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

我的庭院 名博

西溪古今談

我的庭院 (2025-11-22 01:32:51) 評論 (1)
秋雪庵全景
 
杭州,素以一江,一湖,一溪聞名天下。其中江是錢塘江,湖自然是西湖,那個溪,指的就是西溪。古時的西溪,是一條長36裏的溪流。溪源出於天目山南麓的小和山,沿狀元峰、法華塢、靈峰山、將軍山、老和山、秦亭山繞古蕩鎮,經鬆木場北折,匯入餘杭塘和,後入京杭大運河。
 
“西溪探梅”為錢塘十八景之一,探的是“香雪”。
《西湖誌》稱西溪:“獨盛於梅花,蓋居民以梅為業,種植處不事雜植,且勤加修護,本極大而有致。又多臨水,早春花時,舟從梅樹下入,彌漫如雪。更有緗英、綠萼,花種不一。”明末永興寺中即有緗英、綠萼之名品,倍受文士賞愛,寺中有二雪堂,有綠萼老梅二本,為西溪諸梅之最。龔自珍《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據楊獅吼《法華山看梅記》記載:“古蕩二十裏梅花……至佛慧寺……進三四裏許……梅花千萬樹,回視輿人從仆,俱在眾香國中。” 許承祖詩《西溪》雲:“好山多在聖湖西,繞屋梅花映水低。過客探幽休問徑,雪香深處是西溪。” 
 
地圖中,位於西溪北麵有一縱橫交錯水網區域,古時叫河渚。河渚在漢代以前為一大湖,即南漳湖,湖水源自天目山。到東漢靈帝嘉平元年,餘杭令陳公渾開南上下兩湖以蓄淫潦,捍之以橫塘,泄之以鬥北,水之來也,勢緩而力分,南漳湖之受水益少,水漸殺,土漸出。伏而為灘,實而為洲,民乃得依之以居,河渚自此名焉。
 
現在人們把西溪跟河渚兩者捏在了一起,統稱為西溪濕地公園。
 
舊時西溪,河渚水邊多有蘆花盛放似雪之景,此為“白雪”。西溪,河渚也多佛寺庵舍,明末最盛時號稱“西溪三十六庵”。比較有名的則是秋雪庵、交蘆庵等。除了三十六庵外,沿溪流還有古蕩,花塢,三橋,留下等村鎮。
 
朱夢彪《觀秋雪庵蘆花記》一文記載道:“西溪最深處有秋雪庵,為蓮宗大師創建焚修之所。庵在水中央,四麵皆蘆洲。秋深蒹葭吐絮,月夜登閣,望之白雲縹緲,清風徐來,晶光搖曳,彌漫千頃,皎燦炫目,覺此身翛然霞舉,如在冰壺瓊島間,不複見大地人世,此眉公先生所以為‘秋雪’顏之也。” 蘆花,蕭蕭肅肅,素素瀟瀟,蒼蒼得月之魂,淒淒凝秋之魄,一水溯洄宛在,萬枝搖曳無窮。多少詩情畫意都從這裏出來,難怪它自古就為騷人鍾愛,被譽為天下詞都。
 
春季探梅,秋日賞蘆,此乃古人遊西溪兩大盛事也。探梅需泛舟,聞香為最;賞雪也需泛舟,月夜更佳。
西溪的秋雪庵久負盛名,屢廢屢建。民國九年冬,烏程周夢坡醵七千多金,經年餘,重新建起秋雪庵,並在庵側建起一個曆代兩浙詞人祠,供奉詞人共1044人,並作《曆代兩浙詞人祠堂碑記》。
交蘆庵也是一處重要古跡,其聲名之重不僅在於其禪事和周邊蘆景,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其東麵有一個厲杭二公祠。為紀念清代杭州文人厲鶚與杭世駿而建,二人均為清代著名詞人。
 
西溪,成於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再振於民國,始敗於抗日戰爭期間,建國後極速衰敗,古跡盡失。現在的建築均為2003年啟動的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中的規劃與重建。西溪二雪盛景也得以恢複,可惜的是,原本在西溪兩岸的梅花被種在了河渚內,少了點古人泛舟賞梅的雅趣,如今改步行了。但秋雪盛景依然如舊,可惜不能月下賞雪。下次去杭州,你不妨也選好季節,看看西溪二雪盛景。
 
秋雪蘆花
 
 
參考文獻: 魏新河:杭 州 西 溪(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