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不吐

毛驢縣令 (2025-10-27 05:39:57) 評論 (0)


以前國人有隨地吐痰之習慣,很普及,雖然不好聽也不好看,仍舊根深蒂固。喉中有物,不吐不快,嗽嗽嗓子,人之常情。後來,全國上下大力整頓衛生文明,人們的覺悟高了以後痰也知道羞愧,公共場所痰跡一片的景象退出了曆史舞台。我好幾年不回去了,對國內的情形模糊了,但一個習慣養成了,再改回去也不易,再說到處都很幹淨,痰肯定不忍脫口而出。想起自己當年盡管不看好國人的這一習慣,當德國人提到中國吐痰一事時,心裏卻怎麽也擺不平。

事情起因是雅子請大家吃飯,因為我愛吃壽司,雅子就總做壽司來請我們吃,那天來的還有其他幾人,其中一個是心理醫生潔希。心理醫生的一層意思就是以己之心奪人之理,總顯出把人家都看透,把問題都看清的高姿態,你說好好的聚在一起吃飯,怎麽就把個話題引到中國人隨地吐痰上去,還有沒有吃飯文明,這不是倒人胃口嗎?!這也就是他們心理醫生才幹得出來的事情。雅子呢,也來幫腔,提起李鴻章當年那口名痰,好像他日本人就不吐痰似的,雖然日本我從未去過,可最早去那島上的也是中國人啊,如果說吐痰是民族習慣,那日本人肯定也是這個習慣,雅子多年生活在德國,又比我大幾歲,肯定是老得把日本曾經的習慣忘記啦。

我不隨地吐痰,卻也不能容忍德國人甚至日本人的發難,這時候的我,是一個典型的死要麵子,好比魯迅筆下那些保護國粹的人們,即使是個膿包,也要想方設法精雕細刻。但是我講理,我要以理服人,從小就被人譽為無理攪三分的我,找別的不行,找理輕而易舉。

“你們歐洲認識中國很晚,工業革命後你們有了蒸氣機,才慢慢開到中國來。那時的中國正在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滿族是關外的遊牧民族,什麽是遊牧民族你們知道嗎?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啊,一天到晚騎在馬上在原野上轉遊,天高地廣空氣清爽,有痰上來了張口一吐,很豪邁的。後來,他們進了關,打敗了明朝,做了中國的領導,結束了遊牧生活,住進了金鑾殿,可是豪邁的習慣一時難以改變。李鴻章大人原本不隨地吐痰的,可他上朝議國事,見那皇帝老兒、小兒、皇後、太後、太極什麽的,均是豪邁地吐著,他為人臣子,萬般無奈入鄉隨俗,也隻好張口豪邁啦。李大人身為總理,其他的大人們自然也就跟著總理豪邁,所以,中國人吐痰的習慣是由滿清而來,以前的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隨地吐痰的記載。”

聽完我的一番講道,在座的都紛紛點頭,我好歹是中國人,肯定比他們清楚,他們覺得自己的學問又長進了。而我卻十分內疚,一時性急,事先也沒考證一下,就把這劣習加在滿族頭上了,要是被人興師問罪,我如何對付?!我有個祖上在旗的朋友,據說當時是京中赫赫有名的簾子王,宮中的所有的大小簾子都是出自祖上之手,正經八板的滿族旗人。可是我的朋友和他的家人,並不隨地吐痰,是他們來德國後改變了,還是我的理論沒有根據?回家後,我翻遍腦子的記憶,想找出到底誰是開隨地吐痰之先風。最先想到的是《戰國策 · 觸龍說趙太後》一文,當時趙、秦正在打仗,趙向齊求援。齊說;好!不過先把趙太子送來做人質,然後出兵。趙太後舍不得兒子,更不想聽群臣相勸,對左右甩下話來:“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啐其麵。”

如此看來,吐痰一事在公元前就被載入史冊,那時可能滿族還未形成呢,我信口開河詆毀了大清愛新覺羅。記得小時候,還是在文革前,有一句時髦的革命用語,是吹捧中國人民人多勢眾的,意思說不管你什麽帝修反之類的壞東西,隻要我們中國人民一人吐口唾沫,當時就淹死你!這話不知是誰最先說的,反正我們學得很上口,難道是從那時起,中國人民開始了隨地吐痰的運動,跟大清王朝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件事發生在二十多年前,今天的情況早已改頭換麵了,但物質不滅,此消彼長,東方不亮西方亮,以前不善於吐痰的德國接了此棒,痰跡這裏那裏不新鮮,雖然還未蔚然成風,但趨勢見長。我以為,吐痰原本天然之事,不吐是文明的約束,所以才難以杜絕,現在天然的風流珍貴,超市商品常用它作廣告噱頭,那你來評評,到底該吐還是不該吐呢?

 26 . 10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