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晴望著窗外,街道依舊是那條街道,卻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喧鬧。疫情過去了,可經濟的後遺症像頑疾一樣,怎麽也好不了。灰蒙蒙的天空下,行人稀稀拉拉,風從空蕩蕩的街口吹過,把路邊廣告牌吹得“啪啪”響。
她歎了口氣,拉緊外套,準備去和朋友喝個下午茶。路過曾經常去的那家法式糕點店,熟悉的玻璃櫥窗早被木板封死,木板上歪歪扭扭貼著一張“for lease”的紙,邊角卷起,搖搖欲墜。再往前看,街上好幾家店也都落得同樣下場。
“哎,就這樣一家一家都倒閉了。”她心裏嘀咕著,忍不住自黑,“我們加拿大怕不是要走向全民均貧的大食堂模式了。”
到了咖啡館,朋友已經坐在窗邊,手裏托著咖啡杯,見到她便揮了揮手。寒暄幾句後,朋友忽然低聲問:“你有打算去美國嗎?”
廖晴正咬著叉子上的小蛋糕,一聽這話笑得差點嗆住,趕緊拿餐巾擦了擦嘴,慢悠悠說道:“我發現啊,現在加拿大人打招呼的方式已經不是‘吃了沒’、‘最近好嗎’,而是統一一句——‘美國,去嗎?’要麽已經過去了,要麽就在研究簽證的路上。什麽時候變成這樣了?”
她停頓了一下,望著窗外空蕩蕩的街景,補充道:“記得我剛來的時候,覺得這裏好山好水好寂寞,正好適合我這種I人設的性格。誰能想到現在人見麵寒暄的重點都變成出逃計劃了。”
朋友笑了笑,抿了一口咖啡,問:“是啊,可美國真的是理想之城嗎?”
“當然不是啊。”廖晴翻了個白眼,手指輕敲桌麵,“美國那醫保係統亂到可以寫成肥皂劇,醫藥價格更是混亂得逼人努力工作,算得上是‘真實催人奮進’的動力吧。”
她話鋒一轉,搖頭笑道:“可加拿大的問題是,總覺得意識形態高於一切,效率?根本不在考慮範圍。”
朋友忍不住歎氣:“對啊,關稅之後,稅率三天兩頭變,加拿大寄去美國的小件商品幾乎停運。你猜為什麽?因為我們海關算不明白稅!”
廖晴一邊攪拌咖啡,一邊笑出聲:“加拿大本來就不富裕,有生意不做,還裝清高呢?這不是傻缺是什麽?”
朋友攤開雙手,語氣裏帶點無奈:“更絕的是,每年投好幾個億搞報關電子係統,結果連賬都算不明白,別說數據庫了,我都懷疑裏麵是不是藏著什麽秘密。”
兩人對視一眼,忍不住同時笑出聲。“反正我們的那個Arrican,就是記錄打疫苗的APP, 花了我們小土豆4個億,就那點功能,感覺claude 兩周絕對搞定,不用人類出麵,總體花費200塊就可以了”
“所以啊,”廖晴收了笑,托腮感慨道,“我現在真覺得,一個城市,就是對人群的第一次篩選,海選。不管是個人找落腳點,還是商業找棲息地,環境太重要了。真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她舉了個例子:“就拿Lululemon來說,多倫多的人均銷售量怎麽可能比得上溫哥華和美國西海岸?那邊氣候好,一年四季都有穿Lulu的理由,消費能力高,買得起。環境一換,需求自然不一樣,我們多倫多仿品賣的更好。”
朋友哼笑著說:
“是啊,加拿大這股安逸勁兒,真能把想幹事的人憋壞。按現在流行的MBTI性格分,那些典型的NTJ簡直要瘋,根本找不到一個同樣有執行力的同類,或者人家都跑美國了,滑鐵盧計算機和多大工程,簡直就是在給美國培養人才。所以呢,我們什麽事都得親力親為,學個遍、幹個遍,活脫脫被逼成‘全能型壯勞力’。本來打算在加拿大過個基本勤奮、偶爾躺平的小日子,結果愣是被環境硬生生磨成了生產隊的驢。”
“沒錯。”廖晴一攤手,笑得有點自嘲,“加拿大的富人不是靠著政府吃飯,就是靠著賺美國人的錢。真要在這裏做點正經買賣,簡直難上加難。”
朋友忽然神補刀:“哈哈,說白了,加拿大是個偽君子,還不如做個真小人,讓人一眼看透呢!”
