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懷念母親
母親忌日將至。這幾天我常回想起小時候全家在一起的情景,過程中想通了幾件重要事。那是五十多年前,文革後期,我家剛從農村返城。改革開放之前,人們普遍懶散,生活節奏遠沒有現在快。父母都在大學裏任教,工作時間自由。父親還沒有後來的職位與責任,經常在家裏備課。姐姐上小學,每天去一會兒就回來。我和妹妹還沒上學,所以全家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現在回頭看,那是我們家家庭氣氛最濃的幾年。那個時期家裏有個內部笑話。父親與奶奶感情很深。他是奶奶最小的孩子。抗戰時期,爺爺與外室住在福建,姑姑和伯父在贛南等地工作或求學,隻有年幼的父親與奶奶在浙江老家相依為命。但父親在11歲時不得不去重慶讀中學,從此離開奶奶,再沒機會長期相處,所以父親一生懷念奶奶。好幾次,父親當著全家麵一本正經地說,他還記得自己出生前在奶奶肚子裏的感覺。我媽聽到就哈哈大笑,說怎麽可能?我們三個小孩兒也跟著我媽大聲參合,堅決表示不信。這時父親就覺得自己的話確實很難服人,於是撇撇嘴也跟著我們一起笑。但我們笑話他並不改變他記憶,過段時間他還會拿出來再講一遍。
我不記得我在我媽肚子裏的感覺,但依稀記得幼兒時期我在她懷裏吃奶時的感覺。不過也隻剩下幾個片段,沒有周圍環境要素,所以我不確定具體時間和地點。推算起來,應該在妹妹出生前,我不到3歲。我記得自己橫臥在媽媽膝上,然後她躬身抱我,她巨大的身軀將我完全包圍,我周邊一下子安靜下來,感覺無限溫暖、絕對安全。那才是幸福,幸福到我內心和平,再無他求。我覺得自己與媽媽融為一體,我能感到她每個微小挪動,體會她所有心情。無聲中我覺得她也了解我所有心思,給予我所有我需要的東西。她愛我,我也愛她。
妹妹出生,在我記憶裏是個大喜事,發生在我家下放農村的末期。那幾天媽媽住在縣城一所軍隊醫院裏,爸爸陪媽媽,姐姐和我被留在村裏房東家。我還記得一個傍晚、天蒙蒙黑,一輛大卡車停在家門口,房東讓我們坐進駕駛室,他爬到車鬥上。下個鏡頭轉到縣城醫院裏,我看到一排單人床挨著牆邊,我媽半坐在其中一個之上,下身蓋單色被單,上身穿條紋病號服,額頭上紮一條布帶,懷裏抱著一個繈褓。從一開始我就很喜歡妹妹,懂得我媽必須時刻抱她,所以不能抱我。我甘心情願把媽媽讓給她,但鮮明地認為那是暫時的。等她長大了、不需要我媽時刻抱,我媽就會回來抱我。
這個想法在我大約4歲時被一次性粉碎。那時我們已經回城,剛搬進一幢宿舍樓房。那個單元共三層,每層五戶,我家在第三層。樓下鄰居家有個女孩,是我姐的朋友,比我大6、7歲。一次她在我家玩兒,我媽正好給妹妹喂奶,她就當我媽麵逗我,說你媽最喜歡你妹,再不會抱你了。我堅決不信,就在妹妹吃完奶後要求我媽抱我吃她奶。我媽笑嘻嘻地把我推開,說我已經長大了,再不能吃奶了。我開始耍無賴,死磨硬泡地央求。她變得堅定,說什麽都不肯。那是我憑生第一次意識到我媽會真拒絕我,心裏拔涼拔涼的。從此以後我心裏就藏了一個矛盾。在感情上我總想回到媽媽懷抱、重享那份極致的安全與幸福,但理智又告訴我那再不可能。這個矛盾從來沒解決,但可以被淡忘。比如我拚命玩兒,玩得開心了就會忘記一切。
二 愛、真、悟、與信
回憶在頭腦裏閃過,像放電影一樣。次數多了,我又聯想起父母的一生、我的人生、以及那些我與朋友們討論過的信仰和哲學問題。我們曾談及一些抽象觀念,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但我發現它們體現在我與母親關係中,因而顯得直觀簡單,所以決定與大家分享。第一個問題,我媽真的愛我嗎?當然真。幾乎所有孩子都與母親心連心,長大後都還牢記母親的愛,所以都能理解這點。這條真理對我人生非常關鍵,是我接受他人、融入社會的心理起點。如果它是假,我將是個非常不同的人。(exp. 1) 我媽愛我是真。
第二個問題,我如何得知這條真理?雖然很多人知道母親愛自己,但很少人討論過自己如何得知。我來分析一下。我很早就知道我愛我媽、我媽愛我,並非以語言形式,而是一整套內心感受,“愛”字是這套感受的極簡概括。就像一幅夕陽西下的景象,看似簡單,但幾千年來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寫不完它的美、全世界的科學家都不能窮盡它涉及的科學理論。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感情也類似,乍看簡單,實則多層次、多方麵、多形式,沒人可能完全理解。我隻想以成年人眼光,列出其中幾條最基本的方麵:
