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135.《蝶戀花·送春》朱淑真

唐宋韻 (2025-09-17 08:32:58) 評論 (11)
《蝶戀花(1)·送春》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係青春(2),少住(3)春還去。

猶自(4)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5)。便做(6)無情,莫也(7)愁人苦。

把酒(8)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1.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60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2. 青春:大好春光。

3. 少住:短暫停留。

4. 猶自:依然。

5. 杜宇:杜鵑鳥。

6. 便作:即使。

7. 莫也:豈不也是。

8. 把酒:舉或持酒杯。

 

朱淑真(約1135 — 約1180年),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一說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朱淑真生於仕宦之家。自幼聰穎,通音律,善繪畫。但一生愛情不幸。丈夫是小吏,因誌趣不同,夫妻不和睦。朱淑真最終因抑鬱而早逝。享年不到50歲。葬於杭州青之塢。

朱淑真詩詞雙修。其作品多抒發個人感情,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作品愁鬱清冷,多有幽怨之音。朱淑真感物精深,用筆深刻,雖格局小,卻表現不凡的才華。清代詞評家陳廷焯說“朱淑真詞,風致之佳,詞情之妙,真不亞於易安(李清照)。”

傳朱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南宋淳熙九年(1182),一位名叫魏仲恭的地方官員景仰朱淑真的才華且同情其不幸,盡力收集朱淑真的作品編輯成《斷腸集》10卷,錄詩370首詩,現存310多首。同時編輯《斷腸詞》8卷,錄詞200餘首,現存1卷共32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2

 

宋雨:朱淑真是兩宋時期對詩詞貢獻僅次於李清照的女性。目前一般認為她是南宋人,生活於宋高宗年間(約1135—約1180年)。關於朱淑真的籍貫與身世,曆來說法不一。但據史料推測,朱淑真出生於官宦家庭,其父親在浙江做官,家境殷實。有人還進一步推出朱淑真父親的名字,入仕的時間和官位,這些太具體的內容其可信度恐怕就不高了。

唐風:許多細節其實已經不可考了。但朱淑真詩詞數量多、質量較高,必然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那個時代,那樣的教育程度不是一般女子可以得到的。而且,她的詩詞中提到她的居住環境優美、多亭台樓閣。另外,她的詩還顯示她像李清照那樣也愛喝酒。顯然她身處富裕之家,衣食無憂。

宋雨:她的家中應該還有濃厚的書香氣息。朱淑真不僅善詩詞,而且書畫造詣也相當高,尤善畫梅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誠閨中之秀,女流之傑者也。”現今仍有極少量朱淑真繪畫真跡存世。如2007年朱淑真《璿璣圖》手卷曾被拍賣。

唐風:朱淑真少女時期的詩歌同李清照一樣,也是明快、爽朗的。你看這首《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閑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說的是她要趁春光旖旎,去與女伴們去鬥草遊玩。她不肯在閨中學什麽女紅,而是要舉起酒杯,讓春光停留下來與自己相伴。“酒卮(zhi1)”是一種古代的盛酒器皿。

宋雨:朱淑真人生的轉折點,似乎發生於她的婚姻。從她的詩詞和她的詩詞集《斷腸集》的記述中,我們得知她“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夫妻倆在精神上沒有共鳴,於是這位才女非常苦惱,最後抑鬱而終。其實,朱淑真的生平有許多空白,比如她的丈夫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我們並不知道。很多網上文章把朱淑真的生活說得很具體,其實那是在講杜撰的故事。

唐風:據說她死後,父母把她是詩稿付之一炬,可能是由於婚前有自由戀愛或婚後有情人,因此她被男權社會視為“不貞”,為那個時代所不能接受。她的父母在社會壓力下,也為她深感恥辱。然而,朱淑真有約300首詩和24首詞存世,是古代存詩最多的女詩人。能夠做到這一點,要完全感謝她去世多年後的一位蘇州地方官魏仲恭。

宋雨:魏仲恭是南宋孝宗時期的官員,任平江府(蘇州地區)通判,也是範成大的朋友。他算是名門之後。祖父、父親都是高官。父親魏良臣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魏仲恭有一次在杭州時,聽到人們帶著惋惜之情提起朱淑真,發現她的不少詩詞被人們傳誦。魏仲恭作為讀書人,深感朱淑真的作品在女詩人中出類拔萃,便刻意收集,最後輯得其遺作三百餘篇編成《斷腸集》。

唐風:魏仲恭為朱淑真編輯《斷腸集》,完全出於愛才和同情。他在序中說:“比在武陵,見旅邸中好事者往往傳頌朱淑真詞,每茄聽之,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所能及?未嚐不一唱而三歎也!”正是由於魏仲恭的努力,朱淑真的詩詞才得以流傳至今。

宋雨:今天我們賞析的這首《蝶戀花》,有《送春》為標題,而不像大多數宋詞那樣無題。陰曆三月末是春天將盡的日子,古人有把酒送春的習俗。文人墨客也經常誦詠“送春”、“春歸”、“春去”等詩句,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等。你考慮過沒有,古人對春天的離去為什麽那樣在意呢?