廖晴搖了搖頭,歎了口氣:“疫情之後,財富都往互聯網和AI裏頭堆,實體經濟簡直就是地獄級難度。至於房地產,更是讓人毛骨悚然。誰要是買了樓花,簡直就是應了那句話,‘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人均虧損二十萬啊!哎,人啊,大多數時候活得就像一個數字,被操控、被分配,總有一款騙子適合你。”
朋友苦笑著接話:“現在又不是大基建時代,想靠實體發財,除非真的是家裏有礦。但家裏真有礦,還用得著費心想這些?普通人翻身的機會確實不多,可能真的隻能順應風口。”
廖晴抿了一口咖啡,語氣放緩:“機會還是有的。就算在我們這樣一個很難湊到同類的城市裏,也總會冒出來一些空隙。比如做技術的大廠,他們喜歡把產品搞得複雜到 IQ 140以下勿近的程度,結果就給了小廠可乘之機。大眾用戶可沒興趣鑽研複雜手冊,他們要的是‘傻瓜相機’,而不是全畫幅專業機。你看,Google 的 API 做得繁瑣,申請還麻煩,結果才養活了一大堆包裝簡單、價格卻死貴的中小廠。”
朋友眼睛一亮:“對啊,和這個類似的還有 Salesforce。它功能強大得跟宇宙飛船似的,但一堆中小企業根本不會開,更不想花錢請人培訓。於是,第三方的小廠就專門做插件、做簡化版的管理工具,動動手就能上手,還打著‘替你節省時間’的旗號,結果反而賺得盆滿缽滿。”
廖晴笑著點頭:“沒錯啊,這就是所謂的‘大廠挖礦,小廠淘金’。大廠埋頭搞複雜係統,順帶製造出一堆痛點,小廠就跑出來收割用戶的焦慮。看似是補漏洞,實際上就是把複雜拆開再賣一遍。”
她頓了頓,端起咖啡晃了晃杯子:“這就好比加拿大的稅務係統,自己把賬算亂了,還能催生出無數稅務師事務所。老百姓本來交個稅就行,結果被搞得像點個外賣,但菜單寫得天書一樣,非得請個翻譯官告訴你哪道菜能吃。”
朋友忍不住笑出聲:“對對對,就跟會計行業一樣。加拿大人年年吐槽稅率高,可是會計師個個活得滋潤。複雜才是生意啊,要真給你簡化了,那些專業服務行業還怎麽活?”
廖晴輕輕“嘖”了一聲:“這才是最諷刺的地方。表麵上大家都在喊‘普惠’、‘用戶友好’,但真到了落地,複雜才是護城河。換句話說,很多生意根本不是靠創造價值,而是靠製造障礙或者焦慮。”
朋友搖頭,抿了口咖啡,語氣裏帶點調侃:“所以說啊,未來誰發財?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會把門檻拆成收費站的。你看,大廠修路,小廠收費,這循環妙得很。”
廖晴聽了笑得直擺手,笑聲裏卻有點苦澀:“對啊,這邏輯放哪兒都適用。可在我們這種在技術絕緣型的環境裏,從事技術絕緣型行業的人,真正的機會常常不是去顛覆世界,而是去填補大廠修的那條大道裏,最細小、最不起眼的裂縫。”
蘭蘭近來可好?
