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中國旅遊回來,一路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趁著還能記清楚細節,想要一個個的寫下來,分享給大家一些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個體和他們真實的生活。
盡管國內的高鐵票並不算貴,但是很少有臥鋪,而我的這一趟回國旅遊,還是特別想要體驗一下從來沒有坐過的軟臥,當然要坐軟臥,不如說是躺軟臥,也完全契合我的旅遊行程,傍晚六點坐出發,早上8點多就可以到達洛陽,然後元氣滿滿地開始洛陽古都的一日遊。當然那個是有關旅遊的故事,今天,我想要分享的是有關人的故事。
夜行的綠皮火車像一條沉重的鐵龍,在深夜裏慢慢爬行。車廂裏有一股舊式的氣味,夾著鐵鏽、零食和泡麵的味道。燈光昏黃,隔著走廊能聽見不遠處孩子的哭聲和啤酒瓶的碰撞聲。
我在軟臥車廂的下鋪,靠著枕頭,聽著火車節奏均勻的“哐當哐當”聲。對麵下鋪坐著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身材結實,皮膚被陽光曬得黝黑,眼神裏透出一種銳利的目光。他穿著簡單的深色T恤和牛仔褲,腳邊放著一個沉甸甸的旅行包。
開車不久,他就主動搭話,說自己來自湖南郴州永興。我一愣,郴州我聽說過,但是對於那個著名的永興似乎沒有任何的印象?他笑著說:“你沒聽過?那可是‘中國銀都’,全國好多金子,銀子都從我們那兒提煉出來。”
從那一刻開始,我發現這趟十四小時的火車,不隻是南北之間的旅程,更像是一趟通往另一個中國的窗口。
一、從廢料裏“淘金”的行當
他姓鄒,沒上過大學,中學畢業後就在家族的冶煉廠裏幹活。二十歲時第一次獨自出門跑貨,從郴州到雲南昭通,一個人扛著二十多公斤的采樣設備和檢測儀器,跑山路、睡車站。
“我們做的是貴金屬回收。”他解釋說,“全國各地有很多廢棄的礦、老廠、尾礦堆,那裏麵還有金、銀、鈀、鉑這些金屬。別人當垃圾丟,我們去收回來,再提煉。”
這門生意看似簡單,其實門道極深。“看礦渣,看火色,看沉渣顆粒,一眼就得分得出含量高不高。”他說,“這些都是經驗換來的。”
他舉了個例子。去年,他們在廣西柳州接手一個廢棄的金屬加工廠。廠房破舊,塵土厚得能埋腳,但老機器旁堆滿金屬粉末。那是廠裏打磨模具時留下的廢料。“我們買下廠,不是看設備,是看那堆灰。” 他說。“但是那個是幾百萬的大生意,如果看走眼,可能半年的生意就白做了”
要把粉末運回郴州提煉,是個技術活。粉末太細,容易灑漏,也不好報關運輸。“得先加點特殊的粘合劑,把它壓成塊,這樣才能運得走。別人不懂配方,我們懂。” 他笑著說這句話時,語氣像一個廚師在談自家秘製醬料。
二、“灰色”與“銀色”的邊界
小鄒說,他們也做過礦山投資,比如收尾礦,那個比收購廢棄的工廠更難。“得先和地方打交道“,他伸出三根手指,“十五到二十個點的成本是常規。”
“打點官員?” 我問。他笑而不語,神情有點無奈:“你想挖礦,總要有人批。哪怕是廢礦,也得有手續。最大的風險是人 —— 一旦縣官一換,關係就全白搭。”
他說這幾年環保政策嚴了,很多小廠都關了。他們的回收廠也被查過幾次,隻能“集中處理”,也就是在運回郴州,再集中提煉。“現在郴州人工貴了,以前一天兩百,現在三百多,年輕人也不願幹髒活。機器又貴,電又貴。我們就得靠技術省一點。”
在他看來,真正的風險不是政策,而是運輸。“你想啊,我們提煉出來的可是真金白銀,一車下來幾百萬。你得有關係、有安全、有辦法。”
他笑說:“我們那兒銀行多,不奇怪吧?一條街五六家。現金走量大,地方經濟活,但也危險”
三、礦與人
綠皮火車穿越中部的丘陵地帶,外麵是一片模糊的山影。車廂安靜下來,隻剩下鐵軌與風的聲響。
小鄒靠在窗邊,一邊喝著飲料。他說自己這幾年跑得最多的是郴州與洛陽兩地。洛陽那邊有些小冶煉廠,合作穩定;郴州則是根基所在。
“郴州人啊,聰明,精明,吃得苦。” 他說,“我們那邊很多人沒讀多少書,但手上都有點本事。會煉、會收、會看行情。”
他說有時跑外地,看著那些上了大學卻進不了好公司的同齡人,心裏也會感慨。“我沒文化,但我敢闖”,他抿了一口飲料,“一單做成,賺的比他們一年工資多;一單做砸,虧得也快。”
我注意到他的雙手 —— 指關節粗糙、指甲縫黝黑。可以想見,他用這雙手拿過礦樣、搬過爐料,也簽過幾百萬的合同。
“我們這行啊,就是在廢物中裏找錢” 他笑著說。那句話,像是無意間吐出的行業格言。
