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海鷗是在故鄉的海邊。媽媽帶著五歲的我去廈門探親,我們住在阿祖(閩南語“曾祖父母”的意思)在大中路的家中。我常常趁著大人們不留神時溜出去,邁著一雙小短腿,大約走五分鍾就抵達輪渡。那時的天空極其明淨湛藍,銀色的海鷗在海麵上翱翔,突然箭一般俯衝下來,去叼食那些躍出海麵的小魚。小島一年四季如春,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關於海鷗的最初記憶總是和略微腥鹹的海風連在一起。
自從定居溫哥華後,每次到海邊都會不自覺地用目光搜尋海鷗。本地海風裏的鹹味沒有那麽重,白浪、沙灘、遠處森林密布的島,人與自然如此貼近。海鷗似乎找不到棲息地,隻能不停地飛,於肆意飛翔中彰顯勇敢快樂的本色。
今春開始到家附近的本拿比湖觀鳥,秋天的時候湖水幹涸了大半,露出一片泥濘,一小群灰翅鷗和環嘴鷗出現了。它們大多靜靜佇立於湖邊,仿佛優雅的思考者,偶爾又伸展翅膀掠過水麵,與秋水、藍天、高低錯落的草木構成一幅唯美的秋韻圖。身在畫卷中的我在心裏默默念著:“粉色腳,灰翅鷗,黃色腳,環嘴鷗” – 這是從遠處辨別海鷗種類的笨辦法,當然,環嘴鷗最為顯眼的特征是嘴上的黑色環紋。湖邊的鷗與海邊的鷗的氣質是不一樣的,海水吸收了太多的情緒,喜歡一波接一波發泄,因而海邊的鷗容易被澎湃的能量鼓動,發出悲壯的鳴聲。湖邊更像是倦鳥的禪意之鄉,無論靜思還是輕點水麵,總會讓人想起舒緩深情的鋼琴曲《秋日私語》。

(灰翅鷗)