1. 首先,我知道我愛媽媽。這點容易理解,因為這份愛在我心裏。我感知到它,天經地義。但人的感情從來複雜,我對母親的愛裏也有好有壞。比如有時我為達某些目的,故意耍賴或搗亂,讓她生氣。我當時就自知,事後會下決心改進。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一些小心態、小計劃。可見,雖然我愛母親,但我的愛不完美。我感到了努力方向。那個方向就是完美的愛,或稱“純愛”。
2. 我得知媽媽愛我,因為我用各種方式與她接近。比如我拚命往她懷裏鑽,身體上與她連在一體,聽她心跳,在情感上與她心連心。由此我本能地感到她與我實質一樣、她對我的感情與我對她的感情也實質一樣。強調“本能”,因為幼兒還沒有語言或邏輯推理能力。強調“實質一樣”,因為她與我、或我們彼此感情,明顯存在不同。比如她比我大,她抱我、管教我、照顧我等,我們的關係不可能倒過來。但在這些差異背後隱藏共同點,兒時的我憑直覺就感受到。現在總結,我們都有內心、內心裏都愛對方。“內心”就是靈魂,有靈魂的就是人。
簡單講,我得知媽媽愛我,依靠與她心連心、在情感上融為一體,這就是“領悟”。很明顯,這種領悟並沒有通過科學驗證、或嚴格的實踐檢驗。我媽的言行,比如她抱我、愛撫我等,可能影響我的感受,但都是間接因素,不起決定作用。隻此一點,就否定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我真正在乎的是我媽對我的感情。她對我的言行並不能完全反映感情。比如她也曾推開我、拒絕我、訓斥我,我並沒有因此感到她不愛我。一些幼兒和我一樣,領悟到媽媽愛自己;另一些運氣沒那麽好,領悟到媽媽不那麽愛自己。無論哪種情況,所有幼兒都隻能通過領悟獲知媽媽對自己的感情。這個領悟經常是每個人在世上獲知的第一條真理,對人一生都至關重要。
(exp. 2) 人可以通過內心領悟獲得真理。
因為重要,我們再深一步討論。愛,核心是人的感情,存於內心;人的言行、或任何現實信號,最多隻部分反映內心。所以為獲知關於愛的真理,人不能完全依賴現實。比如作過父母的人都懂,自己對孩子的言行幾乎從來不能精準、完整地表達內心對孩子的愛。我家孩子小時候,我本意為他們好,但有時事後才發現自己疾聲厲色,讓孩子害怕,我後悔不已。所以,如果孩子機械地依賴父母外在表現猜測父母內心,將不可能真正理解父母。孩子本能地在心裏過濾、篩選父母言行,這種過濾和篩選是天生的、不來自現實。小時候我在媽媽懷裏,心裏直接感受到她愛我。每個人審視自己如何得知媽媽對自己的感情,都會發現:
(exp. 3) 內心領悟可以超越現實。
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就是意識正確反映物質,這個定義閹割了真理概念。比如人的情感不屬於物質範疇,但對於每個人,“媽媽愛我”或“媽媽不愛我”都是非常重要的真理。阿奎那認為,真理就是“頭腦與事務相符”。其中“事務”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頭腦與事務之間需要相符、但二者不分主次。回到我媽愛我,我發現這點,代表我與她心連心、我的頭腦正確反映她的情感。按阿奎那的定義,我獲得了一條真理。但馬克思主義不承認這是真理,因為我頭腦反映的對象不是物質。馬克思主義漏洞百出。
從科學角度分析,我領悟到“我媽愛我”,過程中隱藏多個未被證明的假設。比如我沒有、也無法基於客觀證據否定,自己生活在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描述的那種計算機虛擬世界裏;或我媽是個高仿真機器人,根本沒有靈魂,沒能力愛人;或她抱我、愛撫我等都是精心策劃的表演,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裏描述的那樣,等等。所以我領悟到我媽愛我,代表我相信周圍世界真實,我媽是人、不是高仿真機器人、有靈魂、有能力愛人,她對我的愛撫出自真誠、不是演戲,等等。可見,如果我認為我媽愛我是真,就必須在沒有完整證據的情況下,選擇相信以上這些假設都為真。
(exp. 4) 人必須相信某些真理,它們沒有完整客觀證明。
