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家鄉的各大小醫院,門診部,診所,甚至有中藥飲片的藥店請了個中醫坐堂的,凡是有中醫的都紛紛打出“冬令進補——膏方”的宣傳。異曲同工說盡了冬令進補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冬令進補又離不開膏方,我們家鄉將此稱為“膏滋藥”。前年我在國內與一位在我們那兒頗有名望年高德劭的老中醫及他的一位徒弟一起喝茶聊天,因季節已到了霜降,即將要立冬,於是漸漸地就聊到了有關膏滋藥的話題,本文所述及的這方麵的知識都出自這師徒倆之口。
所謂膏方,是根據各人體質、病症,由中醫師開具的藥方,將中藥飲片經過煎煮濃縮加入膠類(最常用的阿膠,阿膠是用驢皮熬製而成),黃酒,冰糖或蜂蜜,紅棗等收膏而成。適合中老年人、女性、亞健康人群如疲勞乏力,失眠,以及大病後,大手術後,產後等體質虛弱的人及慢性病患者。可扶正固本,起到滋補強身調理髒腑虛損、改善氣血不足,從而達到滋補強身抗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它之相較於普通中藥湯劑,膏滋藥體積小,易於攜帶儲存,因加入了好多輔料,所以口感較好。一般可於飯後半小時或一小時服用,若其中有人參的則服藥期間忌服蘿卜,有腹瀉發熱時需暫仃服用。至於膏方為什麽在冬天服用,這是因為中醫認為冬季是封藏的季節,由於環境與氣候的影響,人體精氣藏而不瀉,營養物質容易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儲藏,此時進補可補充人體一年中的消耗,調整機體狀態。冬季又是腸胃吸收功能相對較強的時候,此時服用能更好地滋補人體的五髒六腑,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達到糾正亞健康、防病治病的作用。冬令進補不僅在人,其實植物亦是如此,種莊稼不是也有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句話嗎,農村裏冬季給農田施基肥應該也是這個意思。當然現在也有對一些在冬季易發的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等病采取冬病夏治,所以也有少數在夏天服用膏滋藥的,但這畢竟是少數。
膏方早期記載可見於《黃帝內經》中關於外用馬膏的記載,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大烏頭膏等被認為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錄,唐初孫思邈在其《千金方》中亦有記載。膏方在宋朝逐漸普及,兼具治療與滋補作用,明清時盛行,且受到宮廷的重視。
聽了師徒倆的侃侃而談,讓我對膏滋藥有了些粗淺的認識。我問老先生,他已過耄耋之年,但精神瞿鑠,耳聰目明,是不是每年服用膏滋藥?他說他從不服用,膏滋藥不是每個人都適宜用,服用的人總有些原因,不能把它當做補藥吃,不是有句老話說“是藥三分毒”。他身體健健康康的根本就不需服用,他是所有保健品都不用的。隻是保持適當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態,不嗜煙酒。即使偶染疾病,也是服湯藥,一是見效快,二是可隨時修改藥方。並且他也不排斥西醫,他認為中西藥是各有千秋,二者之間是互補的關係。他很欽佩前輩老先生張錫純先生,張老很早就有《醫學中衷參西錄》問世,其核心思想是”以中為本,以西為治“。強調將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對等的結合,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相濟為用,不拘泥於傳統而不斷創新,書中的觀點其實已是後世提出的中西結合。他說自己年輕時也參加過中學西培訓班學習,所以他有時也開西藥。他說現在人們對膏滋藥的認知方麵走入了一個誤區,認為西藥有付作用,中藥則沒有,其實不然,藥是用來治病的,沒來由的吃些中藥加重胃腸道肝髒的負擔,有百害而無一利。以前的中藥很考究產地,所以好多中藥店的牆麵上大書“道地藥材”四個字,而現今市上的中藥飲片都是種植的,其中農藥殘留及重金屬成分超標的現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不良藥商還用假貨冒充,最常見的是假冬蟲夏草,是用棒蟲草、地蠶等冒充,對人體隻有損害;而且即使是冬蟲夏草也是用來治病的,主要用於肺腎疾病,現在好多人用來當補品吃,實非必要。有一次有人請他鑒別一些蟲草,居然有一些蟲草是將兩根斷的用細鐵絲串起來的,服用者豈不同時”補鐵“了!