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朋友道:哎呀,現在中國很好喲,東升西降,趕緊回來吧,別在國外受罪了!
我心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們都沒有對比,一切想象,均源自微信上的段子。
沒錯,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都麵臨自己的問題,主要是興風作浪的白左政客,作秀、拉選票,推波助瀾、愈演愈烈,導致一發不可收拾。原來初衷是好的,比如推進公平正義、人人平等,捍衛少數族裔權益等等。但是隨著左翼思潮越來越荒誕,原來都支持他們的選民一個個開始倒戈。
即便這樣,中國也不是天堂。
看看我數十年日記本,過去的每一天曆曆在目。
上麵是我出國前的日記本。
這上圖裏是我出國後至今的日記本。
總體感覺:精彩人生,從出國那天才開始。
國內的日記,記載的無非都是:
爾虞我詐;
勾心鬥角;
見風使舵;
隨波追流;
趨炎附勢;
拍馬逢迎;
財迷心竅;
利欲熏心;
猜疑妒忌;
虛榮攀比;
恨人有,笑人無。
曾經工作過中直機關事業單位、外企、民企......,嗬嗬,和老同事一起回憶過去,怎麽數來數去,感覺幾乎沒什麽好人!沒什麽正直的人、純粹的人、有原則的人。
能冠以“壞人”頭銜的,都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人不算壞、還算老實的,也見風使舵、隨波逐流。
多數人,財迷心竅、利欲熏心。
小人比較多,則以恨人有、笑人無為代表。
筆者曾經工作過的一個隻抓革命,不促生產的民企,因為沒什麽好人(除了我們70後、80後的以外),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外號:老爺子、老狐狸、小狐狸、酸梨、哈巴、垃圾、老烏龜、小矮子、告密......。唯獨一個50後(劉建明)是個正直的人,外號叫“哥們兒”,哈哈。那個外號叫“老爺子”的,60好幾歲被返聘來的,原以為學富五車、德高望重,哪知世界如此之小,竟然被我們碰見他和他20歲小三兒在看電影。二人被我們撞見,尷尬無比、滿臉通紅,恨不得有個地洞鑽進去。
“老爺子”已經作古。我們看到訃告,沒想起別的,一下子想起的是他和他小三兒看電影的那場景。
他們都說,這沒什麽稀奇的,從中央到地方,全國都那樣。落網的國家級高幹,從周永康到薄熙來,不都有生活作風問題?
出國以後,雖然人性都一樣,哪裏都有汙點,但是總體上還是令人愉悅的。說是人生有酸甜苦辣,但還從來沒有體會到什麽是苦。有酸有辣,但以甜居多,原因如下——
第一,歐美富裕已一兩百年,而且財富相對平均,沒有了攀比,也就少了戾氣和裝X。而在中國,一向有看你開什麽車、住什麽小區,來決定是否把你當回事的現象。還記得20多年前有一同事因為開夏利,居然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料;甚至沒車的也跟著一起取樂。還記得同樣住朝陽區,CBD、朝陽公園等區域,高過亞運村、望京一等;後者又高過管莊、雙橋一等。那天通苑和通州,則簡直成了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的聚居地。
在這裏,你住泳池豪宅,也沒有人羨慕你;你住地下室,也沒有人小瞧你。大企業CEO開豐田毫不稀奇;而印度網約車司機也不乏開奔馳、寶馬、特斯拉Model Y的。市長和工人家裏,打開冰箱,裏麵都是一樣的食品;去醫院做手術,市長和無業遊民,一樣的醫護待遇。
第二,歐洲和加拿大都更偏向社會主義,因此更關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所以沒有中國那麽卷。商店、公司,到點關門,一分鍾都不多幹;掙夠了當天的銀子,就去海灘曬太陽、看書、彈吉他、遠足、野營。
初來乍到的中國人總抱怨人家打烊早,可是你要你的方便,人家也要享受人家的生活樂趣。憑什麽藍領就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去伺候高薪的白領、金領?誠然,肯定也有個別通宵營業的商店,但是假如家家都徹夜營業,那就又陷入了內卷的惡性循環。
第三,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整個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念極大限度遏製了無止境的物欲。比如說,你收入多了,那就拿出一半多來交稅(如牙醫)。夫妻中,如果丈夫(如外科醫生)收入偏高,妻子(公司職員)的收入則幾乎都要拿出來交稅,這就潛移默化地讓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把她的工作機會讓給另外的人。
疫情期間,我在三所大學教網課,原以為趁在家上網課便利可以多掙些錢,結果第二年稅務局通知我補交9000加元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等於我有一門課白教了!早知如此,還不如多出去遊山玩水呢!
所以說,想貪也貪不到什麽,想攀比也沒有什麽好比的,更沒有攀比的對象。當然杠精會說:多少也有。是的,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但是決不會像中國那樣蔚然成風。一個“特不靠譜”總統,一言一行還有那麽多媒體、民眾、反對黨盯著,甚至彈劾。他再出格,也總要收斂一些,不是嗎?
