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爸那兒翻來的舊書,好像都沒人看過,還挺有意思的。寫的沒有現在的小說那麽花哨,更像故事會的故事,但很真實,也有年代感。現在看來文筆就沒那麽好了。

可怕的科學大全集
是有點兒可怕,倒不是科學可怕,而是裏麵的“科學”有待商榷。不知道是因為這本書太老了,還是作者就不是搞科學的,什麽維生素C和蝦同吃產生砒霜、做美容手術要注意什麽、金星上有城市遺跡這類的都出現了。而且這本書我是聽的,讀書的人有口音,痕(heng橫)跡、引(ying影)力、爪(zhua3)哇、火柴幹(gan1)(以為是類似葡萄幹)、數字零(lin)(鱗什麽時候成數字了)等等,還念錯別字,比如悖論讀成“脖”論,朱鹮念朱“鷗”,聽到出戲。本來覺得是本像小時候最喜歡的《十萬個為什麽》那種書,前兩節講人類起源和數學的也還好,後麵越來越離奇,都成傳奇小道消息了。

書劍恩仇錄
也是金庸早期作品,從翻一遍確實覺得沒有以前認為得那麽好看了。

青春在指間流轉
看圖書館的介紹說是嚴歌苓的作品,其實根本不是,是一本雜文,作者有很多人,嚴歌苓隻是寫了其中一篇。這本書裏內容有點亂七八糟,和青春完全無關,有趙薇采訪、談美學、同性戀等等,最後還有幾篇小說。朗讀的人聲音很好聽,沒有口音,語氣也還好,但斷句的時候該斷不斷,不該斷又不停地斷,小時候老師說的“課文讀得磕磕巴巴的”就是這樣的。嗬嗬。

吃著吃著就老了 – 陳曉卿
陳曉卿關於美食的雜記,挺幽默有趣的。他對大學的記憶尤其讓我有共鳴,像廣院的魚香肉絲、餡餅、包子之類的在我們外院也是食堂名吃,我們中學也有月亮肉,隻是我們那兒叫太陽肉。那個年齡、那個時間段住過大學宿舍的看了他的文章估計都得會心一笑。

米拉蒂 – 嚴歌苓
開始在手機上讀很不習慣,後麵稍微習慣一點兒了,覺得還是挺好看的。故事講的是80年代剛剛開放的時候兩個有個性又美麗的四川女人的故事。她們是兩代人,但命運又把她們連在一起,像好朋友和同代人。那個時候人們對美和醜的理解也帶著時代的烙印。故事有對文革的反思,可能因此在中國被禁。女主也帶著嚴歌苓自己的影子,是不是算是回憶錄?書的結尾回到現在,80年代經曆了最美好時光的那些人現在都一個個離去或者老去了,給人以似水流年、韶華易逝的傷感。

昨夜之燈 – 瓊瑤
幾乎忘了這本書講的是什麽,很快翻了一遍,不算是瓊瑤寫得好的吧?怪不得沒什麽印象。

Guns, Germs and Steel – Jared Diamond
小朋友們學human geography的時候聽說的這本書,當時借了DVD,但我也沒好好看。後來看到網上也推薦,終於借了有聲書聽。這本確實經典,讓人眼界大開的感覺。裏麵講的很多概念,以前從來沒有好好想過,比如:為什麽加州那麽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方在北美被英國人占領之前農業從未發展起來?為什麽曆史上經濟發達的地方集中在亞歐大陸?非洲為什麽不都是黑人?總結一下就是,人種其實沒有高下,經濟文化社會發達與否和當地的環境、氣候、動植物直接相關,西方文明的起源並不是白人以前一直認為的那樣。
因為是聽的,而且信息量特別大,所以我打算買一本來好好再讀一下。這本書絕對值得擁有。

石破天驚 – 柳建偉
太主旋律了,本來還挺喜歡軍旅小說的,但這本書一般,裏麵的情節太過離奇,比如一個要去導彈基地鍛煉的研究生,臨走的時候在北京連著碰上兩個他後來朝夕相處的美女戰友,在北京啊!怎麽可能。再比如,在導彈基地工作的女工程師就得是完美無瑕的絕世大美女。平凡一點兒可能還更可信一些。還有,這位研究生開的車是豐田尼桑,到底是豐田還是尼桑?再加上我是聽的,感覺選角不太合適:女主是個30來歲的博士軍人工程師,成熟而有魅力的大美女,聲音卻是個成人裝成十幾歲孩子的嗲了吧唧的女生,聽著就讓人喜歡不起來。而男主應該是個40來歲血氣方剛的英武軍人團長,聲音卻怎麽聽怎麽覺得是個已經5、60歲的官僚,恨不能每句話後麵都有個“呢”、“啊”、“嗯”之類的助詞,就像《我愛我家》裏的爺爺,但人家那是演得誇張幽默,這個是真給演繹成這麽個人了。裏麵的幾個演員除了最主要的那個敘事人,別人都有口音,不是前後鼻音不分,就是有聲調方麵的口音,或者不該加兒話音的時候加兒化音。這本書有一點好,就是直來直去,不用動腦子,即使是以背景音兒放著也能聽明白都在幹什麽。現在大部分小說都很燒腦,即使是認真讀也要想一想作者在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