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西部行D3 嘉峪關,敦煌

十戈 (2025-09-29 15:01:29) 評論 (0)
上午:嘉峪關,參觀了兩個景點,嘉峪關關樓和懸臂長城。

1. 嘉峪關關樓:從小讀曆史就知道,長城的最西端在嘉峪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今天終於親臨其境, 親眼目睹他的雄姿。
 
嘉峪關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長城沿線最為壯觀、保存最完整的關城,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整個關城內外形勢險要,城樓高聳,城牆厚實,由內城、外城、甕城和城壕等部分組成。東連萬裏長城,西望古絲綢之路,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邊陲鎖鑰"。
 
 
進景區後,第一眼看到的是馮勝將軍塑像。馮勝將軍:(?—1395年),字宗異,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名將。洪武年間,馮勝被派往西北鎮守,主持修建和加固嘉峪關,確保邊防穩固。他因此與嘉峪關有著密切的曆史聯係。
 
 
九眼泉:就在嘉峪關玉泉湖景區裏麵,是那裏的核心景點之一。這裏泉眼密布,共有九股泉水並排湧出,清澈甘甜,匯聚成湖,因此得名“九眼泉”。湖水四季不竭,晶瑩如玉,古人稱其為“天下奇泉”。
 
 
東閘門:是嘉峪關的主要通道之一,位於外城牆東北角,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著稱,門楣懸掛清代肅州總兵李廷臣所題“天下雄關”匾額。
 
 
碑亭:該碑始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由肅州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時題寫“天下雄關”四字並鐫刻成碑。
 
 
關牆:厚重古樸,既顯雄渾,又透出一股滄桑。
 
 
文昌閣:是關城附屬建築之一。始建於明代,因供奉主管文運、科舉的文昌帝君而得名。明清時期,戍邊將士與當地百姓都在此祈求子弟學業有成、仕途順遂,因此文昌閣不僅是一處宗教建築,也承載了人們對文化昌盛的美好願望。
 
 
關帝廟:是一座供奉關羽的廟宇。關羽在中國曆史上被尊為忠義的化身,曆代邊關戍守者和商旅都崇拜他,祈求平安與忠勇。
 
 
戲台:嘉峪關關城內保存有一座古戲台,是關城附屬建築之一,供士兵、邊民和過往商旅休閑娛樂、觀看戲曲表演之用。
 
 
光化門:嘉峪關關城一共設有東門、西門兩座主要城門,分別通向長城的內外。其中,東門又被稱為“光化門”。城門外築有甕城(即第二道防禦小城),敵人若攻破第一道城門,便會被困在甕城之中,成為甕中之鱉,便於守軍反擊。這種布局,體現了明代邊塞軍事防禦的周密與嚴謹。
 
 
 
沿著馬道緩步而上,關樓漸漸在眼前升起。馬道一側是厚實的城牆,磚石斑駁,透著歲月的痕跡。馬道的斜坡寬大堅實,仿佛曾經承載過成千上萬馬蹄的踏印。隨著步伐漸漸升高,關樓的輪廓越發雄偉,高聳的城樓、飛簷鬥拱進入眼簾。沿著馬道而上,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攀登,更是一場穿越曆史的時光之旅。
 
 
登上關樓,視野開闊,整個嘉峪關和遠處的大漠戈壁一覽無餘,仿佛可以感受到昔日戍邊將士的守關豪情。
 
 
關樓巍然矗立,背後是遠處祁連山上千年積雪的映襯,雪峰銀白閃耀,仿佛為關樓披上了神秘的鎧甲。晨曦或夕陽下,關樓與雪山交相輝映,既顯雄關的威嚴,又添一份自然的壯美,令人心潮澎湃。
 
 
遊擊將軍府:府衙為當時負責防衛河西走廊、鎮守邊疆的遊擊將軍辦公、居住之所。它不僅是軍事指揮中心,也兼具行政管理職能,體現了明代邊關軍事製度的完善。將軍府建築布局嚴整,正殿寬敞莊重,兩側配有廂房、兵器庫和馬廄等附屬建築。遊擊將軍在此調度兵力、巡查邊防、會見使節,府中充滿了濃厚的軍事氣息。
 
 
演武場:是嘉峪關關城內的重要軍事設施之一,用於將士練兵、演練軍械、操練陣法。
 
 
敵樓:是嘉峪關關城防禦體係中的重要建築,位於城牆關鍵位置,用於觀察、警戒和防禦敵軍進攻。
 
 
 
最後一段長城,其實是一道由土坯夯築而成的牆,緩緩向南延伸,蜿蜒直到遠方山腳下,與戈壁和祁連山相接,顯得蒼茫而悠遠。雖然不如石磚城牆那樣巍峨,卻依然訴說著歲月的痕跡和守關的曆史厚重感。
 
 
定城磚:相傳修關工匠易開占精通九九算法,曾精確計算出建造嘉峪關需用磚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監事官事先約定,若實際用磚數量超出或不足,將對工匠處以刑罰。嘉峪關竣工後,僅餘一塊城磚被放置於西甕城門樓簷台。麵對監事官追責,易開占稱此磚為神仙放置的‘定城磚’,擅自移動將導致城樓坍塌。該磚因此得以保留,現存於原位。
 