四、現實的反光
很快就到了十點,火車到達中途站,車廂裏進來一名旅客。有人打哈欠,有人翻身。我們仍在聊。
小鄒講起郴州的變化。“以前滿街都是收銀子的,現在正規企業多了,國家也建了國家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園。不少廠子轉型做環保提煉,用活性炭、離子交換的新技術。以前一噸廢料能煉幾百克銀,現在能出得更幹淨,但是成本也更高,如果要壓低成本,都要去西北小縣城,就地加工。” 他說得帶勁兒,眼神發亮。
“不過啊,體量大的都被大公司拿去了,小廠隻能在夾縫裏生存。” 他歎了口氣,“我們這樣的,得靠跑腿、靠關係、靠一點老手藝吃飯。”
我問他未來打算。“還是幹這個” 他說,“行情好的時候多收一點,行情差就休息。金屬不會沒市場,錢會越來越難賺。” 他頓了頓,“但這就是我的路,我喜歡這行”。
小鄒靠著車壁,翻著手機上關於金價和銀價的走勢圖,嘴角微微上揚——
“現在金銀漲得快,我們這行利潤還不錯,就是人工貴了,環保也嚴。以後可能要多跑外地,我們有老鄉現在去了東南亞,還有去非洲的,不過都是以技術入股,感覺還是風險太大”
他的話像是既對我說,也對自己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這個年輕人雖然沒上過大學,卻有著一種深沉的“現實智性” —— 在礦石的灰塵與金屬的光澤之間,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五,生活的多彩
小鄒的話題慢慢轉向生活。
他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老婆在縣城裏開水果店。“日子不算富,但也穩當。” 他說,“周末有空就帶他們出去玩,最近去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人多,我們去過幾次,空氣真是好。”
談到父親時,他的語氣低了下去:“老人還在老家山裏,但地沒人種了,村子空得很。大家都搬到縣城,圖個方便,可縣城空氣差、樓擠,大家都變得急躁。”
六、黎明
早晨8點多,火車終於駛入行程的目的地 --- 洛陽。站台上有霧,像薄薄的銀粉漂浮。小鄒提起那隻沉重的帆布包,朝我笑著說。
“老哥,有空來郴州看看。我們那裏銀子煉得亮,你一看就知道。”
這一夜,我認識了一個沒上過大學,卻懂行情、懂技術、懂人情的中國青年;一個在礦渣與現金流之間摸索出自己路徑的“民間企業家”。
在綠皮火車的節奏裏,我忽然明白,這就是當下的另一種中國:那些不在新聞裏出現,卻真實運轉著整個產業鏈的普通人。
他們不談理想,也不講故事,隻在廢料中淘金,在現實裏提煉自己的富足。在早晨的陽光下,我看著他走出站台的人群,那背影堅實、幹淨,像銀一樣,有溫度,也有鋒芒。
後記:
“中國銀都”指的是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其稀貴金屬產業的發展曆程和現狀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無中生有”、“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傳奇。
一、 發展曆史(“無礦開采”的起源與發展)
永興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擁有300多年的曆史,起源於明末清初。其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1. 起源與早期發展(明末清初至20世紀80年代前)
獨特技藝: 永興縣境內並沒有銀礦,但當地人很早就掌握了從含有金銀的**“工業三廢”(廢料、廢渣、廢水)中提煉稀貴金屬的特殊民間傳統工藝,通過父傳子承、師授徒繼**的方式流傳下來。
初期形態: 稀貴金屬冶煉最初以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規模小、工藝簡陋。
2. 粗放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產業壯大: 改革開放後,稀貴金屬產業迅速發展。掌握傳統冶煉技術的永興人從全國各地將含有金銀的“三廢”原料買回本地進行提煉。
