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法西斯的前車之鑒
蔣聞銘
新舊文明的社會製度, 自由民主和專製獨裁的生死搏鬥,二十世紀一百年,前一半是大打出手的熱戰,後一半是和平競爭的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的主體是德國意大利日本,前兩個是專製獨裁的法西斯國家,日本也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一心想征服中國。另一邊同盟國,英法美是妥妥的民主國家。當然同盟國裏,蘇俄不是民主國家。不過斯大林開始的時候,和希特勒合謀,狼狽為奸,瓜分波蘭,是德國的朋友。 後來希特勒按照他自己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規劃,要消滅蘇俄,奴役斯拉夫民族,把蘇聯趕到了同盟國一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舊文明政治製度的生死對決,應該沒有問題。
開戰之初,軸心國的軍事實力,陸地上有優勢,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戰無不勝。以坦克集群從一點突破,快速向敵方縱深推進包抄的閃擊戰,作為人類戰爭史上劃時代的創舉,是古德裏安的發明。西線幾天之內就決定了百萬英法聯軍的失敗,讓法國不得不舉手投降的作戰計劃,是曼斯坦因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的組織實施,當時他因為級別軍銜太低,沒能有資格參加。他的陸軍元帥,是後來用在克裏米亞的戰功得來的。戰爭後期,他是東線德軍的主將之一,舉世公認的軍事天才。跟這兩位比,隆美爾要弱一些,但他以德國在北非的一介偏師,以弱勝強,取得了轟動一時,舉世矚目的勝利,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也是奇才。
但是希特勒進攻蘇聯,使雙方的力量對比,陸地海上,都發生了對同盟國有利的變化。 後麵同盟國越戰越強,軸心國的失敗,就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專製體製之下,獨裁者一意孤行,表現在軍事上, 是希特勒在東線寸土不讓的總體戰略。曼斯坦因在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團軍被圍之際,臨危受命,成了德國頓河方麵軍的主將。據他自己說,他的工作,最頭疼的部分,是爭取希特勒修正寸土不讓的戰略,批準自己相對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案。古德裏安被撤職,是因為早一年在莫斯科城下,直接違抗了希特勒不許撤退的命令。後來他也是臨危受命,做了納粹德國的最後一任陸軍參謀總長。他講的和希特勒打交道的感受,和曼斯坦因大同小異。
二戰結束,戰勝國戰敗國,都是生靈塗炭,一片狼藉。今天的中國,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是104.7 比 100。 當年呢?戰後蘇俄的男女人口比例,是77比100,德國,是86比100。即使在今天,任誰看了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損數字,都會頭皮發麻,不寒而栗。單是飛機,美國就損失了兩萬多架,日本加倍。
戰爭結束,世界又分裂成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製度都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德國是東德西德,朝鮮是南北朝鮮。怎麽辦?後麵幾年想要再大打一場的瘋子,不是沒有,比如美國的麥克爾瑟。 但是世界的絕大多數,包括斯大林杜魯門,都痛徹地體驗到了現代戰爭的恐怖,所以雙方達成了共識默契。雖然局部衝突,在所難免,但是千萬不能全麵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打起來,肯定隻有輸家,沒有贏家,大家都完蛋。
不能打熱戰,就冷戰,兩種社會製度和平競爭。當時的西方世界,被二戰搞得元氣大傷,從亞非拉的殖民地,做總體的戰略撤退,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成了世界潮流。社會主義陣營,戰後重建,萬眾一心,醫治戰爭創傷,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競爭,科學技術,西方世界起點高,有些優勢,但是蘇聯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落後太多。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是蘇聯。東方世界的主流認知,是資本主義,搞了兩百多年,搞出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要想有美好的未來,必須另起爐灶,搞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冷戰之初,東方陣營,對未來信心滿滿,大家對形勢的總體判斷,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曆史潮流,不可阻擋,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早晚的事。 接下來的四十多年,東西方對立,和平競爭。
日月如梭,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九十年代, 西方東方,西德東德,南北朝鮮,演變成了天壤之別,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在美國的引導下,全體放棄了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為基礎的舊的國際秩序,在政治經濟上,引進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改良。結果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社會財富, 急劇增加,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急劇上升。馬克思宣楊的無產階級革命,自然也就煙消雲散,無疾而終了。
與之相對,獨裁專製的社會主義陣營,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經過了初期的一段發展,很快就陷入了停滯。獨裁專製,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地區,統籌規劃,發展社會生產力,開始真的有優勢。但是這樣的發展,不是原創,趕上來了,後麵呢? 專製政權主導的發展,國家壟斷,社會經濟秩序,生產關係,一旦成型,就會被固化,演變成不思進取的僵化的官僚製度,經濟活動,隨之就會失去活力。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陣營三十年前的土崩瓦解全麵失敗,就又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中國俄國和美國西方世界的較量,說白了,是又一次專製製度和現代文明的較量。不過這一次的爭鬥,代表舊文明這一方的中國俄國,和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比,實力懸殊。比起上世紀的熱戰冷戰,現在隻能算是餘波。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目錄鏈接)
