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在美國神經內科訓練的三年:磨練與歸屬 司徒

Kwseeto (2025-10-23 13:09:11) 評論 (2)
下篇|在美國神經內科訓練的三年:磨練與歸屬

司徒

1993 年年初,我正式入職亞利桑那。

訓練基地幹淨得像四星級酒店。那時醫生幾乎清一色白人,我算那批裏較早的海外醫生。

第一天見訓練主管 Dr. L

“我們這兒的醫生都要 nice。誰不 nice,你告訴我。我們不允許不 nice。”

隨後認識了 Dr. A(耶魯 MD/PhD,行為神經學)。

他盯了我一眼:“要打領帶,不然像實驗室技師。”

說實話我不愛戴領帶,隻要 Dr. A 不在我就幹脆不戴了。

還有 Dr. L.A.——他自稱法國人,其實是墨西哥裔,後來入了美國籍。

英文說得很快、帶混合口音,特別愛跟我聊天;

查房常常從東扯到西,一聊到晚上八九點。

有時我會說:“Dr. L.A.,我得去看病人了。”

他笑:“慢慢來,不要急。”

我還曾跟 Dr. L 小抱怨過,心裏擔心他會給我差評。

結果看到他寫的評語非常好——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誤會他了。

有一次查房,一個發燒、意識混亂的病人,大家都沒頭緒。

我在實驗室用一台老式顯微鏡看了**一滴腦脊液(CSF)**的塗片,一眼就看到巨細胞(Giant Cell),我脫口而出:“Giant Cell。”

Dr. A 當場站起來:“你從哪兒學來的?”

我說:“以前學過血液病。”

他點頭:“那就對了——考慮血管炎(vasculitis)。”

從那以後他對我格外照顧。紮實的基礎,會在關鍵時刻點亮診斷之路。

小插曲:1994 年入籍

那年我請了一天假,早上查房前說:“今天我得去移民局——加入美國國籍。”

Dr. R 微笑著、帶一點 English accent:“這是好事,代表你可以留下在美國了。”

Dr. L 打趣:“那你什麽時候把中文口音去掉啊?”

Dr. A 很認真地說:“一般人要是十五歲以後才來美國,幾乎不可能完全去掉原來的口音。”

大家都笑了。口音也許還在,但歸屬感已經落地。

那三年我也結識了不少同伴:

    •    M 醫生(女,D.O.):當年 D.O. 常被偏見對待,但她特別耐心,很多操作都手把手教我。

    •    F 醫生(男):快 50 歲才轉讀醫學院、改走神經內科,毅力驚人。我前幾年查到他八十多歲還在行醫。

    •    J 醫生(男,中西部):放棄強度更大的項目,選擇陽光更好的亞利桑那。太太剛生孩子,他請了陪產假,那是我第一次見這種製度。

    •    T 醫生(女):從精神科轉來,她說天天聽家人互相折騰,頭都痛,於是轉到神經內科。

後來大家各奔東西。

我常常想起他們,偶爾也會上網查查他們的去向。

也許是他們的命運,加上我的命運,一起造就了今天的我。

還有那位未具名的年輕神經住院醫生——我一直記得他。

我這位當醫生的使命感,是有道理的。

的確,自從 1995 年底進入獨立行醫後,三十多年來,我就從沒想過放棄。

(下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