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於周六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他憑借對美妙數學的獨特感知,揭示了自然界結構中令人驚訝的奧秘。
楊博士與其合作者,物理學家李政道於1956年提出了一個轟動一時的觀點: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之一可能違反一個看似鐵律的原則,即宇稱守恒——這個原則意指一個現象及其鏡像應該表現得完全相同。他們的預言很快被實驗證實,兩人因此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3 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1999年,當楊博士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現稱石溪大學)退休時,傑出的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稱他為20世紀物理學界的“卓越的風格大師”,認為隻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保羅·狄拉克能超越他。
戴森博士說,楊博士對美妙的數學有非凡的感知,“他最不重要的計算也變了微型藝術品,而更深層次的推測則升華為傳世傑作”。
楊博士與他的物理學家同事理查德·費曼在 20 世紀 50 年代的合影。
在晚年,楊博士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他曾幫助領導推動基礎研究的工作。2004年,82歲的他與28歲的翁帆結婚後,他的知名度更是大增。翁帆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研究生,1995年,楊博士在一個國際物理研討會上與她相識,當時她擔任翻譯。據《中國日報》報道,楊博士曾引述說,她是“上帝給我的最後恩賜”。
楊博士是二戰後年輕理論物理學家中的一員。他們麵臨著宇宙射線不斷轟擊地球帶來的陌生新粒子,迫切需要解釋。1956年,他和李博士著手研究其中最奇怪的一種粒子:現在被稱為K介子。
K介子有時會衰變成兩個更小的粒子,稱為π介子(pion),但有時會衰變成三個。這種衰變本身並非異常,但它們的衰變方式似乎違反了宇稱守恒,而後者曾被認為普遍存在於物理世界中。
物理學家不願接受該物理原理不適用於這些核衰變的觀點,隻能權且提出存在著兩種 K 介子,即theta介子和tau介子。這兩種介子性質相同,唯獨衰變方式有異。
與其他許多物理學家一樣,楊博士和李博士懷疑這種解釋隻是一種人為的假定,意在臨時規避那些令人尷尬的實驗結果。1956年春季,常駐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並經常在長島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工作的楊博士,前往紐約市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博士進行例行會麵。
在附近一家中餐館吃午飯時,兩位科學家直麵了弱核力——核衰變的驅動力——可能無視鏡像對稱性的可能性。在那年秋天發表在《物理評論》(The Physical Review)上的一篇裏程碑式的論文中,他們提出了如何驗證這一點的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吳健雄接受了挑戰,並在華盛頓的國家標準局的一項實驗中證明,弱核力確實違反了宇稱。在衰變過程中,原子核向一個方向發射的電子比向另一個方向發射的電子更多。對稱性並沒有成立。
楊振寧(左)於 1957 年與李政道(中)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兩位物理學家獲得了也許是史上最快的諾貝爾獎。他們是首批在中國出生的獲獎者。人們開始將他們稱為“李楊”或“楊李”,仿佛他們倆是同一個人,卻不知道他們的關係那時已開始出現裂痕。
楊振寧於1922年10月1日(盡管一些出版資料給出的是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合肥,位於上海西北約300英裏,是楊武之和羅孟華五個孩子中的長子。他父親是一位數學教授。
楊博士的童年和青少年初期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但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一家人逃到了南方的昆明。1940年,為了切斷滇緬公路,日軍對昆明進行了轟炸。他們家的院子在那次轟炸中被摧毀,一家人搬到了郊區。
1944年,在獲得了清華大學(戰時從北京遷至昆明)的碩士學位後不久,楊博士獲得了獎學金前往美國,希望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恩裏科·費米(Enrico Fermi)——這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曾主持了首次成功的核鏈式反應。
令楊博士驚訝的是,費米博士正前往芝加哥大學從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於是楊博士也跟隨他去了那裏。他後來寫道,是費米博士教會了他,抽象概念必須與實驗相結合,“物理學必須從底層、一塊一塊、一層一層地建立起來。”
在芝加哥,楊博士遇到了李博士,他們是學生時代的舊識。楊博士在匈牙利裔的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的指導下完成了論文,並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在芝加哥教了一年書後,他搬到高等研究院,在當時的院長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的指導下工作。
楊博士曾回憶起與高等研究院最著名的教員愛因斯坦博士的一次會麵。楊博士當時剛在《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愛因斯坦博士想和他討論。楊博士說,他們談了一個半小時,但他“從那次談話中收獲不多。愛因斯坦說話很輕,而且近距離接觸到這位我一直仰慕的偉大物理學家,我內心無比震撼,以至於難以集中精力理解他所說的內容。”