初期問題: 這一時期,產業雖然紅火,但基本上是**“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也存在技術落後、規模小、管理差等問題。從業人員一度達到4萬多人。
3. 規範整合與確立地位(21世紀初至今)
“中國銀都”確立: 永興縣的白銀產量持續上升。早在2002年,永興縣就因年產白銀占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被業界譽為**“中國銀都”,並在2004年**得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正式確認。
循環經濟轉型: 麵對環境汙染和行業下行壓力,永興縣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產業**“洗牌”和整合升級**。
關停並轉: 對一批耗能高、工藝落後、環保不達標的散、小企業進行強製關停和淘汰,將原來的100多家企業逐步整合成30多家集團式、股份製的現代化企業,實現了產業的集聚發展。
入園發展: 引導稀貴金屬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優化產業布局,集中治汙,走上了循環經濟、綠色轉型的道路。
國家級基地: 永興縣先後被列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國家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化基地”、“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等,標誌著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國家認可。
二、 發展現狀(綠色、低碳、循環、高效)
永興縣通過持續的轉型升級,其稀貴金屬產業集群已經躋身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並正朝著**“世界級稀貴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樣板”**的目標邁進。
1. 產業地位與規模
核心產品: 永興縣目前年產白銀約4800噸(數據根據不同來源有所浮動),占全國總產量的**30%**左右,穩居全國第一大白銀生產縣。
多金屬綜合回收: 不僅是白銀,永興還是我國重要的稀貴金屬生產供應基地,鉍、碲產量幾乎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鉑、鈀、銦等金屬產量也居全國前列。
“城市礦產”: 每年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有色金屬冶煉廢物和工業固廢超過120多萬噸,綜合回收金、銀、鉑、鉛、鉍、碲等有價金屬20餘種。
2. 發展模式與技術
綠色循環: 堅持**“綠色循環、延鏈強鏈”,引進和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如“三聯爐富氧熔池熔煉”等,在提煉稀貴金屬的同時,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廢渣被製成水泥、磚等建材,利用率達到100%。
聯大靠強: 推動優勢企業與央企名企合作(如與上市公司合作),借助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和技術升級,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力和集聚發展驅動力。
產業鏈延伸: 產業不再局限於初級的冶煉環節,開始向精深加工、文化創意、工業旅遊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如建設中國銀都文創產業園,打造集白銀生產、貿易、文化、投融資於一體的“四大基地”。
總的來說,永興縣的“中國銀都”是在沒有原礦資源的條件下,憑借其獨特的再生利用技術和強力的產業轉型升級,從傳統作坊式冶煉,發展成為一個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現代化稀貴金屬產業集群。