獨裁法西斯的前車之鑒
蔣聞銘 (2025-09-05 20:58:54) 評論 (0)
獨裁法西斯的前車之鑒
蔣聞銘
新舊文明的社會製度, 自由民主和專製獨裁的生死搏鬥,二十世紀一百年,前一半是大打出手的熱戰,後一半是和平競爭的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的主體是德國意大利日本,前兩個是專製獨裁的法西斯國家,日本也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一心想征服中國。另一邊同盟國,英法美是妥妥的民主國家。當然同盟國裏,蘇俄不是民主國家。不過斯大林開始的時候,和希特勒合謀,狼狽為奸,瓜分波蘭,是德國的朋友。 後來希特勒按照他自己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規劃,要消滅蘇俄,奴役斯拉夫民族,把蘇聯趕到了同盟國一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舊文明政治製度的生死對決,應該沒有問題。
開戰之初,軸心國的軍事實力,陸地上有優勢,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戰無不勝。以坦克集群從一點突破,快速向敵方縱深推進包抄的閃擊戰,作為人類戰爭史上劃時代的創舉,是古德裏安的發明。西線幾天之內就決定了百萬英法聯軍的失敗,讓法國不得不舉手投降的作戰計劃,是曼斯坦因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的組織實施,當時他因為級別軍銜太低,沒能有資格參加。他的陸軍元帥,是後來用在克裏米亞的戰功得來的。戰爭後期,他是東線德軍的主將之一,舉世公認的軍事天才。跟這兩位比,隆美爾要弱一些,但他以德國在北非的一介偏師,以弱勝強,取得了轟動一時,舉世矚目的勝利,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也是奇才。
但是希特勒進攻蘇聯,使雙方的力量對比,陸地海上,都發生了對同盟國有利的變化。 後麵同盟國越戰越強,軸心國的失敗,就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專製體製之下,獨裁者一意孤行,表現在軍事上, 是希特勒在東線寸土不讓的總體戰略。曼斯坦因在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團軍被圍之際,臨危受命,成了德國頓河方麵軍的主將。據他自己說,他的工作,最頭疼的部分,是爭取希特勒修正寸土不讓的戰略,批準自己相對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案。古德裏安被撤職,是因為早一年在莫斯科城下,直接違抗了希特勒不許撤退的命令。後來他也是臨危受命,做了納粹德國的最後一任陸軍參謀總長。他講的和希特勒打交道的感受,和曼斯坦因大同小異。
二戰結束,戰勝國戰敗國,都是生靈塗炭,一片狼藉。今天的中國,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是104.7 比 100。 當年呢?戰後蘇俄的男女人口比例,是77比100,德國,是86比100。即使在今天,任誰看了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損數字,都會頭皮發麻,不寒而栗。單是飛機,美國就損失了兩萬多架,日本加倍。
戰爭結束,世界又分裂成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製度都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德國是東德西德,朝鮮是南北朝鮮。怎麽辦?後麵幾年想要再大打一場的瘋子,不是沒有,比如美國的麥克爾瑟。 但是世界的絕大多數,包括斯大林杜魯門,都痛徹地體驗到了現代戰爭的恐怖,所以雙方達成了共識默契。雖然局部衝突,在所難免,但是千萬不能全麵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打起來,肯定隻有輸家,沒有贏家,大家都完蛋。
不能打熱戰,就冷戰,兩種社會製度和平競爭。當時的西方世界,被二戰搞得元氣大傷,從亞非拉的殖民地,做總體的戰略撤退,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成了世界潮流。社會主義陣營,戰後重建,萬眾一心,醫治戰爭創傷,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競爭,科學技術,西方世界起點高,有些優勢,但是蘇聯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落後太多。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是蘇聯。東方世界的主流認知,是資本主義,搞了兩百多年,搞出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要想有美好的未來,必須另起爐灶,搞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冷戰之初,東方陣營,對未來信心滿滿,大家對形勢的總體判斷,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曆史潮流,不可阻擋,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早晚的事。 接下來的四十多年,東西方對立,和平競爭。
日月如梭,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九十年代, 西方東方,西德東德,南北朝鮮,演變成了天壤之別,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在美國的引導下,全體放棄了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為基礎的舊的國際秩序,在政治經濟上,引進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改良。結果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社會財富, 急劇增加,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急劇上升。馬克思宣楊的無產階級革命,自然也就煙消雲散,無疾而終了。
與之相對,獨裁專製的社會主義陣營,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經過了初期的一段發展,很快就陷入了停滯。獨裁專製,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地區,統籌規劃,發展社會生產力,開始真的有優勢。但是這樣的發展,不是原創,趕上來了,後麵呢? 專製政權主導的發展,國家壟斷,社會經濟秩序,生產關係,一旦成型,就會被固化,演變成不思進取的僵化的官僚製度,經濟活動,隨之就會失去活力。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陣營三十年前的土崩瓦解全麵失敗,就又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中國俄國和美國西方世界的較量,說白了,是又一次專製製度和現代文明的較量。不過這一次的爭鬥,代表舊文明這一方的中國俄國,和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比,實力懸殊。比起上世紀的熱戰冷戰,現在隻能算是餘波。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目錄鏈接)