(環嘴鷗)
觀鳥時,我還會在腦海裏回味莎士比亞戲劇作品裏的鳥意象。
Gull 在他的戲劇作品裏總共出現了十二次,大多時候是“傻瓜”的意思,可能源於“beguiled”(受騙的)一詞。比如,《亨利五世》(Henry V)第三幕第六場裏的高厄(Gower)說:“哎,這種人是隻呆鳥,是個傻子,是個流氓”(Why, ’tis a gull, a fool, a rogue),《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第二幕第三場裏的培尼迪克(Benedick)說:“若非出自這位白胡子老翁之口,我一定會認為這是傻話。”(I should think this a gull but that thewhite-bearded fellow speaks it.)《查理三世》(Richard III)第一幕第三場,國王說:“我在許多傻瓜麵前哭。”(I do beweep to many simple gulls)《奧賽羅》(Othello)第五幕第二場裏的艾米莉亞(Emilia)痛罵自己“呆鳥,傻瓜”(o gull o dolt),“o gull o dolt”乃當時常用俗語。
Gull 一詞在莎翁的浪漫喜劇《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出現的次數最多。第二幕第五場,費邊(Fabian)在瑪麗亞(Maria)出場時驚呼:"我的高貴捕鷗人來了!(Here comes my noble gull-catcher)”。在當時的英格蘭,捕鷗人通常指的是老賭徒。 第三幕第二場,瑪麗亞讓馬伏裏奧(Malvolio)穿上黃色長襪,嘲笑他是“傻子”(gull),第五幕第一場,托比(Toby)用髒話罵安德魯·阿古奇克(Sir Andrew Aguechee)“蠢驢,花花公子,無賴,一個瘦臉無賴,一隻呆鳥!(An ass-head, and a coxcomb, and a knave, a thin-faced knave, a gull!)”第五幕第一場,馬伏裏奧問:“你為何讓我身陷囹圄,被囚禁在黑暗的房子裏,隻有牧師來探望,作為有史以來最臭名昭著的大傻瓜來玩弄?”(Why have you suffered me to be imprisoned,/Kept in a dark house, visited by the priest,/And made the most notorious geck and gull/That e'er invention played on?)“geck and gull”乃當時流行的俗語,意為“傻瓜”。
我猜,盡管英國海邊也有很多海鷗,但莎士比亞信手拈來gull罵人時,也許腦海裏並沒有浮現海鷗的形象吧?
以下的兩部莎翁作品裏的gull與鳥的意象非常相近:
《雅典的泰門》(Timon of Athens)第二幕第一場,元老(Senator)擔心過度慷慨的泰門終將眾叛親離,說了一句:“因為我很擔心,泰門大爺現在是一隻閃著光芒的鳳凰,當他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去後,就要變成一隻光禿禿的幼鳥了。”(for, I do fear,/When every feather sticks in his own wing,/Lord Timon will be left a naked gull,/Which flashes now a phoenix.)“naked gull”在此處指的是全身光禿禿的未長羽毛的幼鳥。
《亨利四世》(Henry IV)上部,第一幕第五場,華斯特(Worcester)衝著國王說:“受了我們的養育,您對待我們就像那凶惡的杜鵑的雛鳥對待麻雀一樣 – 霸占了我們的巢,被我們喂養得如此龐大,以至於我們的愛都不敢靠近您的視線,因為害怕被您吞噬。”(And being fed by us, you used us so/As that ungentle gull, the cuckoo’s bird,/Useth the sparrow—did oppress our nest,/Grew by our feeding to so great a bulk /That even our love durst not come near your sight/For fear of swallowing;)台詞裏的 “gull”指的是杜鵑的雛鳥。
寫了半天,怎麽總覺得莎士比亞筆下的 “gull”與風浪裏搏擊的海鷗有點距離呢?不過他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第五幕第三場裏寫道:“像一群被大風和猛烈的陣風吹散的飛鳥(like a flight of fowl / Scatter'd by winds and high tempestuous gusts),這裏的“飛鳥”雖未實指,卻讓我輕易聯想到了海鷗。
秋季也是暗眼燈草鵐(Dark-eyed Junco學名:Junco hyemalis)從北方飛來過冬的季節,本地人稱其“雪鳥”(snowbirds)。我在湖邊的木棧道見到了一隻雄鳥,正貪婪啄食著遊客撒下的鳥糧。它有著淺粉色的粗短啄,頭部、脖子和胸部是黑色的,褐色的背部和翅膀,腹部是白色的。
我在觀鳥的過程中學會了不少生僻字。很多鳥類的名稱都包含“鳥”部旁,但字本身較為少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怎麽發音。鵐就是其中一種,形似麻雀,閉嘴時嘴的上下邊緣不能緊密連接,叫聲大多悅耳。2017年美國鳥類學會將鵐科新大陸的生物分離出來形成新的雀鵐科(Passerellidae)(暗眼燈草鵐屬於該科),鵐科隻剩下舊大陸的鵐屬(學名:Emberiza),英文名bunting。

(暗眼燈草鵐)
在莎翁時代,鵐被視為一種毫無價值或極為普通的鳥(即凡鳥),與備受推崇的雲雀有著雲泥之別。莎士比亞的劇作《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第二幕第五場,拉佛(Lafeu)說:“那麽我看錯了人,把這隻鵐鳥看成了雲雀。”(Then my dial goes not true: I took this lark for a bunting.)拉佛的意思是,對方隻是個平民(bunting),卻被誤認為紳士(lark)。
台詞裏的bunting指的是常見於英國農田的黍鵐(Corn bunting,學名Emberiza calandra),全身長著暗灰褐色條紋,雄鳥鳴叫時發出類似鑰匙碰撞的清脆悅耳聲。