出國前後的日記對比:精彩回憶從出國那天開始
SUDreamers (2025-10-15 13:38:48) 評論 (7)國內有朋友道:哎呀,現在中國很好喲,東升西降,趕緊回來吧,別在國外受罪了!
我心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們都沒有對比,一切想象,均源自微信上的段子。
沒錯,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都麵臨自己的問題,主要是興風作浪的白左政客,作秀、拉選票,推波助瀾、愈演愈烈,導致一發不可收拾。原來初衷是好的,比如推進公平正義、人人平等,捍衛少數族裔權益等等。但是隨著左翼思潮越來越荒誕,原來都支持他們的選民一個個開始倒戈。
即便這樣,中國也不是天堂。
看看我數十年日記本,過去的每一天曆曆在目。
上麵是我出國前的日記本。
這上圖裏是我出國後至今的日記本。
總體感覺:精彩人生,從出國那天才開始。
國內的日記,記載的無非都是:
爾虞我詐;
勾心鬥角;
見風使舵;
隨波追流;
趨炎附勢;
拍馬逢迎;
財迷心竅;
利欲熏心;
猜疑妒忌;
虛榮攀比;
恨人有,笑人無。
曾經工作過中直機關事業單位、外企、民企......,嗬嗬,和老同事一起回憶過去,怎麽數來數去,感覺幾乎沒什麽好人!沒什麽正直的人、純粹的人、有原則的人。
能冠以“壞人”頭銜的,都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人不算壞、還算老實的,也見風使舵、隨波逐流。
多數人,財迷心竅、利欲熏心。
小人比較多,則以恨人有、笑人無為代表。
筆者曾經工作過的一個隻抓革命,不促生產的民企,因為沒什麽好人(除了我們70後、80後的以外),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外號:老爺子、老狐狸、小狐狸、酸梨、哈巴、垃圾、老烏龜、小矮子、告密......。唯獨一個50後(劉建明)是個正直的人,外號叫“哥們兒”,哈哈。那個外號叫“老爺子”的,60好幾歲被返聘來的,原以為學富五車、德高望重,哪知世界如此之小,竟然被我們碰見他和他20歲小三兒在看電影。二人被我們撞見,尷尬無比、滿臉通紅,恨不得有個地洞鑽進去。
“老爺子”已經作古。我們看到訃告,沒想起別的,一下子想起的是他和他小三兒看電影的那場景。
他們都說,這沒什麽稀奇的,從中央到地方,全國都那樣。落網的國家級高幹,從周永康到薄熙來,不都有生活作風問題?
出國以後,雖然人性都一樣,哪裏都有汙點,但是總體上還是令人愉悅的。說是人生有酸甜苦辣,但還從來沒有體會到什麽是苦。有酸有辣,但以甜居多,原因如下——
第一,歐美富裕已一兩百年,而且財富相對平均,沒有了攀比,也就少了戾氣和裝X。而在中國,一向有看你開什麽車、住什麽小區,來決定是否把你當回事的現象。還記得20多年前有一同事因為開夏利,居然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料;甚至沒車的也跟著一起取樂。還記得同樣住朝陽區,CBD、朝陽公園等區域,高過亞運村、望京一等;後者又高過管莊、雙橋一等。那天通苑和通州,則簡直成了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的聚居地。
在這裏,你住泳池豪宅,也沒有人羨慕你;你住地下室,也沒有人小瞧你。大企業CEO開豐田毫不稀奇;而印度網約車司機也不乏開奔馳、寶馬、特斯拉Model Y的。市長和工人家裏,打開冰箱,裏麵都是一樣的食品;去醫院做手術,市長和無業遊民,一樣的醫護待遇。
第二,歐洲和加拿大都更偏向社會主義,因此更關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所以沒有中國那麽卷。商店、公司,到點關門,一分鍾都不多幹;掙夠了當天的銀子,就去海灘曬太陽、看書、彈吉他、遠足、野營。
初來乍到的中國人總抱怨人家打烊早,可是你要你的方便,人家也要享受人家的生活樂趣。憑什麽藍領就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去伺候高薪的白領、金領?誠然,肯定也有個別通宵營業的商店,但是假如家家都徹夜營業,那就又陷入了內卷的惡性循環。
第三,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整個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念極大限度遏製了無止境的物欲。比如說,你收入多了,那就拿出一半多來交稅(如牙醫)。夫妻中,如果丈夫(如外科醫生)收入偏高,妻子(公司職員)的收入則幾乎都要拿出來交稅,這就潛移默化地讓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把她的工作機會讓給另外的人。
疫情期間,我在三所大學教網課,原以為趁在家上網課便利可以多掙些錢,結果第二年稅務局通知我補交9000加元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等於我有一門課白教了!早知如此,還不如多出去遊山玩水呢!
所以說,想貪也貪不到什麽,想攀比也沒有什麽好比的,更沒有攀比的對象。當然杠精會說:多少也有。是的,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但是決不會像中國那樣蔚然成風。一個“特不靠譜”總統,一言一行還有那麽多媒體、民眾、反對黨盯著,甚至彈劾。他再出格,也總要收斂一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