蔣聞銘
新舊文明的社會製度, 自由民主和專製獨裁的生死搏鬥,二十世紀一百年,前一半是大打出手的熱戰,後一半是和平競爭的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的主體是德國意大利日本,前兩個是專製獨裁的法西斯國家,日本也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一心想征服中國。另一邊同盟國,英法美是妥妥的民主國家。當然同盟國裏,蘇俄不是民主國家。不過斯大林開始的時候,和希特勒合謀,狼狽為奸,瓜分波蘭,是德國的朋友。 後來希特勒按照他自己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規劃,要消滅蘇俄,奴役斯拉夫民族,把蘇聯趕到了同盟國一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舊文明政治製度的生死對決,應該沒有問題。
開戰之初,軸心國的軍事實力,陸地上有優勢,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戰無不勝。以坦克集群從一點突破,快速向敵方縱深推進包抄的閃擊戰,作為人類戰爭史上劃時代的創舉,是古德裏安的發明。西線幾天之內就決定了百萬英法聯軍的失敗,讓法國不得不舉手投降的作戰計劃,是曼斯坦因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的組織實施,當時他因為級別軍銜太低,沒能有資格參加。他的陸軍元帥,是後來用在克裏米亞的戰功得來的。戰爭後期,他是東線德軍的主將之一,舉世公認的軍事天才。跟這兩位比,隆美爾要弱一些,但他以德國在北非的一介偏師,以弱勝強,取得了轟動一時,舉世矚目的勝利,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也是奇才。
但是希特勒進攻蘇聯,使雙方的力量對比,陸地海上,都發生了對同盟國有利的變化。 後麵同盟國越戰越強,軸心國的失敗,就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專製體製之下,獨裁者一意孤行,表現在軍事上, 是希特勒在東線寸土不讓的總體戰略。曼斯坦因在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團軍被圍之際,臨危受命,成了德國頓河方麵軍的主將。據他自己說,他的工作,最頭疼的部分,是爭取希特勒修正寸土不讓的戰略,批準自己相對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案。古德裏安被撤職,是因為早一年在莫斯科城下,直接違抗了希特勒不許撤退的命令。後來他也是臨危受命,做了納粹德國的最後一任陸軍參謀總長。他講的和希特勒打交道的感受,和曼斯坦因大同小異。
二戰結束,戰勝國戰敗國,都是生靈塗炭,一片狼藉。今天的中國,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是104.7 比 100。 當年呢?戰後蘇俄的男女人口比例,是77比100,德國,是86比100。即使在今天,任誰看了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損數字,都會頭皮發麻,不寒而栗。單是飛機,美國就損失了兩萬多架,日本加倍。
戰爭結束,世界又分裂成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製度都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德國是東德西德,朝鮮是南北朝鮮。怎麽辦?後麵幾年想要再大打一場的瘋子,不是沒有,比如美國的麥克爾瑟。 但是世界的絕大多數,包括斯大林杜魯門,都痛徹地體驗到了現代戰爭的恐怖,所以雙方達成了共識默契。雖然局部衝突,在所難免,但是千萬不能全麵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打起來,肯定隻有輸家,沒有贏家,大家都完蛋。
不能打熱戰,就冷戰,兩種社會製度和平競爭。當時的西方世界,被二戰搞得元氣大傷,從亞非拉的殖民地,做總體的戰略撤退,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成了世界潮流。社會主義陣營,戰後重建,萬眾一心,醫治戰爭創傷,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競爭,科學技術,西方世界起點高,有些優勢,但是蘇聯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落後太多。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是蘇聯。東方世界的主流認知,是資本主義,搞了兩百多年,搞出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要想有美好的未來,必須另起爐灶,搞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冷戰之初,東方陣營,對未來信心滿滿,大家對形勢的總體判斷,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曆史潮流,不可阻擋,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早晚的事。 接下來的四十多年,東西方對立,和平競爭。
日月如梭,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九十年代, 西方東方,西德東德,南北朝鮮,演變成了天壤之別,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在美國的引導下,全體放棄了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為基礎的舊的國際秩序,在政治經濟上,引進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改良。結果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社會財富, 急劇增加,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急劇上升。馬克思宣楊的無產階級革命,自然也就煙消雲散,無疾而終了。
與之相對,獨裁專製的社會主義陣營,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經過了初期的一段發展,很快就陷入了停滯。獨裁專製,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地區,統籌規劃,發展社會生產力,開始真的有優勢。但是這樣的發展,不是原創,趕上來了,後麵呢? 專製政權主導的發展,國家壟斷,社會經濟秩序,生產關係,一旦成型,就會被固化,演變成不思進取的僵化的官僚製度,經濟活動,隨之就會失去活力。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陣營三十年前的土崩瓦解全麵失敗,就又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中國俄國和美國西方世界的較量,說白了,是又一次專製製度和現代文明的較量。不過這一次的爭鬥,代表舊文明這一方的中國俄國,和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比,實力懸殊。比起上世紀的熱戰冷戰,現在隻能算是餘波。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目錄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