(從其他網站下載的黍鵐)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第三幕第一場,平民波頓唱了一首民謠:“雀,麻雀和雲雀,還有那鳴聲平淡的灰杜鵑,許多人都能辨認它的叫聲,卻不敢說‘不’。(The finch, the sparrow, and the lark,/The plainsong cuckoo gray,/Whose note full many a man doth mark/And dares not answer “Nay”)台詞裏的“finch”,部分人認為是鵐。Finch(雀類)和鵐類都是以種子為食的鳥類,親緣關係很近。主要區別在於,雀類更傾向於在樹木和灌木叢中覓食,而鵐類則更傾向於在開闊地帶的地麵上覓食。
最可歎的是歐洲山雀(tit),明明在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很常見,體態嬌小可愛,有著頑皮活潑的性情和短促清脆的叫聲,卻不受包括莎翁在內的英國文人們的青睞,極少出現在他們的文學作品裏。北美山雀的英文名為chickadee ,取其鳴聲,本地最常見的是黑頂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 ,學名Poecile atricapillus),頭頂和胸前各有一塊黑色的“圍兜”,臉頰和腹部是白色的,很好辨認。它們飛行時像一陣小龍卷風,落地時如一片雲彩,靜止的時間很短,很難抓拍。春夏兩季它們大多呆在林子裏,直到秋季林子裏缺糧了,才飛到湖邊的棧道上與其他鳥兒們爭奪遊人們帶來的鳥糧。黑頂山雀與其他鳥類的混群之所以能保持在一起,在於它們一旦發現充足的食物就會鳴叫,因而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使其他鳥類能夠更有效地找到食物。每當它們嘹開歌喉,急促的歌聲裏便充滿了秋天的喜悅。它們是世間的機靈鳥,卻無緣登上百年前的英國文學殿堂,不然我今天的寫作主題就會變成《莎士比亞的笨鳥、凡鳥與機靈鳥》了。

(黑頂山雀)
莎士比亞的呆鳥與凡鳥
南小鹿 (2025-11-23 18:07:12) 評論 (0)第一次見到海鷗是在故鄉的海邊。媽媽帶著五歲的我去廈門探親,我們住在阿祖(閩南語“曾祖父母”的意思)在大中路的家中。我常常趁著大人們不留神時溜出去,邁著一雙小短腿,大約走五分鍾就抵達輪渡。那時的天空極其明淨湛藍,銀色的海鷗在海麵上翱翔,突然箭一般俯衝下來,去叼食那些躍出海麵的小魚。小島一年四季如春,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關於海鷗的最初記憶總是和略微腥鹹的海風連在一起。
自從定居溫哥華後,每次到海邊都會不自覺地用目光搜尋海鷗。本地海風裏的鹹味沒有那麽重,白浪、沙灘、遠處森林密布的島,人與自然如此貼近。海鷗似乎找不到棲息地,隻能不停地飛,於肆意飛翔中彰顯勇敢快樂的本色。
今春開始到家附近的本拿比湖觀鳥,秋天的時候湖水幹涸了大半,露出一片泥濘,一小群灰翅鷗和環嘴鷗出現了。它們大多靜靜佇立於湖邊,仿佛優雅的思考者,偶爾又伸展翅膀掠過水麵,與秋水、藍天、高低錯落的草木構成一幅唯美的秋韻圖。身在畫卷中的我在心裏默默念著:“粉色腳,灰翅鷗,黃色腳,環嘴鷗” – 這是從遠處辨別海鷗種類的笨辦法,當然,環嘴鷗最為顯眼的特征是嘴上的黑色環紋。湖邊的鷗與海邊的鷗的氣質是不一樣的,海水吸收了太多的情緒,喜歡一波接一波發泄,因而海邊的鷗容易被澎湃的能量鼓動,發出悲壯的鳴聲。湖邊更像是倦鳥的禪意之鄉,無論靜思還是輕點水麵,總會讓人想起舒緩深情的鋼琴曲《秋日私語》。