昊天小丸子 (2025-09-21 23:15:45) 評論 (0)廖晴望著窗外,街道依舊是那條街道,卻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喧鬧。疫情過去了,可經濟的後遺症像頑疾一樣,怎麽也好不了。灰蒙蒙的天空下,行人稀稀拉拉,風從空蕩蕩的街口吹過,把路邊廣告牌吹得“啪啪”響。
她歎了口氣,拉緊外套,準備去和朋友喝個下午茶。路過曾經常去的那家法式糕點店,熟悉的玻璃櫥窗早被木板封死,木板上歪歪扭扭貼著一張“for lease”的紙,邊角卷起,搖搖欲墜。再往前看,街上好幾家店也都落得同樣下場。
“哎,就這樣一家一家都倒閉了。”她心裏嘀咕著,忍不住自黑,“我們加拿大怕不是要走向全民均貧的大食堂模式了。”
到了咖啡館,朋友已經坐在窗邊,手裏托著咖啡杯,見到她便揮了揮手。寒暄幾句後,朋友忽然低聲問:“你有打算去美國嗎?”
廖晴正咬著叉子上的小蛋糕,一聽這話笑得差點嗆住,趕緊拿餐巾擦了擦嘴,慢悠悠說道:“我發現啊,現在加拿大人打招呼的方式已經不是‘吃了沒’、‘最近好嗎’,而是統一一句——‘美國,去嗎?’要麽已經過去了,要麽就在研究簽證的路上。什麽時候變成這樣了?”
她停頓了一下,望著窗外空蕩蕩的街景,補充道:“記得我剛來的時候,覺得這裏好山好水好寂寞,正好適合我這種I人設的性格。誰能想到現在人見麵寒暄的重點都變成出逃計劃了。”
朋友笑了笑,抿了一口咖啡,問:“是啊,可美國真的是理想之城嗎?”
“當然不是啊。”廖晴翻了個白眼,手指輕敲桌麵,“美國那醫保係統亂到可以寫成肥皂劇,醫藥價格更是混亂得逼人努力工作,算得上是‘真實催人奮進’的動力吧。”
她話鋒一轉,搖頭笑道:“可加拿大的問題是,總覺得意識形態高於一切,效率?根本不在考慮範圍。”
朋友忍不住歎氣:“對啊,關稅之後,稅率三天兩頭變,加拿大寄去美國的小件商品幾乎停運。你猜為什麽?因為我們海關算不明白稅!”
廖晴一邊攪拌咖啡,一邊笑出聲:“加拿大本來就不富裕,有生意不做,還裝清高呢?這不是傻缺是什麽?”
朋友攤開雙手,語氣裏帶點無奈:“更絕的是,每年投好幾個億搞報關電子係統,結果連賬都算不明白,別說數據庫了,我都懷疑裏麵是不是藏著什麽秘密。”
兩人對視一眼,忍不住同時笑出聲。“反正我們的那個Arrican,就是記錄打疫苗的APP, 花了我們小土豆4個億,就那點功能,感覺claude 兩周絕對搞定,不用人類出麵,總體花費200塊就可以了”
“所以啊,”廖晴收了笑,托腮感慨道,“我現在真覺得,一個城市,就是對人群的第一次篩選,海選。不管是個人找落腳點,還是商業找棲息地,環境太重要了。真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她舉了個例子:“就拿Lululemon來說,多倫多的人均銷售量怎麽可能比得上溫哥華和美國西海岸?那邊氣候好,一年四季都有穿Lulu的理由,消費能力高,買得起。環境一換,需求自然不一樣,我們多倫多仿品賣的更好。”
朋友哼笑著說:
“是啊,加拿大這股安逸勁兒,真能把想幹事的人憋壞。按現在流行的MBTI性格分,那些典型的NTJ簡直要瘋,根本找不到一個同樣有執行力的同類,或者人家都跑美國了,滑鐵盧計算機和多大工程,簡直就是在給美國培養人才。所以呢,我們什麽事都得親力親為,學個遍、幹個遍,活脫脫被逼成‘全能型壯勞力’。本來打算在加拿大過個基本勤奮、偶爾躺平的小日子,結果愣是被環境硬生生磨成了生產隊的驢。”
“沒錯。”廖晴一攤手,笑得有點自嘲,“加拿大的富人不是靠著政府吃飯,就是靠著賺美國人的錢。真要在這裏做點正經買賣,簡直難上加難。”
朋友忽然神補刀:“哈哈,說白了,加拿大是個偽君子,還不如做個真小人,讓人一眼看透呢!”
