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糧票

天涯為客 (2025-09-05 11:16:53) 評論 (4)
    父母家的一隻鐵盒子裏留有一些糧票,我好奇地取出來,一張張鋪在白紙上看,經曆過計劃經濟年代的人們都知道,能餘下這些糧票,特別是用棉繩子紮著的兩小疊全國糧票,還真是不容易。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指的就是老百姓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一九五五年第一張糧票的發行,就標誌著糧票成為了糧食的配給憑證、是中國最早實行的一種票證,從而也固定了每家每戶每個人每個月的口糧。從此,隨之而發行的有布票、肉票、魚票、蛋票、雞票、鴨票、食用油票、豆腐票、煤票、火柴票、副食本、電視機票、縫紉機票、自行車票等等,老百姓的生活就此離不開各種票證了。

    在土生土長的上海,在我的小時候,有兩件事情如今想起來還是記憶猶新。一次是居委會的人來到我們弄堂裏分配一大一小兩張砂鍋票,記得是一個下午,因為「僧多粥少」所以隻能用抽簽的方式,又因為上班時間大人們不在,於是安排每家出一個小孩作代表抽簽,結果僅有的一張大砂鍋票被我抽到了,當時小小年紀的我,運氣還真是不差。

    還有一件事是比我大十歲的表姐帶著我去排隊買一種上海話叫「雞殼落」的東西,「雞殼落」就是雞被去掉肉後留下的雞骨架。我記得很清楚,供應站尚未開始賣,外麵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從供應站的大門口開始一直排到轉彎至旁邊的弄堂裏麵。

    為什麽要去排隊買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它不需要任何「票」。可見那年代的票證比錢還要金貴,有錢無票根本就買不成東西,可以說是票據主宰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我家留存的這些糧票中,有遼寧糧票、上海糧票、北京糧票、江蘇省糧票、以及全國糧票。其中最值錢一定是全國糧票,因為不論你走到什麽地方,都可以使用全國糧票購買糧食用品,據說還可以在異地買食用油,用現在的網絡語「很牛逼」來形容當時的全國糧票是一點兒也不誇張。

    再從這些糧票的設計和印刷來看,一九六五年的全國糧票無疑也是最好的,正反麵的圖案精心布置、紙張也是又厚又耐用,適合在流通中重複使用,越到後來越簡陋,看一九九二年和九三年的這些上海糧票,已經變成了薄薄軟軟的紙片上單麵印刷的糧票了。據官方記載全國糧票在一九九二年十月被正式廢除,之後各地方的各種票據也陸陸續續地不再有了。

    就在買米開始有議價米、不再需要使用糧票,直到糧票徹底失去流通價值之前的一段時間內,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可以用糧票去換東西。

    記得外公曾經帶著我去離家不太遠的一個叫「三官堂橋」的地方,三官堂橋跨越蘇州河,在上海挺有名的,河邊的引橋下,上下班高峰時段全部都是來來往往騎著腳踏車的人流,橋的周邊是非常熱鬧的地方,有工廠、有菜場、還有很多個體戶的攤頭,以前有部電影名叫「大橋下麵」,說的就是這座橋下麵的故事。

    那次外公就是帶著我去橋下的個體戶那裏用糧票換塑料製品,有塑料麵盆、塑料籃子、塑料儲物盒、塑料掃帚和簸箕等日用品,有的用上海糧票就能換,但有的東西必須用全國糧票才有能夠換。當時我看中了一隻帶蓋子的紅色塑料桶,塑料桶不大,形狀小巧很可愛,裏麵可以放零食或小物件,所以十分喜歡,印象中是花費了數目不少的全國糧票後才把它兌換到手的,之後當然是高興地拎著桶回家。

    如今的三官堂橋已改名為曹楊路橋。大橋下麵翻修一新變成了一個新的網紅打卡地。時間就像蘇州河水一樣,川流不息。糧票和那些五花八門的票證,也算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刻在了人們的心裏。在商品日益豐富、能自由自在去商場挑選、亦或去網上下單購買的現在,很難去想象以前那種物質匱乏被票據所困的日子,想到小時候還知道一戶有三個兒子的家庭每月的米飯不夠吃的事情,由此而顧影自憐地聯想到自己還算是幸運的,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吃飽飯、有書讀、有職業選、還有出國的機會。

    被眼前的糧票所勾起的回憶、以及回想起來的那些事情雖然遙遠卻不陌生,時代的車輪滾動向前,有些東西注定是要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的。「民以食為天」的前句是「王者以民為天」,所以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不再被計劃是必然之路。

    物歸原處,我把這些糧票收起來連同兩疊全國糧票一起又放回鐵盒裏,然後按上蓋子。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五日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