在普林斯頓安定下來後,楊博士開始在布魯克海文度過夏天,在那裏,他和一位辦公室同事羅伯特·L·米爾斯(Robert L. Mills)合作提出了後來的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這是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支柱。他們利用德國數學家赫爾曼·瓦爾(Herman Wyl)提出的規範理論(gauge theory),創立了規範原理,該原理解釋了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這三種力的相互作用,以及更重要的自相互作用,這些是量子物理學的核心。
在2006年石溪大學的一次采訪中,楊博士談到這個理論時說:“在寫那篇論文時,我們也不知道它有那麽重要,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漂亮的想法,數學結構非常優雅,所以我們投了稿、發表了論文。20年後,各種實驗表明這大致是正確的方向。又經過了五年的努力,才清楚地認識到,它不隻是大致正確,而是完全正確。”
他還與李博士合作,李博士在高等研究院短暫任職後搬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從1956年開始,他們共同發表了32篇論文。
但後來合作關係變得緊張,兩人於1962年分道揚鑣。令李博士感到懊惱的是,楊博士有時會擺老資格,堅持他的名字排在前麵,因為他年長四歲。李博士在1986年的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道,出於這個和其他原因,“楊和我之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了。”
很久以後,在2000年《新聞日報》(Newsday)發表的一篇采訪中,楊博士稱這次分裂是“一場悲劇”。
楊博士的為人並不總是謙遜有加。在他六十歲生日時,欽佩他的同事們建議征稿出一篇文集來紀念他的學術遺產。但楊博士卻主張,一本收錄他自己論文並附有評論的選集將更為合適。
在那本選集中,他描述了諾貝爾獎獲獎工作的起源,將大部分功勞歸於自己。李博士後來發表了一篇截然不同的敘述。
1966年,楊博士離開了高等研究院,成為石溪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教授,並擔任現今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所長。
1971年訪問中國後,楊博士開始重塑舊日情誼。他後來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並在母校清華大學擔任教授。2015年,他放棄了美國公民身份,成了中國公民。
楊博士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於2003年逝世,兩人相伴了五十三年。楊博士是在教中學時與當時還是學生的她相識的。除了第二任妻子翁帆外,他的在世親屬還包括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三個子女:楊光諾 (Franklin Yang)、楊光宇 (Gilbert Yang) 和楊光佳 (Eulee Yang);以及兩位孫輩。
在接受《新聞日報》采訪時,楊博士表示,他懷疑物理學家是否會最終達成一個萬有理論。他說:“大自然極其微妙。在我看來,物質世界的深邃是人類難以窮盡的。畢竟,我們隻有,比如說,1000億個神經元。這有限的構造又如何能與大自然無限的深廣相抗衡?”
作者:喬治·約翰遜 (George Johnson)
紐約時報: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楊振寧逝世
南國白鷺 (2025-10-19 17:13:38) 評論 (0)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於周六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他憑借對美妙數學的獨特感知,揭示了自然界結構中令人驚訝的奧秘。
楊博士與其合作者,物理學家李政道於1956年提出了一個轟動一時的觀點: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之一可能違反一個看似鐵律的原則,即宇稱守恒——這個原則意指一個現象及其鏡像應該表現得完全相同。他們的預言很快被實驗證實,兩人因此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3 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1999年,當楊博士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現稱石溪大學)退休時,傑出的物理學家弗裏曼·戴森(Freeman Dyson)稱他為20世紀物理學界的“卓越的風格大師”,認為隻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保羅·狄拉克能超越他。
戴森博士說,楊博士對美妙的數學有非凡的感知,“他最不重要的計算也變了微型藝術品,而更深層次的推測則升華為傳世傑作”。
楊博士與他的物理學家同事理查德·費曼在 20 世紀 50 年代的合影。
在晚年,楊博士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他曾幫助領導推動基礎研究的工作。2004年,82歲的他與28歲的翁帆結婚後,他的知名度更是大增。翁帆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研究生,1995年,楊博士在一個國際物理研討會上與她相識,當時她擔任翻譯。據《中國日報》報道,楊博士曾引述說,她是“上帝給我的最後恩賜”。
楊博士是二戰後年輕理論物理學家中的一員。他們麵臨著宇宙射線不斷轟擊地球帶來的陌生新粒子,迫切需要解釋。1956年,他和李博士著手研究其中最奇怪的一種粒子:現在被稱為K介子。
K介子有時會衰變成兩個更小的粒子,稱為π介子(pion),但有時會衰變成三個。這種衰變本身並非異常,但它們的衰變方式似乎違反了宇稱守恒,而後者曾被認為普遍存在於物理世界中。
物理學家不願接受該物理原理不適用於這些核衰變的觀點,隻能權且提出存在著兩種 K 介子,即theta介子和tau介子。這兩種介子性質相同,唯獨衰變方式有異。
與其他許多物理學家一樣,楊博士和李博士懷疑這種解釋隻是一種人為的假定,意在臨時規避那些令人尷尬的實驗結果。1956年春季,常駐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並經常在長島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工作的楊博士,前往紐約市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博士進行例行會麵。
