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萊比錫的街頭,你幾乎處處能聽見音樂的回聲。這裏孕育了巴赫、門德爾鬆、舒曼、瓦格納等音樂巨匠,也留下了歐洲音樂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在城市的中心,矗立著著名的聖托馬斯大教堂(Thomaskirche)。這座教堂最早建於12世紀末,是哥特式與後哥特式風格結合的建築。高聳的尖塔、狹長的彩色玻璃窗與莊嚴的石牆,使它成為萊比錫的象征之一。
而這座教堂最令世人敬仰的,不僅是它的建築之美,更因為它與一位音樂家的名字緊密相連——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 聖托馬斯大教堂 |
巴赫自1723年起擔任聖托馬斯教堂的音樂總監與聖托馬斯合唱團的指揮,直至他去世的1750年為止,長達27年。在這段歲月裏,他創作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宗教音樂作品,包括《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B小調彌撒》(Messe in h-Moll)等。
如今,巴赫的墓地就安息在教堂內部主祭壇前的地麵上。上麵刻著巴赫的全名:Johann Sebastian Bach,僅此而已。“巴赫”之名,如雷貫耳,無需解釋,無需贅述,唯有景仰。
如今,巴赫的墓地就安息在教堂內部主祭壇前的地麵上。上麵刻著巴赫的全名:Johann Sebastian Bach,僅此而已。“巴赫”之名,如雷貫耳,無需解釋,無需贅述,唯有景仰。
這節經文強調了基督教信仰中洗禮象征屬靈重生的意義,代表信徒通過洗禮與聖靈進入上帝的國度。洗禮池的造型華麗,屬巴洛克風格,由兩尊天使形象支撐,象征純潔與神的幫助。它不僅是宗教儀式的重要器具,也是一件藝術珍品,見證了萊比錫數百年來的信仰與音樂傳統。巴赫的多位子女就是在這座洗禮池中受的洗。
| 受洗池 |
走在萊比錫的街頭,最先吸引視線的,往往不是高樓或櫥窗,而是那一抹抹在陽光下閃爍的金色。許多建築的簷口、窗框與雕花都點綴著金箔裝飾,細微卻耀眼,仿佛這座城市在時光深處仍保留著昔日的榮光。
這些金色的線條,在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的立麵上蜿蜒流轉,反射著午後的光。它們出現在古老的商會、銀行、教堂和音樂廳上,像是財富與信仰、藝術與榮耀的共同符號。萊比錫的金色,不是炫耀,而是一種沉靜的輝煌。它讓這座古老的城市在歲月的褶皺中依然閃亮,如同音樂的餘音,柔和卻悠長。
| 銀行大樓 |
廣場大鍾
| 萊比錫老交易所 |
| 歌德雕像 |
萊比錫市政廣場(Marktplatz)附近,著名的老交易所(Alte Handelsbörse)前,矗立著歌德的雕像。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思想家與文學家之一。
歌德青年時期曾在萊比錫大學求學(1765–1768年),那時的萊比錫被譽為“德國的小巴黎”,商業繁榮、文化昌盛,歌德在這裏接觸到啟蒙思想、藝術與音樂,這段歲月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的文學創作。
這座雕像由雕塑家卡爾·賽爾納(Carl Seffner)於1903年創作。歌德舉目眺望,姿態從容優雅。雕像基座上鑲著金色浮飾,上書“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與背後的白色與金色相間的老交易所相互映襯,展現出萊比錫特有的文藝氣息。
| 門德爾鬆雕像 |
費利克斯·門德爾鬆(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指揮家、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猶太家庭,自幼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被譽為“神童”。他曾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並於1843年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德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他去世時年僅38歲,但在短暫的一生中,門德爾鬆不僅複興了巴赫的音樂遺產(他於1829年指揮巴赫《馬太受難曲》的複演),更以他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konzert e-Moll, Op.64),一舉登上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的寶座。
| 萊布尼茨雕像 |
在萊比錫大學校園內,矗立著哲學家兼數學家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雕像。萊布尼茨1646年出生於萊比錫,並在此求學。他是微積分的共同發明者,也是啟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雕像由恩斯特·裏特舍爾(Ernst Rietschel)設計,建於1883年。萊布尼茨身著學者長袍,手中展開書卷,神情專注,象征著理性與知識的力量。雕像基座上浮雕著寓意圖案,展現他在哲學、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非凡貢獻,也映照出萊比錫大學以理性與自由思想為核心的學術精神。
這是1989年和平演變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Peaceful Revolution),位於萊比錫市中心的購物步行街上。作品由藝術家馬蒂亞斯·施密茨(Matthias Schmitz)創作,於1999年落成,用以紀念1989年在萊比錫爆發的和平示威——這場運動最終推動了柏林牆的倒塌和德國的統一。
雕塑的主體是一座形似十字架的青銅結構,象征信仰與犧牲,其上立著五個人像,姿態各異,象征著那個時代普通民眾的不同情感——懷疑、恐懼、希望與覺醒。下方的交叉部分纏繞著象征束縛的繩索。
紀念碑不僅紀念曆史事件,更象征著非暴力與自由意誌的力量。1989年的萊比錫正是東德和平革命的中心,成千上萬的人從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走上街頭,高呼“Wir sind das Volk”(“我們是人民”),以和平的方式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 尼古拉教堂 |
| 《耶穌升天》祭壇畫 |
| 教堂柱頂 |
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是萊比錫最古老、也是最具象征意義的教堂之一。教堂建於12世紀,以哥特與巴洛克風格融合而成,內部穹頂高聳,柱頭飾以象征和平的棕櫚葉圖案。然而,它最重要的曆史意義,並不在建築本身,而在於——這裏是1989年東德和平革命的起點。
20世紀80年代末,萊比錫仍處在東德共產政權的嚴密控製之下。1982年,尼古拉教堂開始舉行“為和平祈禱”的聚會,最初隻是小規模的宗教集會,後來逐漸成為表達社會關切與改革呼聲的聚點。1989年秋天,每周一傍晚,數以萬計的市民聚集在教堂內外,手持蠟燭默禱,高呼“Wir sind das Volk!”(“我們是人民!”)。這場堅持非暴力、以祈禱和遊行為形式的和平運動,迅速擴散到全國,成為柏林牆倒塌與德國統一的導火索。
如今,走進尼古拉教堂,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莊嚴與寧靜。祭壇後的耶穌升天畫麵在柔和的光線下閃爍,而教堂的柱頭依舊飾有象征希望的淡綠色棕櫚葉。那不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自由與和平的標誌——正是在這片神聖的空間裏,曆史曾以最溫柔的方式被改寫。
*門德爾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