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sisflying

Oasisflying 名博

親子之道(14)-- 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

Oasisflying (2025-10-06 04:41:19) 評論 (2)

我是學習婚姻家庭診療的,很多師祖的理論,我們有專門的課程去學習。其中一個是,Salvador Minuchin 的Family Structure Therapy. 他的核心理念是,家庭是一個係統,這個係統內的組織架構模式,會對這個家庭的各類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他說,一個健康的家庭,是需要有 functional hierarchy的。父母必須是領導,孩子必須是服從。還有一個觀點是,夫妻關係是主要係統,夫妻和孩子們的關係是次要係統。一個家庭裏,如果夫妻關係 SOLID,這個家庭總體的架構穩健。

我是非常認同這一觀點的,工作實踐中也可以看出,但凡父母關係不錯的,哪怕彼此有衝突的育兒理念,也不至於,對整個家庭係統帶去致命影響。但如果,父母的一方,或是雙方,側重於次要係統關係,即,聯合孩子去對抗彼此,或是,父母關係次要於親子關係,這個家庭的關係是不健康的。如同肌體一樣,如果家庭關係亞健康,就容易出現問題,乃至最終的分崩離析。

我在做心理診療師之前,就觀察和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很多夫妻生了孩子後,都是分床睡的,因為妻子要陪著孩子。比如,很多妻子,對孩子的關愛和親近程度,遠遠重於對丈夫的。這樣做的副作用很多,不僅可能會傷及夫妻關係,更有可能會有很不好的示範作用,結果會代際相傳。

舉個例子,我有好幾個蠻熟悉的人,其中也有曾經住在我們家的孩子。她們說,她們一直和母親睡的,直到青春期離開。有個孩子,因為無法和母親分離,父母已經辦了移民,想提前將女兒送過來,那個孩子來了一個月,能哭一個月。媽媽也哭了一個月。要知道,父母也是同在的,隻不過住在附近的民宿罷了。那個孩子最終隨父母回去了,實在讀不下去。語言的壓力隻是一個方麵,就是無法獨自麵對,沒有父母的生活。

還有個孩子,她小小年紀,承載了照顧母親情緒的使者,因為父親經常的缺席。三八婦女節,都記得給媽媽送禮物,人在北美,還經常幫助媽媽點外賣,怕媽媽不能按時吃飯。我的確覺得,這是相當的不健康,這種愛是有很大風險的,很容易成為 enmeshed relationship. 即,親密太多,界限太少。孩子的情緒、決定、價值觀都被父母影響,甚至控製,孩子很難獨立思考,或分化出,我是誰。父母美其名為,我隻是關心你。而對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無法成為我自己。孩子成年後,和父母關係調個個,這也是為什麽,在中國,那麽多的子女會控製,乃至主導父母離異後,再尋伴侶的生活,簡直是奇了怪了。

原因也許是多方麵的。比如,婚後,丈夫的生活重心在工作上,妻子的情感無所寄托,即,想給丈夫,無奈他始終缺席啊。身邊正好有個對象,那麽需要她。之後,便是惡性循環。丈夫還埋怨妻子不給他情緒價值,殊不知,始作俑者是丈夫自身。

又或是,妻子過於關注孩子,再加上,丈夫沒有特別的參與到育兒過程中,妻子身心疲倦,沒有更多的精力給與丈夫。這樣的話,妻子也是非常委屈的。事情終歸需要人做,孩子這麽小,需要父母給與關注和培育。妻子如果既要上班,又要陪夜,這本身就很不公平。這裏可能夫妻兩人都有責任,妻子沒有明確提需求,丈夫或認為理所當然。就好比當年我在美國生小兒,我家先生說,他又不能哺乳,晚上理所當然睡覺。我就不幹了。我喂一邊,吸另一邊,喂完一邊,我睡去了。他接著我的活幹,奶瓶哺乳。

這些都是技術層麵的問題,都是有可能解決的。最核心和關鍵的問題是,夫妻彼此的理念,你們是否都認同,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如果不是,為什麽?

我估計,很多都是代際的模式複製。即,自己的父母,就是和孩子更親,而不是和伴侶。他們或認為,孩子和自己有血緣關係,永遠是自己的,而配偶如衣裳,可以隨時脫走的。這個理念是很要不得的,隻是很遺憾,咱們中華文化,還蠻有這個曆史淵源的。

來美後,我曾經有個華人鄰裏。說,她暑期要回國,辦理家產過戶手續。她說,她的母親很堅持,以防萬一。我說,防啥萬一。說,萬一媽媽百年,家產被父親給了新的配偶。然後,父親也無奈何同意的。我的嘴巴是閉緊的,因為是人家的家事。但我的內心是震撼的。這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女兒是自己的,配偶是外人。那位母親,你就不想想,你的女兒已是超中產,在美過著很無憂的生活。而你若是百年,你的丈夫誰來陪伴?人到中晚年的“愛情”,是要看基本盤的。很難再找到,我願意跟著你,過居無定所的生活的人,且也不應該這麽去奢求。

我想,那位父親的內心是有悲涼的。我見過那位父親,滿臉不見笑容的。我不知道他為何不爭取。抑或是中國的文化?一切都該給子女,自己的生活不重要?這叫什麽事啊!

那日看影視,我的後半生,成年子女都是這般邏輯,實在是看不下去。我在某論壇分享,竟然還有不少同學,為此唱讚歌,注意,是在文學城的論壇哦,主要受眾是海外華人。可見,文化的力量是根深蒂固的。

而我,對此真的是,不僅不甚理解,也是蠻不認同的。財富在婚姻和情感裏,當真是至高無上的嗎?我當真覺得,這是舍本求末的短視行為。也不知道是我太傻,還是同學們太聰明。 財富失去了,還可以再掙,情感受損了,怕是難修複。還有就是,老母親,或是老夫妻的情感世界,就當真那麽不重要了嗎?成年子女,你有自己的情感生活,你是無法也不應該成為,父母情感世界的填充者。我們要鼓勵和支持,我們的父母去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

我也是來自中國,為何我少受那個文化,或是邏輯的影響?我想,一是父母的認知,或是能力,不足以控製到我。我青春期的時候,父親重病,母親陪他四處求醫。他們無暇關注到我,令我有相對自由的自我成長空間,跟隨心意走世界;二是我愛觀察、愛學習、愛思考,希望自己做對的事情,尤其是改變代際模式的事情。

既然我可以,同學們都可以。這裏,可是學霸無數哦,那麽難的學業職業題都解了,婚姻家庭的題,我相信,你們也解得了!前提是,你想不想:)

動力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