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頭部受傷後 要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腫”

fubin (2025-11-27 15:17:26) 評論 (0)
那天七十五歲的叢大爺像往常一樣打理著他的花壇。不慎之間,他的頭被一個鐵架子碰了一下。當時並沒有太疼,他和家人都沒放在心上。然而,幾周後,家人漸漸察覺出不對勁:一向穩健的叢大爺走路開始邁起了小碎步,甚至偶爾會憋不住小便;更讓人擔心的是,他變得健忘,反應也有些遲鈍。好在家人警惕性高及時將叢大爺送醫。頭部CT檢查後,真相大白——“慢性硬膜下血腫”。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磕碰,竟在大腦表麵與硬腦膜之間,悄然積聚起一個“陳舊”的血腫,壓迫著大腦,引發了那些類似癡呆的症狀。萬幸,經過一個鑽孔引流的小手術,淤血被清除,叢大爺住院12天後便康複出院,又恢複了往日的神采。

叢大爺的經曆並非個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個在老年人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潛伏特務”。

一,什麽是慢性硬膜下出血/血腫?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腦表麵血管發生的一場“緩慢的滲漏”。我們的大腦表麵覆蓋著一層堅韌的保護膜,叫做“硬腦膜”。大腦與硬腦膜之間,有一些大小不同的“橋接靜脈”,將大腦的靜脈血引流到心髒。當頭部受到嚴重外傷時,大靜脈破裂,會導致急性、大出血,血塊很快壓迫大腦;症狀表現明顯。但當頭部受傷後導致一些脆弱的小靜脈被撕裂,血液慢慢滲漏出來,積聚在硬腦膜下方的空間裏。之所以稱為“慢性”,是因為這個血腫的形成過程可以非常緩慢,受傷後症狀不明顯,通常在受傷後數周甚至數月才逐漸產生症狀。在這段“潛伏期”裏,滲出的血液和其分解產物不斷累積,最終壓迫大腦,引發各種問題。

二,為什麽老年人是“重災區”?

1. 大腦萎縮: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大腦會像幹癟的水果一樣自然萎縮。這使得大腦與硬腦膜之間的空隙變大,那些橋接靜脈被拉伸得更緊、更脆弱。

2. 血管脆弱:老年人的血管彈性變差,更容易破裂。

3. 用藥影響:很多老年人因心髒病、中風等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俗稱“薄血藥”),這使得一旦出血就不易止住,小小損傷也可能釀成大患。

4. 記憶模糊:有時磕碰太輕微,本人和家屬事後根本想不起來,導致出現症狀時難以與頭部受傷聯係起來。

三,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症狀

這些症狀五花八門,極易被誤認為是年老體衰或老年癡呆,需要格外留心:

1,精神與認知方麵: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糊塗、嗜睡、個性改變。

2,運動功能方麵:一側手腳無力、麻木(類似中風);走路不穩、步態蹣跚或邁小碎步。

3,其他方麵:持續頭痛、言語不清、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等。

關鍵提示:如果家中老人在頭部輕微受傷(甚至是不記得的受傷)幾周或幾個月後,出現上述任何症狀,都應高度警惕,及時就醫。

四,如何診斷與治療?

診斷此病非常簡單有效,通過頭部CT或MRI(磁共振)掃描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血腫的位置和大小。

治療上,對於已引起症狀的血腫,主流的治療方法是一種名為 “鑽孔引流術” 的微創手術。醫生在頭骨上鑽一個或兩個小孔,將積存的陳舊血液衝洗引流出來。手術創傷小,效果立竿見影,就像為被壓迫的大腦“鬆了綁”,患者症狀往往能迅速改善。

五,如何預防老年人頭部受傷?

預防是關鍵,尤其對於老年人:

1. 防跌倒:家中移除絆腳的地毯,保持地麵幹燥,在浴室、樓梯加裝扶手,保證夜間照明。

2. 安全出行:隻要乘坐交通工具,無論前後排,都必須係好安全帶。騎自行車、電動車時務必佩戴頭盔。

3. 謹慎用藥:長期服用抗凝藥的老年人,需定期複查,並告知醫生任何頭部受傷情況,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4. 提高警惕:家人要多關心和觀察,一旦發現老人有異常的行為或身體變化,不要簡單歸咎於“老了”,應盡早帶其就醫檢查。

六,總結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一個“時間延遲”的健康陷阱。它善於偽裝,但並非無跡可尋。了解它,警惕它,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悲劇。對於家裏的長輩,一次小小的磕碰,加上後續任何細微的性格或行為變化,都值得“大驚小怪“地及時探尋背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