 
嘉峪關的西關門:一腳踏出便是關外,遼闊的大漠與遠方的祁連山一望無際。此刻,我們旅行團的全體六人站在城門前,舉起相機留下合影,巍峨的關樓為背景,大漠作襯,定格了這一段難忘的旅程,也定格了“站在天下第一雄關之外”的激動心情。
 
 
雄關漫道真如鐵:抬頭望見城樓上蒼勁的匾額,不禁讓人聯想起昔日戍邊將士的誓死堅守與商旅往來的繁忙景象。今日的嘉峪關,早已沒有了刀光劍影,卻依舊以高大的身姿訴說著曆史。佇足回望,胸中湧起豪邁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壯麗關隘與千年風雲交織,令人久久難忘。
 
 
對攝影愛好者來說,嘉峪關是一處寶地:這裏既有壯麗的大漠、祁連雪峰的自然風光,也有關城、城樓、文昌閣、關帝廟等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與曆史在同一畫麵中交匯,每一個角度都能拍出令人驚歎的作品,隨手一拍都是絕佳的大片。
 
2. 懸臂長城:築於約45度的山脊之上,是萬裏長城接入嘉峪關的最後一段長城,被譽為萬裏長城的盡頭。從遠處望去,懸臂長城如同一條巨龍順著山脊蜿蜒而下,險峻雄偉,令人歎為觀止。但取名懸臂,並不貼切,和人們心裏對懸臂的理解相距甚遠。
 
 
 
 
 
水門:門口裝有石板或鐵閘,可以控製水流。古時守城將士既能防洪排水,又可利用水門周圍的壕溝形成天然屏障,加強城防。
 
 
 
 
下午:驅車來到敦煌。先遊覽鳴沙山和月牙泉,晚上觀看了一場歌舞表演。
 
1. 鳴沙山,月牙泉: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城南約5公裏,是戈壁大漠中的一片沙丘群。因風吹沙動、發出如鳴鍾般的聲響而得名。
 
 
 
踏入敦煌的鳴沙山,腳下的沙粒細膩柔軟,隨風輕輕作響,仿佛沙丘在低聲歌唱。金色的沙浪起伏連綿,駱駝隊緩緩行進,留下整齊的足跡,帶著我們穿行在這片浩瀚的沙海中。攀上沙頂,遠方戈壁與藍天相接,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
 
 
 
 
 
 
騎駱駝饒了一大圈,大約40分鍾,來到了月牙泉,其實直接走過來近得多。
 
 
月牙泉:月牙泉位於鳴沙山腳下,是沙漠中的一汪天然淡水湖,形似彎彎的新月,因此得名月牙泉。泉水清澈甘冽,四季不竭,周圍綠樹成蔭,猶如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泉水與沙丘相映,形成獨特的沙泉景觀,別具一格。
 
 
駐足其畔,月牙泉靜靜臥於沙穀之間,輕風拂麵,耳邊是沙的低語,眼前是水的柔光,仿佛時間在此停駐,心境也變得平靜。
 
 
 
月泉閣坐落在月牙泉邊,最初修建於清代,後來經過多次修繕,閣樓飛簷翹角,朱柱碧瓦,與金黃的沙丘、碧綠的泉水相映成趣,如今成為月牙泉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登上月泉閣,感受沙漠綠洲的寧靜與清涼。



為了拍攝月牙泉的全景,我們不辭辛苦地爬上高高的沙丘,腳下的沙子不斷滑落,鞋裏也灌滿了細沙,但當站在沙頂俯瞰那彎彎的碧泉與金色沙海交織的壯麗景象時,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滿足與驚歎。







鳴沙山黃沙漫漫,月牙泉碧波如鏡,形成絕佳的攝影畫麵。敦煌的鳴沙山與月牙泉之行,讓我深深體會到大自然的奇妙與沙漠的壯美。

2. 樂動敦煌:《樂動敦煌》是一場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沉浸式大型演藝項目。整場演出以“敦煌壁畫”為靈感,將音樂、舞蹈、雜技、影像、舞美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讓觀眾在光影與樂聲中,仿佛穿越時空,走進古絲綢之路上的敦煌。















特色美食:
午餐:驢肉黃麵套餐。驢肉黃麵是嘉峪關乃至河西走廊一帶的特色美食。黃麵采用當地硬質小麥粉加堿水手工拉製,色澤金黃,口感筋道爽滑,是西北特色麵食的典型代表。配上鹵得入味的驢肉,肉質鮮嫩而不柴,香氣四溢。
 
 
還有一道菜叫石頭炒羊肉,我還真是頭一次見識。石頭炒羊肉是敦煌地方頗具特色的一道菜。顧名思義,它是把河西走廊戈壁灘上的鵝卵石洗淨加熱,再與羊肉一同爆炒。高溫的石頭既能迅速鎖住羊肉的汁水和香氣,又能保持受熱均勻,使羊肉外焦裏嫩,鮮香撲鼻。
 
 
晚餐:大漠風情宴-紅柳烤全羊。整隻羊經過秘製調料醃製,再用敦煌戈壁灘特有的紅柳枝穿插固定,放在炭火上慢慢烤製。紅柳木燃燒時會散發出獨特的清香,與羊肉的鮮香相互融合,使得烤出的羊肉外皮金黃酥脆,肉質鮮嫩多汁,帶著一股天然的野味氣息。
 
 
 
 
 
住宿:敦煌飛天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