“悟”與“信”互為表裏。從我的角度看,我悟到我媽愛我;從旁觀者角度看,我相信我媽愛我。旁人這樣說,我當然同意,於是我也說我“相信”我媽愛我。所以,領悟與相信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麵,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麵,不可分割,有其一必有其二。“我領悟到我媽愛我”等效於“我相信我媽愛我”。
(exp. 5) “悟”與“信” 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麵,有其一必有其二。
六四後我陷入深度冥想,在心裏遇到神。這個內心經驗曆時半年,對我實實在在。我很希望與身邊人分享心得,但我的同學朋友們都號稱相信科學,認為凡沒有科學證據的事都是假、尤其鬼神,而我拿不出科學或現實證據。其實“神愛我”與“媽媽愛我”很相像。這世界上到處留有神的痕跡,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努力鑽進神的懷抱、領悟神的愛,就像嬰兒都可以努力鑽進媽媽懷裏、領悟媽媽的愛。這兩種愛都是真,對人都至關重要,但都沒有完整科學證據。在“媽媽愛我”中,“領悟”與“信”不可或缺。同理,神也需要人內心領悟,然後堅決相信。這就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嚴重局限了國人思想境界,大多數人不自知【1】【3】【6】【8】。
三 為什麽國人忽視內心感悟
1. 什麽是“悟”
前文中多次講到核心概念“悟”,指人在內心直接獲得知識或真理的認知方式。它不依賴、或不完全依賴現實證據,對人類文明誕生與發展至關重要。但很多同學朋友完全不熟悉。這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大盲區,也是大多數國人頭腦裏的空白點,所以急需認真討論。“悟”也稱感悟、領悟、覺悟、開悟、悟道、頓悟、獲得靈感等。其中“頓悟”源於悟經常發生在一瞬間,或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元明清儒家稱之為“忽然有省”,意指“突然覺醒”。我曾多次談及開悟或頓悟的例子,比如巴門尼德在一次白日夢中悟到關於“存在”的理性主義哲學、海森堡在赫爾戈蘭島上突然悟出量子矩陣力學基本原理等。普通人也一樣。我就曾經曆過幾次對一生非常重要、讓我記憶深刻的開悟時刻,比如少年時頓悟到牛頓物理的意義、六四後在心裏遇見神等【1】【7】【9】。現代國人不熟悉“悟”,因為它與馬克思唯物主義不兼容。頭腦或內心是悟的主角,物質非必要。比如巴門尼德悟到邏輯學裏的“無矛盾律”,就是“存在”與“不存在”沒有交集,全靠他與女神的心靈交流,完全沒涉及現實證據。“無矛盾律”是邏輯公理,永遠正確,任何人憑直覺就能懂,無需現實證據。它在現實中經常成立,但即使現實違反這個公理,它依然成立。類似1 + 1 = 2永遠正確,雖然經常適用於現實,但無需現實證據。比如在現實中,一升油加一升水結果可能不是2升,但這個實驗結果無力否定1 + 1 = 2【10】。再比如我悟到我媽愛我,是我的心感知她的心。我們兩顆心是主角。所有物質因素,包括她抱我、愛撫我等,雖起到輔助作用,但不是決定因素。這些例子都違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認為物質決定人心,或現實是知識與真理的唯一來源。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內心領悟屬無中生有,違反科學,邏輯鏈斷裂,不應該存在。
在西方,基督教強調“悟”,所以它被思想界和老百姓廣泛接受。以英文為例,“悟”有多種表達,包括epiphany,來自希臘文,字源意思是“(神)顯現”;revelation,來自拉丁文,字源意思也是“(神)顯現”;inspiration,字源意思是“(神對人)呼入靈氣”。這些詞匯最常出現在宗教場合,再擴散到其他領域,並融進人們日常生活中,都代表人領悟到神意、獲得靈感。它們都是常用詞匯,反映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基督教神學大師們,如聖奧古斯都和阿奎那,直接把悟稱作divine illumination,字源意思是“神聖的光照”或“神的啟示”,簡稱“神啟”。