馬克談天下(536) 臥鋪上的銀都青年
markyang (2025-10-13 20:30:00) 評論 (4)剛剛從中國旅遊回來,一路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趁著還能記清楚細節,想要一個個的寫下來,分享給大家一些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個體和他們真實的生活。
盡管國內的高鐵票並不算貴,但是很少有臥鋪,而我的這一趟回國旅遊,還是特別想要體驗一下從來沒有坐過的軟臥,當然要坐軟臥,不如說是躺軟臥,也完全契合我的旅遊行程,傍晚六點坐出發,早上8點多就可以到達洛陽,然後元氣滿滿地開始洛陽古都的一日遊。當然那個是有關旅遊的故事,今天,我想要分享的是有關人的故事。
夜行的綠皮火車像一條沉重的鐵龍,在深夜裏慢慢爬行。車廂裏有一股舊式的氣味,夾著鐵鏽、零食和泡麵的味道。燈光昏黃,隔著走廊能聽見不遠處孩子的哭聲和啤酒瓶的碰撞聲。
我在軟臥車廂的下鋪,靠著枕頭,聽著火車節奏均勻的“哐當哐當”聲。對麵下鋪坐著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身材結實,皮膚被陽光曬得黝黑,眼神裏透出一種銳利的目光。他穿著簡單的深色T恤和牛仔褲,腳邊放著一個沉甸甸的旅行包。
開車不久,他就主動搭話,說自己來自湖南郴州永興。我一愣,郴州我聽說過,但是對於那個著名的永興似乎沒有任何的印象?他笑著說:“你沒聽過?那可是‘中國銀都’,全國好多金子,銀子都從我們那兒提煉出來。”
從那一刻開始,我發現這趟十四小時的火車,不隻是南北之間的旅程,更像是一趟通往另一個中國的窗口。
一、從廢料裏“淘金”的行當
他姓鄒,沒上過大學,中學畢業後就在家族的冶煉廠裏幹活。二十歲時第一次獨自出門跑貨,從郴州到雲南昭通,一個人扛著二十多公斤的采樣設備和檢測儀器,跑山路、睡車站。
“我們做的是貴金屬回收。”他解釋說,“全國各地有很多廢棄的礦、老廠、尾礦堆,那裏麵還有金、銀、鈀、鉑這些金屬。別人當垃圾丟,我們去收回來,再提煉。”
這門生意看似簡單,其實門道極深。“看礦渣,看火色,看沉渣顆粒,一眼就得分得出含量高不高。”他說,“這些都是經驗換來的。”
他舉了個例子。去年,他們在廣西柳州接手一個廢棄的金屬加工廠。廠房破舊,塵土厚得能埋腳,但老機器旁堆滿金屬粉末。那是廠裏打磨模具時留下的廢料。“我們買下廠,不是看設備,是看那堆灰。” 他說。“但是那個是幾百萬的大生意,如果看走眼,可能半年的生意就白做了”
要把粉末運回郴州提煉,是個技術活。粉末太細,容易灑漏,也不好報關運輸。“得先加點特殊的粘合劑,把它壓成塊,這樣才能運得走。別人不懂配方,我們懂。” 他笑著說這句話時,語氣像一個廚師在談自家秘製醬料。
二、“灰色”與“銀色”的邊界
小鄒說,他們也做過礦山投資,比如收尾礦,那個比收購廢棄的工廠更難。“得先和地方打交道“,他伸出三根手指,“十五到二十個點的成本是常規。”
“打點官員?” 我問。他笑而不語,神情有點無奈:“你想挖礦,總要有人批。哪怕是廢礦,也得有手續。最大的風險是人 —— 一旦縣官一換,關係就全白搭。”
他說這幾年環保政策嚴了,很多小廠都關了。他們的回收廠也被查過幾次,隻能“集中處理”,也就是在運回郴州,再集中提煉。“現在郴州人工貴了,以前一天兩百,現在三百多,年輕人也不願幹髒活。機器又貴,電又貴。我們就得靠技術省一點。”
在他看來,真正的風險不是政策,而是運輸。“你想啊,我們提煉出來的可是真金白銀,一車下來幾百萬。你得有關係、有安全、有辦法。”
他笑說:“我們那兒銀行多,不奇怪吧?一條街五六家。現金走量大,地方經濟活,但也危險”
三、礦與人
綠皮火車穿越中部的丘陵地帶,外麵是一片模糊的山影。車廂安靜下來,隻剩下鐵軌與風的聲響。
小鄒靠在窗邊,一邊喝著飲料。他說自己這幾年跑得最多的是郴州與洛陽兩地。洛陽那邊有些小冶煉廠,合作穩定;郴州則是根基所在。
“郴州人啊,聰明,精明,吃得苦。” 他說,“我們那邊很多人沒讀多少書,但手上都有點本事。會煉、會收、會看行情。”
他說有時跑外地,看著那些上了大學卻進不了好公司的同齡人,心裏也會感慨。“我沒文化,但我敢闖”,他抿了一口飲料,“一單做成,賺的比他們一年工資多;一單做砸,虧得也快。”
我注意到他的雙手 —— 指關節粗糙、指甲縫黝黑。可以想見,他用這雙手拿過礦樣、搬過爐料,也簽過幾百萬的合同。
