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華人好以己意為之造作譯名

趙登禹路 (2025-09-26 09:24:01) 評論 (1)
  • 著例“川普”
Trump 未“創普”(貼近發音又略無褒貶義之選)

“川普”是tramp (扭曲發音貼近另一詞的敗筆)

感謝陳光誠

名歸韻串譜

在YouTube上觀陳光誠大會發言視頻,聽他幾度呼喚“President TRA—M(川)P”,被逗得一樂再樂,如同聽相聲。人說盲人因失去視覺而具有超常的觸覺和聽覺,據此可判知陳光誠到美國後聽英語時絕不會不察Trump與tramp兩詞的發音區別,他之所以在大庭廣眾之中咬言咂字傾情告白般地把 President Trump 唱成President TRAMP,是在抒發他愛戴總統而特地突出華人為之轉音命名的由衷美意。

殊不知這一聲繞梁三日的呼喚終於使這蹩腳譯名發揮了其自問世以來的最全功能,亦“信”亦達亦“雅”,能令總統全家老小刺耳紮心,咬牙切齒。更會讓“川普”譯名的始作俑者廿多年來的沾沾自喜頃刻碎成尷尬。

作為反照,被擁戴者對華T粉的倨傲愈加鮮明:你們隻要拿錢來就得,其他的(如為我的對華政策獻智獻策),我根本用不著你們!華人“trampers”(川粉) 終歸擠不進美國Trumpers (T粉)的媽嘎嫡係,陳光誠式的一頭熱不識相讓人家看不上,不是緣由第一也是之一。

  • 次例“博勵治”
與“川普”相照,這一例發音跑偏更遠,隻為了添加“意義”。

加拿大保守黨現任黨領的名字Pierre Poilievre對很多說英語的人是個挑戰,因此,一位英語采訪者告訴他很多人不知道怎麽念您的last name。Poilievre 回答: “The simplest way for Anglophone to say is Poly-ev.” 本人既如此認可,那麽,按照名從主人的譯名原則,貼近發音而無求含義(除非碰巧得宜、否則隻需中性)的譯法或可是“坡利耶夫”、或可是“坡利埃”。

可歎,與“川普”相仿,出於愛戴之忱的中文譯者又要有所表示了,弄出一個不倫不類的“博勵治”。這個“治”跟本名不沾邊,無論用法語還是用英語都念不出它。它的來源是中國古代君王的“勵精圖治”——譯名作者顯然是為了表示此子將為加國之主。但他/她忘掉了國家政體的背景。若能想到民選的國家領導人應是選民的雇員即公仆,他/她本來大可選用“仆裏埃”或“仆裏哀”,以示樂於竭誠服務的姿態,也勝過那個居高臨下的蹩腳翻譯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