西方主流思想認為,人悟到知識與真理,根本原因是神。人是按神的樣子造的,靈魂像神,所以可以直接與神交流。唯心主義哲學與之相呼應,認為人腦直通彼岸世界。知識與真理存於彼岸世界或神界,物質世界可能體現、反映知識與真理,但經常不完美。人心領悟神界或彼岸世界裏的知識與真理,可能借道、也可能不借道物質世界。承認神或彼岸世界存在,悟就不再是無中生有,邏輯鏈也就補齊了。在孩子領悟到媽媽愛自己的例子裏,媽媽的愛映射神之愛、或稱彼岸世界裏的純愛。孩子通過媽媽感知這種愛。
悟很奇妙。人不但在心裏看到答案,而且立刻覺得它是對的。這就是心證。當然人不是神。人覺得對的,不一定絕對正確,經常隻是近似正確、或在大方向上正確。比如牛頓在蘋果落地中悟到萬有引力定律,在大方向上正確。但後來愛因斯坦在冥想中悟到廣義相對論,取代前者。愛因斯坦的理論比牛頓的更接近真理,但可能也不是絕對真理,未來還會被更接近真理的理論取代。總之在領悟中,人看到部分真相、或某個角度的真相,可能不是完全的真相。
人記錄領悟內容、或傳授給他人時,幾乎總引入誤差。因為記錄和傳授必須借助特定表達方式,比如當時當地流行的語言、文字、繪畫、或現代多媒體技術等。其中繪畫在人類發展史上很重要,遠古人留下大量岩洞壁畫,成為現代學者研究古人類的關鍵證據。但人的內心感悟、尤其對神和彼岸世界的感悟,經常多維、多層次、非影像、超越五感、超越時空。所有記錄和傳授手段都不可能完全表達。比如語言、文字、繪畫、多媒體等都受到時代、地域、文化和技術水平的限製,必然造成意義偏差與流失。我感悟到神之後,就找不到貼切方式表達給周圍人。《聖經》裏講到很多神跡,朋友們不理解。其實神跡多是神啟和頓悟。比如保羅在大馬士革城外遇見耶穌,《聖經》用幾千年前的中東語言表達,讓很多現代國人不適應,無法理解。換位思考,中國人臉上長個痘,就會說自己“上火了”。假如幾千年以後,非洲人挖掘出中國文獻,翻譯成那時的話,然後聲稱2020年代的中國人還以為自己皮膚下麵藏著一團火,中國人太原始愚昧了!這就是表達手段造成的意義誤差與人的誤解。個人或社會要修正這種誤差,必須借助新領悟或新表達,才可能推動個人思想或公共文化不斷進步,接近絕對正確,也就是接近神。
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科學才是真理。按照這個教條,連數學和邏輯學也是科學,也需要科學或現實證據證明。很多同學朋友不明就裏地相信這點,在思想和直覺上都跳不出來,所以他們不理解根植於心靈的悟,更不相信它能為人帶來真理。其實現代科學、數學、和邏輯學都是理性體係,都基於一些無法被科學和理性證明的假設、或稱公理,而這些公理假設的源頭都是領悟。比如歐幾裏得幾何學有5條公設,包括“平行線永不相交”(簡略說法),牛頓力學假設時空是笛卡爾四維空間,亞裏士多德形式邏輯假設同一律 (A = A)等。讀者可以嚐試證明這些公理假設,你會發現它們不可證明,但它們不證自明。“不證自明”就是人心直接感知到它們正確、或近似正確。這就是人的領悟能力。領悟不在科學或理性範疇內,卻是科學和理性的基礎。科學和理性建立在領悟之上。唯物主義者們推崇科學和理性,卻否認“領悟”,就像不懂事的小孩子崇拜孫悟空,卻看不起如來佛,不知道孫悟空甚至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在遠古時代,世界各地各民族都類似,非常敬神,注重內心與神交流,認為真理來自神。中國古人也一樣,比如有可靠記錄的最早中國人是商朝人,萬事問鬼神。我曾介紹過《說文解字》如何根據漢字結構解釋“真”字【2】。現代國人受馬克思主義影響,認為真理是思想反映物質世界。但源自先秦的“真”代表智者修煉成功,變得異於常人,內心與神界相通,看懂神界內容,總之就是人領悟到神界的真理。古文中 “真”是關於神界、關於內心的,“真人”就是“神人”、“仙人”。中國遠古先民理所當然地認為,真或真理源於神界、經由人心。“真”原本沒有“反映物質”或“反映現實”的意思。這與西方基督教/理性主義/唯心主義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比如基督教認為真理隻來自神,柏拉圖認為現實隻是理型世界不完美的投影,巴門尼德認為現實裏沒有真理、最多隻有近似真理,等等【5】【10】。