再如膏滋藥中的阿膠,到處打著山東東阿的牌子,真是天曉得,現今農村裏都不養驢子了,而阿膠的需求量又那麽大,哪裏去找那麽多的驢子?有報道說如今的所謂阿膠用豬皮替代的還不算過分的偽劣(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阿膠廠家都是如此無良)!另外如今膏滋藥的加工也不敢恭維。如今膏滋藥的大行其道與醫院、中醫的過度宣傳有關,特別是在藥店內正襟危坐的所謂坐堂醫生,這些是不是真正的中醫也成問題,好多是冒牌貨。再加現今人心不古,以前所稱的“醫者仁心”,好多醫務人員把這“仁”字早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隻要把一付藥開出,價錢越貴越好,這樣他的提成也多,完全純粹是為逐利。某些所謂的名醫光是開一個膏方其開方費用動輒幾百元,一料藥數千元,甚至多達八九千元。當然也不光是中醫,西醫的藥品回扣很是可觀。最近傳來家鄉一家三級醫院的院長和藥劑科長、采購科長相繼落馬,禍起蕭牆的是一個藥商被抓,此藥商在給兩家鄉鎮衛生院的醫生轉款時每人達數萬之多。醫院為追求利潤也擴大宣傳,還打出什麽“膏方節”的招牌,人家生病來到醫院術醫,醫院卻當做是節日,豈非笑話,真是佛頭上著糞,有失醫生的職業道德與起碼的人品了。老先生說到這兒,竟然臉紅脖子粗,頸側的青筋暴起,我趕忙勸他息怒,對他的人品我真是肅然起敬,但願醫務人員都能像這位老先生以救死扶傷的精神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老先生還說了不少醫務界的負麵傳聞,因怕得罪人,所以老先生反複交待,讓我爛在肚子裏。
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範仲淹說“不為良相,當為名醫”,此典出自南宋吳曾撰《能改i齋漫錄》與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中。把名醫與忠臣良相等同,二者都能通過不同方式為百姓解除疾苦,可見醫生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但願那些黑良心的所謂醫生及藥商及早懸崖勒馬,否則終將遭報應(最近得知家鄉某鄉鎮衛生院的一位退休留用醫生縣梁自盡,據說就是與藥回扣有關),那怕不是他自己,也將殃及其兒孫。
閑話膏滋藥(膏方)
劍門奇石 (2025-11-21 05:30:38) 評論 (1) 入冬以來,家鄉的各大小醫院,門診部,診所,甚至有中藥飲片的藥店請了個中醫坐堂的,凡是有中醫的都紛紛打出“冬令進補——膏方”的宣傳。異曲同工說盡了冬令進補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冬令進補又離不開膏方,我們家鄉將此稱為“膏滋藥”。前年我在國內與一位在我們那兒頗有名望年高德劭的老中醫及他的一位徒弟一起喝茶聊天,因季節已到了霜降,即將要立冬,於是漸漸地就聊到了有關膏滋藥的話題,本文所述及的這方麵的知識都出自這師徒倆之口。
所謂膏方,是根據各人體質、病症,由中醫師開具的藥方,將中藥飲片經過煎煮濃縮加入膠類(最常用的阿膠,阿膠是用驢皮熬製而成),黃酒,冰糖或蜂蜜,紅棗等收膏而成。適合中老年人、女性、亞健康人群如疲勞乏力,失眠,以及大病後,大手術後,產後等體質虛弱的人及慢性病患者。可扶正固本,起到滋補強身調理髒腑虛損、改善氣血不足,從而達到滋補強身抗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它之相較於普通中藥湯劑,膏滋藥體積小,易於攜帶儲存,因加入了好多輔料,所以口感較好。一般可於飯後半小時或一小時服用,若其中有人參的則服藥期間忌服蘿卜,有腹瀉發熱時需暫仃服用。至於膏方為什麽在冬天服用,這是因為中醫認為冬季是封藏的季節,由於環境與氣候的影響,人體精氣藏而不瀉,營養物質容易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儲藏,此時進補可補充人體一年中的消耗,調整機體狀態。冬季又是腸胃吸收功能相對較強的時候,此時服用能更好地滋補人體的五髒六腑,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達到糾正亞健康、防病治病的作用。冬令進補不僅在人,其實植物亦是如此,種莊稼不是也有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句話嗎,農村裏冬季給農田施基肥應該也是這個意思。當然現在也有對一些在冬季易發的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等病采取冬病夏治,所以也有少數在夏天服用膏滋藥的,但這畢竟是少數。
