我很大震撼。
因為我在中國生活過,我了解中國父母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態度。
首先中國父母對子女很嚴厲。
許多中國父母打著一切為了子女好的旗號,嚴厲對待子女,從來不考慮子女真實想法、情感需要、以及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次,中國父母不善於表達或者說恥於表達對子女的愛。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夠清晰說明這一點。
民國文人朱自清與他父親應該說感情深厚,然而父子之間很少有這種感情的口頭表達。朱自清的父親來車站為遠行的兒子送行,沒有什麽言語,隻是艱難穿過車站旁邊的柵欄,爬過鐵軌,為兒子買了幾個桔子。當朱自清在車站看到父親遠去的背影時,才有許多的不舍和難過。
我們再回頭看這對美國夫婦對孩子的態度,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公開表達的,
而且他們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
許多去過北美的中國人回來都說,北美少年兒童長有一副不受欺負的臉。
如果說北美是成年人的戰場的話,那北美就是少年兒童的天堂。
而北美的少年兒童之所以有一副不受欺負的臉,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受欺負。
有人說,中國人的個性與西方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中國人的個性由中國人的文化所決定。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
那麽中國人的文化又由什麽決定的呢?
我認為,文化不是什麽高深莫測的東西,而是一個民族或者族群個性特質、生活方式以及外在物質條件的總和。
族群的生存狀態是這個族群文化的核心。
我們中國人二千多年的生存狀態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封建專製文化的連綿不絕的動態呈現。
當代中國有一著名小說,那就是餘華的《活著》。
小說寫江南地主之後人徐福貴解放前夕敗光了父輩的的財產,作為窮人進入了新社會。然後在一係列的政治運動中,他的親人接二連三去世,而自己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生隻是苟且的“活著”。
餘華在歸納這本書的主題時說:“命運讓他經受了這麽多苦難,但他還是要平靜的對待生活,心無怨恨的活著。”
幾個中國的評論家評論《活著》,故作高深,說得雲山霧罩。
他們回避了如此艱難活著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如果文學隻是展示苦難,而不能告訴人們苦難的原因以及如何告別苦難的方法,那麽這種文學又有什麽價值呢?!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則一針見血,它說:“在餘華筆下,小說主人公一生在動物本能與人性之間苦苦掙紮。”
從北美遙望神州,我一直想,如果活著隻是動物的本能,那麽優雅、自由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正道。
許多人這樣感慨:“我們年輕時,雄心勃勃,要改變這個世界。到我們年老時,我們才明白,我們什麽都改變不了。一個人最應該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當我們自己改變後,或許有一天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句話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