廖晴搖了搖頭,歎了口氣:“疫情之後,財富都往互聯網和AI裏頭堆,實體經濟簡直就是地獄級難度。至於房地產,更是讓人毛骨悚然。誰要是買了樓花,簡直就是應了那句話,‘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人均虧損二十萬啊!哎,人啊,大多數時候活得就像一個數字,被操控、被分配,總有一款騙子適合你。”
朋友苦笑著接話:“現在又不是大基建時代,想靠實體發財,除非真的是家裏有礦。但家裏真有礦,還用得著費心想這些?普通人翻身的機會確實不多,可能真的隻能順應風口。”
廖晴抿了一口咖啡,語氣放緩:“機會還是有的。就算在我們這樣一個很難湊到同類的城市裏,也總會冒出來一些空隙。比如做技術的大廠,他們喜歡把產品搞得複雜到 IQ 140以下勿近的程度,結果就給了小廠可乘之機。大眾用戶可沒興趣鑽研複雜手冊,他們要的是‘傻瓜相機’,而不是全畫幅專業機。你看,Google 的 API 做得繁瑣,申請還麻煩,結果才養活了一大堆包裝簡單、價格卻死貴的中小廠。”
朋友眼睛一亮:“對啊,和這個類似的還有 Salesforce。它功能強大得跟宇宙飛船似的,但一堆中小企業根本不會開,更不想花錢請人培訓。於是,第三方的小廠就專門做插件、做簡化版的管理工具,動動手就能上手,還打著‘替你節省時間’的旗號,結果反而賺得盆滿缽滿。”
廖晴笑著點頭:“沒錯啊,這就是所謂的‘大廠挖礦,小廠淘金’。大廠埋頭搞複雜係統,順帶製造出一堆痛點,小廠就跑出來收割用戶的焦慮。看似是補漏洞,實際上就是把複雜拆開再賣一遍。”
她頓了頓,端起咖啡晃了晃杯子:“這就好比加拿大的稅務係統,自己把賬算亂了,還能催生出無數稅務師事務所。老百姓本來交個稅就行,結果被搞得像點個外賣,但菜單寫得天書一樣,非得請個翻譯官告訴你哪道菜能吃。”
朋友忍不住笑出聲:“對對對,就跟會計行業一樣。加拿大人年年吐槽稅率高,可是會計師個個活得滋潤。複雜才是生意啊,要真給你簡化了,那些專業服務行業還怎麽活?”
廖晴輕輕“嘖”了一聲:“這才是最諷刺的地方。表麵上大家都在喊‘普惠’、‘用戶友好’,但真到了落地,複雜才是護城河。換句話說,很多生意根本不是靠創造價值,而是靠製造障礙或者焦慮。”
朋友搖頭,抿了口咖啡,語氣裏帶點調侃:“所以說啊,未來誰發財?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會把門檻拆成收費站的。你看,大廠修路,小廠收費,這循環妙得很。”
廖晴聽了笑得直擺手,笑聲裏卻有點苦澀:“對啊,這邏輯放哪兒都適用。可在我們這種在技術絕緣型的環境裏,從事技術絕緣型行業的人,真正的機會常常不是去顛覆世界,而是去填補大廠修的那條大道裏,最細小、最不起眼的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