“我們這行啊,就是在廢物中裏找錢” 他笑著說。那句話,像是無意間吐出的行業格言。
四、現實的反光
很快就到了十點,火車到達中途站,車廂裏進來一名旅客。有人打哈欠,有人翻身。我們仍在聊。
小鄒講起郴州的變化。“以前滿街都是收銀子的,現在正規企業多了,國家也建了國家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園。不少廠子轉型做環保提煉,用活性炭、離子交換的新技術。以前一噸廢料能煉幾百克銀,現在能出得更幹淨,但是成本也更高,如果要壓低成本,都要去西北小縣城,就地加工。” 他說得帶勁兒,眼神發亮。
“不過啊,體量大的都被大公司拿去了,小廠隻能在夾縫裏生存。” 他歎了口氣,“我們這樣的,得靠跑腿、靠關係、靠一點老手藝吃飯。”
我問他未來打算。“還是幹這個” 他說,“行情好的時候多收一點,行情差就休息。金屬不會沒市場,錢會越來越難賺。” 他頓了頓,“但這就是我的路,我喜歡這行”。
小鄒靠著車壁,翻著手機上關於金價和銀價的走勢圖,嘴角微微上揚——
“現在金銀漲得快,我們這行利潤還不錯,就是人工貴了,環保也嚴。以後可能要多跑外地,我們有老鄉現在去了東南亞,還有去非洲的,不過都是以技術入股,感覺還是風險太大”
他的話像是既對我說,也對自己說。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這個年輕人雖然沒上過大學,卻有著一種深沉的“現實智性” —— 在礦石的灰塵與金屬的光澤之間,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五,生活的多彩
小鄒的話題慢慢轉向生活。
他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老婆在縣城裏開水果店。“日子不算富,但也穩當。” 他說,“周末有空就帶他們出去玩,最近去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人多,我們去過幾次,空氣真是好。”
談到父親時,他的語氣低了下去:“老人還在老家山裏,但地沒人種了,村子空得很。大家都搬到縣城,圖個方便,可縣城空氣差、樓擠,大家都變得急躁。”
六、黎明
早晨8點多,火車終於駛入行程的目的地 --- 洛陽。站台上有霧,像薄薄的銀粉漂浮。小鄒提起那隻沉重的帆布包,朝我笑著說。
“老哥,有空來郴州看看。我們那裏銀子煉得亮,你一看就知道。”
這一夜,我認識了一個沒上過大學,卻懂行情、懂技術、懂人情的中國青年;一個在礦渣與現金流之間摸索出自己路徑的“民間企業家”。
在綠皮火車的節奏裏,我忽然明白,這就是當下的另一種中國:那些不在新聞裏出現,卻真實運轉著整個產業鏈的普通人。
他們不談理想,也不講故事,隻在廢料中淘金,在現實裏提煉自己的富足。在早晨的陽光下,我看著他走出站台的人群,那背影堅實、幹淨,像銀一樣,有溫度,也有鋒芒。
後記:
“中國銀都”指的是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其稀貴金屬產業的發展曆程和現狀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無中生有”、“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傳奇。
一、 發展曆史(“無礦開采”的起源與發展)
永興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擁有300多年的曆史,起源於明末清初。其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1. 起源與早期發展(明末清初至20世紀80年代前)
獨特技藝: 永興縣境內並沒有銀礦,但當地人很早就掌握了從含有金銀的**“工業三廢”(廢料、廢渣、廢水)中提煉稀貴金屬的特殊民間傳統工藝,通過父傳子承、師授徒繼**的方式流傳下來。
初期形態: 稀貴金屬冶煉最初以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規模小、工藝簡陋。
2. 粗放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產業壯大: 改革開放後,稀貴金屬產業迅速發展。掌握傳統冶煉技術的永興人從全國各地將含有金銀的“三廢”原料買回本地進行提煉。