現存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漢代,不再重視鬼神或信仰,斬斷了遠古華夏的精神脈絡,但也絕非馬克思主義那樣的嚴格唯物論,所以還接受、並且重視人的領悟。比如私塾教育延續數千年,私塾老師傳統上不為學生講解課文,而強調“書讀百遍,其意自明”,就是讓學生通過熟讀文章來領悟其義。另外,佛教在中國曆史悠久,對國人思想、文化、語言等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佛教,尤其禪宗,強調悟。中文中關於“悟”的表達多來自佛教,再影響儒家思想。
總之,古今中外,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和文化都接受和重視“悟”,隻有現代中國例外。
2. 現代教育的局限
我有個好朋友,把幾乎所有社會不良現象都歸結為“老百姓受教育太少”,從馬路邊賣菜小販不講衛生、到中國旅客在日本不守規矩、再到中國為什麽還沒有自由民主。類似國人很多。自清末以來,中國精英們一直認為中國問題的關鍵是教育。不同時代各界領袖曾以各種方式、從不同角度表達過同一內涵。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大批戊戌變法派認為,“欲強國必由學校”【12】。為檢討為什麽辛亥革命奪權成功、但社會變革失敗,魯迅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人物、虛構出茶館老板為兒子治病買人血饅頭等故事,寓意國民教育程度太低,不能理解革命意義,造成革命理想未能實現。江澤民在任總書記時會見美國記者,被問到中國為什麽沒有民主,也回答說因為國民教育水平不夠,等等。中國社會如此重視教育,同學朋友們那麽博學,為什麽都忽視“悟”、甚至完全不理解呢?因為國家有多少學校、個人取得什麽學位、讀多少本書等,並不那麽重要,教育內容才最關鍵。國內各級學校,從幼兒園到博士階段,幾乎都隻傳授客觀知識,比如
1. 1 + 1 = 2
2. 上海是中國最大金融中心
3. 牛頓第二定律 F = ma
4.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這些都是客觀知識,因為其視角都是第三人稱,由人身處局外觀察而得。客觀知識有個關鍵特點,因為觀察者不參與,所以它獨立於觀察者。無論張三或李四,觀察到的客觀知識都一樣。現代科學就是一種客觀知識,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都采取旁觀者視角。
我的同學朋友們經曆長期學校教育,理所當然地以為所有知識都是客觀知識、所有真理都必須通過客觀證明。客觀證明之所以可能,就因為無論張三還是李四都可以觀察到同樣的客觀知識。張三說出一條客觀知識後,李四可以獨立驗證。中國官方意識形態也類似。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有真理都是科學真理,必須基於科學驗證。馬克思主義因此自認是科學。類似觀念在國人中廣泛流傳,不限於共產黨人。比如楊振寧為推介佛教,竟宣稱“佛教是科學的”【13】,荒謬到可笑。宗教、哲學、邏輯,和科學,互不隸屬;數學可算是邏輯學的一部分。
在客觀知識之外,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知識,而且非常重要,我稱之為主觀知識,比如
1. 我媽愛我
2. 我愛我媽
3. 我思故我在
4. 神存在(我在心裏遇到神)
它們都是主觀知識,因為“我”在其中不可或缺,或作為主體,或作為受體,或作為獨特旁觀者、他人無法取代。根據定義,主觀知識不可能被客觀驗證,包括不可能被科學完全證實或證偽。因為張三觀察到一條主觀知識後告訴李四,李四無法獨立驗證。比如張三感到“我媽愛我”,告訴李四。李四不可能鑽到張三心裏、直接感受張三的感受。而如果不鑽進張三心裏,李四又感受不到張三的感受。
主觀知識對人至關重要。沒有主觀知識、隻有客觀知識,人格無法完整。比如我渴望什麽?為什麽我沒有安寧、不斷自我折磨?我的靈魂從哪裏來?我的未來有希望嗎?我有愛嗎?我愛什麽?我被愛嗎?等等,這些問題關乎人生意義、左右人生道路,都需要主觀知識回答。不懂主觀知識的人,頭腦裏缺少一個維度,不能被稱為完整的人。