唐風:古人與大自然的距離可能比我們現代人更近一些。春天本是美好的季節,但又是一個短暫的季節。看著柳絮紛飛、花瓣飄盡,人們不禁會想到人生的短暫和韶華的易逝。更令人無奈的是,美麗的春花來年的春天還會再開,但人的生命卻是單向的,逝去的永遠不會再來。

宋雨:是的,這是古詩詞中“送春”的基本意向。有時候,這種意向在作品中會有一些轉化,比如借春的離去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懷,以及對仕途失意的不平。這種情況在唐宋士大夫中比比皆是。但仔細想想,這種意向根本上還是出自對生命短暫的傷感。假如生命和王朝都可以永恒,士大夫的政治失意的感受就不會那樣痛徹了。

唐風:首句“樓外垂楊千萬縷”,詞人首先描述了戶外垂柳的柔美。然而這一句與賀知章《詠柳》中“萬條垂下綠絲絛”又有些不同的。因為緊接著詞人寫道“欲係青春,少住春還去。”“少住”即停留了很短的時間。在詞人的心中,希望垂楊能夠像繩子那樣,將流逝的春光係住,讓它駐步。

宋雨:在唐宋時代,“青春”一詞除了像今天這樣指人的年輕時代外,更多指季節的春天、春光,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本詞中,“青春”字麵上是指春光,但實際上暗示人的青春年華。當然,詞人的願望是達不到的。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離去了。

唐風:下兩句,詞人再進一層:“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猶自”是依然、還是的意思。飛絮寓意同落花類似,與殘春聯係在一起,也有青春流逝的意向,如“飛絮著人春共老”(範成大《暮春上塘道中》)等。

宋雨:既然柳絮隨春風飄去,那麽就且讓它打探一下春風究竟吹到了哪裏吧。這樣不也就知曉春天的去處了嗎?前人黃庭堅請求“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春歸何處》)這或許能回答他的問題呢。春雖留不住,但詞人此處的言辭並不傷感,倒是頗有意趣和自由的思緒。

唐風:詞的下闕基本上承接上闋,但更突出內心的感受。過片“綠滿山川聞杜宇”是說山間杜鵑鳥的鳴叫聲一聲聲傳來。古詩詞中“杜宇”、“杜鵑”、“子規”是同一個意思。它們的鳴叫未必與送春相聯係,但具有哀怨的意向。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死後化為杜鵑,叫聲淒切。故李商隱有“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

宋雨:緊接著詞人說“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 — 即便鳥鳴不是故意、不帶有感情,它那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這一句暗示了作者的情緒基調。在這絮飛花落的暮春時節,雖然自己在盡力排遣,也難掩心中的愁苦。

唐風:本詞的歇拍“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可能化用了北宋歐陽修的名篇《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歇拍“淚眼問花花不語”。既然留春不住,杜宇聲聲,詞人鄭重地舉杯送春。然而春的態度似乎很曖昧,默默無語,到黃昏時分又下起雨來。以“瀟瀟”來形容雨,既可以是急雨,也可以是細雨。我認為在此理解為細雨比較合適,使得末句更耐人尋味。

宋雨:這首《蝶戀花》在史上受到不少好評。如明朝詞評家沈際飛說它“滿懷妙趣,成片裏出。體物無間之言。淡情深感。”(《草堂詩餘續集》)。它通過垂柳、飛絮、杜鵑、春雨等意向,把詞人的心態表現得委婉細膩,意境悠長。如果我們將其與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相比較,會發現《清平樂》寫得比較輕靈、恬淡,而這首《蝶戀花》則寫得比較深情而略帶惆悵,這應該是與詞人的表現手法相關的。

唐風:曆史上以《送春》為標題的詩詞有多首。比如王令的《送春》是七絕名篇;白居易至少寫過兩首《送春》。蘇軾更是寫過一首同調、小有名氣的《蝶戀花·送春》,我們列出來供大家參考:“雨後春容清更麗。隻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麵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裏。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宋雨:這是一首思念故鄉和親人的詞。北固山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北部,位於長江邊,詞人後麵以“青螺髻”一詞來形容。“碧瓊”是綠色的美玉,用以形容長江水。這是東坡早期的一首詞。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春,他在杭州通判任上,受轉運司之命赴常、潤、蘇、秀等州賑災。當他在潤州時,收到一封家鄉來信後,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便作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