(灰翅鷗)

(環嘴鷗)
觀鳥時,我還會在腦海裏回味莎士比亞戲劇作品裏的鳥意象。
Gull 在他的戲劇作品裏總共出現了十二次,大多時候是“傻瓜”的意思,可能源於“beguiled”(受騙的)一詞。比如,《亨利五世》(Henry V)第三幕第六場裏的高厄(Gower)說:“哎,這種人是隻呆鳥,是個傻子,是個流氓”(Why, ’tis a gull, a fool, a rogue),《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第二幕第三場裏的培尼迪克(Benedick)說:“若非出自這位白胡子老翁之口,我一定會認為這是傻話。”(I should think this a gull but that thewhite-bearded fellow speaks it.)《查理三世》(Richard III)第一幕第三場,國王說:“我在許多傻瓜麵前哭。”(I do beweep to many simple gulls)《奧賽羅》(Othello)第五幕第二場裏的艾米莉亞(Emilia)痛罵自己“呆鳥,傻瓜”(o gull o dolt),“o gull o dolt”乃當時常用俗語。
Gull 一詞在莎翁的浪漫喜劇《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出現的次數最多。第二幕第五場,費邊(Fabian)在瑪麗亞(Maria)出場時驚呼:"我的高貴捕鷗人來了!(Here comes my noble gull-catcher)”。在當時的英格蘭,捕鷗人通常指的是老賭徒。 第三幕第二場,瑪麗亞讓馬伏裏奧(Malvolio)穿上黃色長襪,嘲笑他是“傻子”(gull),第五幕第一場,托比(Toby)用髒話罵安德魯·阿古奇克(Sir Andrew Aguechee)“蠢驢,花花公子,無賴,一個瘦臉無賴,一隻呆鳥!(An ass-head, and a coxcomb, and a knave, a thin-faced knave, a gull!)”第五幕第一場,馬伏裏奧問:“你為何讓我身陷囹圄,被囚禁在黑暗的房子裏,隻有牧師來探望,作為有史以來最臭名昭著的大傻瓜來玩弄?”(Why have you suffered me to be imprisoned,/Kept in a dark house, visited by the priest,/And made the most notorious geck and gull/That e'er invention played on?)“geck and gull”乃當時流行的俗語,意為“傻瓜”。
我猜,盡管英國海邊也有很多海鷗,但莎士比亞信手拈來gull罵人時,也許腦海裏並沒有浮現海鷗的形象吧?
以下的兩部莎翁作品裏的gull與鳥的意象非常相近:
《雅典的泰門》(Timon of Athens)第二幕第一場,元老(Senator)擔心過度慷慨的泰門終將眾叛親離,說了一句:“因為我很擔心,泰門大爺現在是一隻閃著光芒的鳳凰,當他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去後,就要變成一隻光禿禿的幼鳥了。”(for, I do fear,/When every feather sticks in his own wing,/Lord Timon will be left a naked gull,/Which flashes now a phoenix.)“naked gull”在此處指的是全身光禿禿的未長羽毛的幼鳥。
《亨利四世》(Henry IV)上部,第一幕第五場,華斯特(Worcester)衝著國王說:“受了我們的養育,您對待我們就像那凶惡的杜鵑的雛鳥對待麻雀一樣 – 霸占了我們的巢,被我們喂養得如此龐大,以至於我們的愛都不敢靠近您的視線,因為害怕被您吞噬。”(And being fed by us, you used us so/As that ungentle gull, the cuckoo’s bird,/Useth the sparrow—did oppress our nest,/Grew by our feeding to so great a bulk /That even our love durst not come near your sight/For fear of swallowing;)台詞裏的 “gull”指的是杜鵑的雛鳥。
寫了半天,怎麽總覺得莎士比亞筆下的 “gull”與風浪裏搏擊的海鷗有點距離呢?不過他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第五幕第三場裏寫道:“像一群被大風和猛烈的陣風吹散的飛鳥(like a flight of fowl / Scatter'd by winds and high tempestuous gusts),這裏的“飛鳥”雖未實指,卻讓我輕易聯想到了海鷗。
秋季也是暗眼燈草鵐(Dark-eyed Junco學名:Junco hyemalis)從北方飛來過冬的季節,本地人稱其“雪鳥”(snowbirds)。我在湖邊的木棧道見到了一隻雄鳥,正貪婪啄食著遊客撒下的鳥糧。它有著淺粉色的粗短啄,頭部、脖子和胸部是黑色的,褐色的背部和翅膀,腹部是白色的。
我在觀鳥的過程中學會了不少生僻字。很多鳥類的名稱都包含“鳥”部旁,但字本身較為少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怎麽發音。鵐就是其中一種,形似麻雀,閉嘴時嘴的上下邊緣不能緊密連接,叫聲大多悅耳。2017年美國鳥類學會將鵐科新大陸的生物分離出來形成新的雀鵐科(Passerellidae)(暗眼燈草鵐屬於該科),鵐科隻剩下舊大陸的鵐屬(學名:Emberiza),英文名bunting。