初期問題: 這一時期,產業雖然紅火,但基本上是**“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也存在技術落後、規模小、管理差等問題。從業人員一度達到4萬多人。
3. 規範整合與確立地位(21世紀初至今)
“中國銀都”確立: 永興縣的白銀產量持續上升。早在2002年,永興縣就因年產白銀占全國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被業界譽為**“中國銀都”,並在2004年**得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正式確認。
循環經濟轉型: 麵對環境汙染和行業下行壓力,永興縣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產業**“洗牌”和整合升級**。
關停並轉: 對一批耗能高、工藝落後、環保不達標的散、小企業進行強製關停和淘汰,將原來的100多家企業逐步整合成30多家集團式、股份製的現代化企業,實現了產業的集聚發展。
入園發展: 引導稀貴金屬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優化產業布局,集中治汙,走上了循環經濟、綠色轉型的道路。
國家級基地: 永興縣先後被列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國家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產業化基地”、“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等,標誌著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國家認可。
二、 發展現狀(綠色、低碳、循環、高效)
永興縣通過持續的轉型升級,其稀貴金屬產業集群已經躋身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並正朝著**“世界級稀貴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樣板”**的目標邁進。
1. 產業地位與規模
核心產品: 永興縣目前年產白銀約4800噸(數據根據不同來源有所浮動),占全國總產量的**30%**左右,穩居全國第一大白銀生產縣。
多金屬綜合回收: 不僅是白銀,永興還是我國重要的稀貴金屬生產供應基地,鉍、碲產量幾乎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鉑、鈀、銦等金屬產量也居全國前列。
“城市礦產”: 每年處理來自全國各地的有色金屬冶煉廢物和工業固廢超過120多萬噸,綜合回收金、銀、鉑、鉛、鉍、碲等有價金屬20餘種。
2. 發展模式與技術
綠色循環: 堅持**“綠色循環、延鏈強鏈”,引進和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如“三聯爐富氧熔池熔煉”等,在提煉稀貴金屬的同時,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廢渣被製成水泥、磚等建材,利用率達到100%。
聯大靠強: 推動優勢企業與央企名企合作(如與上市公司合作),借助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和技術升級,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力和集聚發展驅動力。
產業鏈延伸: 產業不再局限於初級的冶煉環節,開始向精深加工、文化創意、工業旅遊等高附加值領域延伸,如建設中國銀都文創產業園,打造集白銀生產、貿易、文化、投融資於一體的“四大基地”。
總的來說,永興縣的“中國銀都”是在沒有原礦資源的條件下,憑借其獨特的再生利用技術和強力的產業轉型升級,從傳統作坊式冶煉,發展成為一個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現代化稀貴金屬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