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下小雨

舊金山下小雨

紅衛兵

舊金山下小雨 (2025-09-18 09:29:59) 評論 (0)

那些年,我從老一輩口中聽到的紅衛兵

——來源於老一輩的口述回憶

北京南口的街頭花園

五、六輛解放牌軍用大卡車蒙著積滿灰塵的綠帆布,在石子環山路上搖搖晃晃地爬行。天空晴朗,飄著數朵輕輕的白雲。我坐在副駕駛座上,感覺雲彩就在身邊滑過。遠山層層疊疊,卻不需仰視,大得令人驚奇。汽車爬了一整上午,仍在吭哧吭哧地往上拱,似乎永遠望不到頂。

“這山怎麽這樣高這樣大?”我轉頭問一路沉默的小戰士司機。

“早呢。”他含糊地咕嚕一聲,仍專心盯著前方。

汽車一個轉彎,視野突然開闊,藍天下滿眼梯田。黑色田埂像墨色線條隨意宛轉交錯,縱橫起伏,沿山脊飛舞,將整座大山畫成條條美麗曲線。秧田水光粼粼,宛如天上的梯田,展示川南人嘔心瀝血的生存智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的堅韌智慧,在這裏交織成最美的畫卷。

勞改基地的初印象

車子繼續爬上荒涼的高地,天色漸陰,樹木消失,僅剩貼地野草。遠處散落灰白圓形物,我以為是綿羊,近看才發現是滾圓的山石。奇景令人讚歎——一個上午的爬山竟有兩次豔遇,川南大山,美得震撼而神奇。

到達目的地,是一座深山老林裏的硫磺提煉廠。空氣濕漉漉,黴味彌漫,辦公室裏生著的炭火盆才給人一絲安慰。老劉遞上北京專案組介紹信,基地負責人匆忙招待。

我們的任務是尋找潘覺新——1935年國民黨蘇州看守所的小頭頭。潘覺新住單間,屋裏潮濕發粘,床鋪破舊難辨棉絮與被罩。皺巴巴的臉龐讓人難辨年齡,卻曾養尊處優,叱吒風雲。

橋頭堡的武鬥

老一輩講述定西縣的故事:六十年代初中蘇交惡,三線建設興起,一座無人小城市突然熱鬧。文化大革命吹到這裏,居民分成兩派,一派原居民,一派軍工廠職工。軍工廠派仗自產槍炮拒不臣服,原居民派欲鏟除之。小城市僅一座橋相連,易守難攻。

怒目相對,火花一碰,橋頭堡的爭奪戰打響。一方喊“誓死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一方喊“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槍聲再次回蕩江麵,血飛迸,魂斷橋頭。最終孤立的軍工廠派倒下,橋被攻破,原居民派湧入。

曆史是如此荒唐與血腥,勝利的墳堆密密麻麻,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滑稽與悲劇。

紅衛兵烈士陵園

山頂聳立紅衛兵塑像,右手捧紅寶書,左手高舉火炬,背後是漫卷紅旗。腳下,是整齊排列的墳頭——勝利一方的“烈士陵園”。而旁邊,低矮簡陋的是解放戰爭烈士紀念碑。巍峨與寒酸並存,曆史在嘲笑誰?

汽車離開山頂,我最後望一眼紅衛兵塑像,她依舊雄偉正義,昂首俯視腳下城市與紀念碑。曆史的沉重與人性的荒謬交織,歲月悄然留下無法抹去的印記。

結語

文化大革命正式拉開帷幕五十周年,我以此文紀念,同時記錄老人講述的那些往事,讓後人了解:那是怎樣的生活,怎樣的思想,以及那段歲月的荒誕與殘酷。

—— 2016/9/18 於舊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