(暗眼燈草鵐)
在莎翁時代,鵐被視為一種毫無價值或極為普通的鳥(即凡鳥),與備受推崇的雲雀有著雲泥之別。莎士比亞的劇作《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第二幕第五場,拉佛(Lafeu)說:“那麽我看錯了人,把這隻鵐鳥看成了雲雀。”(Then my dial goes not true: I took this lark for a bunting.)拉佛的意思是,對方隻是個平民(bunting),卻被誤認為紳士(lark)。
台詞裏的bunting指的是常見於英國農田的黍鵐(Corn bunting,學名Emberiza calandra),全身長著暗灰褐色條紋,雄鳥鳴叫時發出類似鑰匙碰撞的清脆悅耳聲。

(從其他網站下載的黍鵐)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第三幕第一場,平民波頓唱了一首民謠:“雀,麻雀和雲雀,還有那鳴聲平淡的灰杜鵑,許多人都能辨認它的叫聲,卻不敢說‘不’。(The finch, the sparrow, and the lark,/The plainsong cuckoo gray,/Whose note full many a man doth mark/And dares not answer “Nay”)台詞裏的“finch”,部分人認為是鵐。Finch(雀類)和鵐類都是以種子為食的鳥類,親緣關係很近。主要區別在於,雀類更傾向於在樹木和灌木叢中覓食,而鵐類則更傾向於在開闊地帶的地麵上覓食。
最可歎的是歐洲山雀(tit),明明在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很常見,體態嬌小可愛,有著頑皮活潑的性情和短促清脆的叫聲,卻不受包括莎翁在內的英國文人們的青睞,極少出現在他們的文學作品裏。北美山雀的英文名為chickadee ,取其鳴聲,本地最常見的是黑頂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 ,學名Poecile atricapillus),頭頂和胸前各有一塊黑色的“圍兜”,臉頰和腹部是白色的,很好辨認。它們飛行時像一陣小龍卷風,落地時如一片雲彩,靜止的時間很短,很難抓拍。春夏兩季它們大多呆在林子裏,直到秋季林子裏缺糧了,才飛到湖邊的棧道上與其他鳥兒們爭奪遊人們帶來的鳥糧。黑頂山雀與其他鳥類的混群之所以能保持在一起,在於它們一旦發現充足的食物就會鳴叫,因而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使其他鳥類能夠更有效地找到食物。每當它們嘹開歌喉,急促的歌聲裏便充滿了秋天的喜悅。它們是世間的機靈鳥,卻無緣登上百年前的英國文學殿堂,不然我今天的寫作主題就會變成《莎士比亞的笨鳥、凡鳥與機靈鳥》了。

(黑頂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