在附近一家中餐館吃午飯時,兩位科學家直麵了弱核力——核衰變的驅動力——可能無視鏡像對稱性的可能性。在那年秋天發表在《物理評論》(The Physical Review)上的一篇裏程碑式的論文中,他們提出了如何驗證這一點的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吳健雄接受了挑戰,並在華盛頓的國家標準局的一項實驗中證明,弱核力確實違反了宇稱。在衰變過程中,原子核向一個方向發射的電子比向另一個方向發射的電子更多。對稱性並沒有成立。
楊振寧(左)於 1957 年與李政道(中)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兩位物理學家獲得了也許是史上最快的諾貝爾獎。他們是首批在中國出生的獲獎者。人們開始將他們稱為“李楊”或“楊李”,仿佛他們倆是同一個人,卻不知道他們的關係那時已開始出現裂痕。
楊振寧於1922年10月1日(盡管一些出版資料給出的是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合肥,位於上海西北約300英裏,是楊武之和羅孟華五個孩子中的長子。他父親是一位數學教授。
楊博士的童年和青少年初期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但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一家人逃到了南方的昆明。1940年,為了切斷滇緬公路,日軍對昆明進行了轟炸。他們家的院子在那次轟炸中被摧毀,一家人搬到了郊區。
1944年,在獲得了清華大學(戰時從北京遷至昆明)的碩士學位後不久,楊博士獲得了獎學金前往美國,希望在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恩裏科·費米(Enrico Fermi)——這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曾主持了首次成功的核鏈式反應。
令楊博士驚訝的是,費米博士正前往芝加哥大學從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於是楊博士也跟隨他去了那裏。他後來寫道,是費米博士教會了他,抽象概念必須與實驗相結合,“物理學必須從底層、一塊一塊、一層一層地建立起來。”
在芝加哥,楊博士遇到了李博士,他們是學生時代的舊識。楊博士在匈牙利裔的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的指導下完成了論文,並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在芝加哥教了一年書後,他搬到高等研究院,在當時的院長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的指導下工作。
楊博士曾回憶起與高等研究院最著名的教員愛因斯坦博士的一次會麵。楊博士當時剛在《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愛因斯坦博士想和他討論。楊博士說,他們談了一個半小時,但他“從那次談話中收獲不多。愛因斯坦說話很輕,而且近距離接觸到這位我一直仰慕的偉大物理學家,我內心無比震撼,以至於難以集中精力理解他所說的內容。”
在普林斯頓安定下來後,楊博士開始在布魯克海文度過夏天,在那裏,他和一位辦公室同事羅伯特·L·米爾斯(Robert L. Mills)合作提出了後來的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這是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支柱。他們利用德國數學家赫爾曼·瓦爾(Herman Wyl)提出的規範理論(gauge theory),創立了規範原理,該原理解釋了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這三種力的相互作用,以及更重要的自相互作用,這些是量子物理學的核心。
在2006年石溪大學的一次采訪中,楊博士談到這個理論時說:“在寫那篇論文時,我們也不知道它有那麽重要,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漂亮的想法,數學結構非常優雅,所以我們投了稿、發表了論文。20年後,各種實驗表明這大致是正確的方向。又經過了五年的努力,才清楚地認識到,它不隻是大致正確,而是完全正確。”
他還與李博士合作,李博士在高等研究院短暫任職後搬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從1956年開始,他們共同發表了32篇論文。
但後來合作關係變得緊張,兩人於1962年分道揚鑣。令李博士感到懊惱的是,楊博士有時會擺老資格,堅持他的名字排在前麵,因為他年長四歲。李博士在1986年的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道,出於這個和其他原因,“楊和我之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了。”
很久以後,在2000年《新聞日報》(Newsday)發表的一篇采訪中,楊博士稱這次分裂是“一場悲劇”。
楊博士的為人並不總是謙遜有加。在他六十歲生日時,欽佩他的同事們建議征稿出一篇文集來紀念他的學術遺產。但楊博士卻主張,一本收錄他自己論文並附有評論的選集將更為合適。
在那本選集中,他描述了諾貝爾獎獲獎工作的起源,將大部分功勞歸於自己。李博士後來發表了一篇截然不同的敘述。
1966年,楊博士離開了高等研究院,成為石溪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物理學教授,並擔任現今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所長。
1971年訪問中國後,楊博士開始重塑舊日情誼。他後來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並在母校清華大學擔任教授。2015年,他放棄了美國公民身份,成了中國公民。
楊博士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於2003年逝世,兩人相伴了五十三年。楊博士是在教中學時與當時還是學生的她相識的。除了第二任妻子翁帆外,他的在世親屬還包括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三個子女:楊光諾 (Franklin Yang)、楊光宇 (Gilbert Yang) 和楊光佳 (Eulee Yang);以及兩位孫輩。
在接受《新聞日報》采訪時,楊博士表示,他懷疑物理學家是否會最終達成一個萬有理論。他說:“大自然極其微妙。在我看來,物質世界的深邃是人類難以窮盡的。畢竟,我們隻有,比如說,1000億個神經元。這有限的構造又如何能與大自然無限的深廣相抗衡?”
作者:喬治·約翰遜 (George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