膏方早期記載可見於《黃帝內經》中關於外用馬膏的記載,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大烏頭膏等被認為是內服膏劑的最早記錄,唐初孫思邈在其《千金方》中亦有記載。膏方在宋朝逐漸普及,兼具治療與滋補作用,明清時盛行,且受到宮廷的重視。
聽了師徒倆的侃侃而談,讓我對膏滋藥有了些粗淺的認識。我問老先生,他已過耄耋之年,但精神瞿鑠,耳聰目明,是不是每年服用膏滋藥?他說他從不服用,膏滋藥不是每個人都適宜用,服用的人總有些原因,不能把它當做補藥吃,不是有句老話說“是藥三分毒”。他身體健健康康的根本就不需服用,他是所有保健品都不用的。隻是保持適當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態,不嗜煙酒。即使偶染疾病,也是服湯藥,一是見效快,二是可隨時修改藥方。並且他也不排斥西醫,他認為中西藥是各有千秋,二者之間是互補的關係。他很欽佩前輩老先生張錫純先生,張老很早就有《醫學中衷參西錄》問世,其核心思想是”以中為本,以西為治“。強調將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對等的結合,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相濟為用,不拘泥於傳統而不斷創新,書中的觀點其實已是後世提出的中西結合。他說自己年輕時也參加過中學西培訓班學習,所以他有時也開西藥。他說現在人們對膏滋藥的認知方麵走入了一個誤區,認為西藥有付作用,中藥則沒有,其實不然,藥是用來治病的,沒來由的吃些中藥加重胃腸道肝髒的負擔,有百害而無一利。以前的中藥很考究產地,所以好多中藥店的牆麵上大書“道地藥材”四個字,而現今市上的中藥飲片都是種植的,其中農藥殘留及重金屬成分超標的現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不良藥商還用假貨冒充,最常見的是假冬蟲夏草,是用棒蟲草、地蠶等冒充,對人體隻有損害;而且即使是冬蟲夏草也是用來治病的,主要用於肺腎疾病,現在好多人用來當補品吃,實非必要。有一次有人請他鑒別一些蟲草,居然有一些蟲草是將兩根斷的用細鐵絲串起來的,服用者豈不同時”補鐵“了!再如膏滋藥中的阿膠,到處打著山東東阿的牌子,真是天曉得,現今農村裏都不養驢子了,而阿膠的需求量又那麽大,哪裏去找那麽多的驢子?有報道說如今的所謂阿膠用豬皮替代的還不算過分的偽劣(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阿膠廠家都是如此無良)!另外如今膏滋藥的加工也不敢恭維。如今膏滋藥的大行其道與醫院、中醫的過度宣傳有關,特別是在藥店內正襟危坐的所謂坐堂醫生,這些是不是真正的中醫也成問題,好多是冒牌貨。再加現今人心不古,以前所稱的“醫者仁心”,好多醫務人員把這“仁”字早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隻要把一付藥開出,價錢越貴越好,這樣他的提成也多,完全純粹是為逐利。某些所謂的名醫光是開一個膏方其開方費用動輒幾百元,一料藥數千元,甚至多達八九千元。當然也不光是中醫,西醫的藥品回扣很是可觀。最近傳來家鄉一家三級醫院的院長和藥劑科長、采購科長相繼落馬,禍起蕭牆的是一個藥商被抓,此藥商在給兩家鄉鎮衛生院的醫生轉款時每人達數萬之多。醫院為追求利潤也擴大宣傳,還打出什麽“膏方節”的招牌,人家生病來到醫院術醫,醫院卻當做是節日,豈非笑話,真是佛頭上著糞,有失醫生的職業道德與起碼的人品了。老先生說到這兒,竟然臉紅脖子粗,頸側的青筋暴起,我趕忙勸他息怒,對他的人品我真是肅然起敬,但願醫務人員都能像這位老先生以救死扶傷的精神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老先生還說了不少醫務界的負麵傳聞,因怕得罪人,所以老先生反複交待,讓我爛在肚子裏。
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範仲淹說“不為良相,當為名醫”,此典出自南宋吳曾撰《能改i齋漫錄》與清代阮葵生《茶餘客話》中。把名醫與忠臣良相等同,二者都能通過不同方式為百姓解除疾苦,可見醫生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但願那些黑良心的所謂醫生及藥商及早懸崖勒馬,否則終將遭報應(最近得知家鄉某鄉鎮衛生院的一位退休留用醫生縣梁自盡,據說就是與藥回扣有關),那怕不是他自己,也將殃及其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