學習客觀知識,與學習主觀知識,在方法上根本不同。客觀知識在所有人看來都一樣,所以人們追求明晰的概念與嚴謹的邏輯,為的是方便每個人在自己頭腦裏成功複製。在傳授客觀知識時,老師隻要找到精準語言表達,學生隻要牢記老師的話。客觀知識特別適合作為考試題,因為每個問題都有統一標準答案,學生無需有獨特見解,老師無需麵對質疑。這種考試在中國非常重要。人們找工作、升遷等,都需要通過這種考試。為了應付它們,中國青少年把幾乎所有精力都用在積累客觀知識上。隻經過幾十年、兩三代人後,整個民族似乎都忘記了世界上還有主觀知識。
主觀知識因人而異。比如張三愛媽媽、李四也愛媽媽,雖然都被稱為愛,但分別發生在兩個人頭腦裏,永遠無法直接對比。它們之間有聯係、也有相似處,比如都反映抽象的純愛,但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主觀知識沒有精準定義,也就不可能嚴格依循邏輯。由偽丟尼修首先係統化的基督教反向神學(Apophatic Theology)就強調這點,認為神在根本處不可言說【14】。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神與每個人直接、單獨交流,每個人感知的神不可能完全一樣。不是說人完全不能描述神,而是說神不可能有精準定義。傳授主觀知識時,老師無法把自己心得精準描述給學生聽,隻能大約形容,本質是類比表達。學生隻能把老師的話當作啟發或參考,然後在心裏探索,重新發現屬於自己的主觀知識。也就是說,每個人必須在自己心裏重新領悟主觀知識。所謂“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exp. 6) 悟,在獲取主觀知識中至關重要。
我感悟到神之後,非常想與朋友們交流,雖不怎麽成功,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一些道理,包括意識到無論我如何表達,最終還需要朋友們在自己心裏遇到神,否則他們不會真理解神,也不可能理解我的體會。這些朋友們到現在都還是唯物論者。他們覺得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奇怪,當然也一直覺得我奇怪。但神是每個人的真理與道路,對於每個人都必要。如果任何人真誠思考人生與社會,他必將感到需要精神上的指路明燈,也就會像我一樣努力尋找,然後就會領悟到神。《聖經》說,“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我寫這些文章,就是希望為朋友們提供一些啟發與參考。
四 神秘主義並不神秘
很多人不知道,學校教育專注客觀知識,總曆史還不足250年,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才開始。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覆滅,亂世中基督教會擔起主辦教育的責任,這種自然壟斷延綿千餘年。1791年,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德塔列朗(Talleyrand)首先提議,剝奪教會對教育的控製權,國民議會接受,獨裁者羅伯斯庇爾後來變本加厲地推行。法國革命者視教會為關鍵反對力量,利用一切機會打擊【15】。拿破侖複辟後,部分恢複教會對教育的控製,但出於中央集權需要,並不徹底。他長期對歐洲各國發動戰爭,逼得普魯士王國也開始中央集權,包括學法國樣,搞政府接管教育。普魯士成功崛起,政府辦教育之風於是刮向全世界,包括英美和中國。但在1950年代之前的西方,即使在政府主辦的學校裏,《聖經》經常還是課程裏的重點,學生都要每日祈禱。自1950-70年代始,西方左派力量興起,傳統基督教內容被逐一排擠出公立學校。不過在很多私立學校裏,各種基督教內容至今占據重要地位。中國學校專注客觀知識,曆史更短,還不到100年。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時期,全國各地最好、最現代化的學校幾乎都由基督教會主辦,以英美教會為主。後來出現一些中國人創辦的新式學校,雖然不是教會主辦,也經常接受教會資助,從教會學校請來老師,教學內容照抄教會學校。當今國人耳熟能詳的名人們,比如孫中山、宋家三姐妹、楊振寧、張愛玲、林語堂等,都曾就讀於教會學校。毛澤東曾在長沙參與平民教育運動,也由美英基督教青年會出資主辦。但蔣介石北伐成功後,英美視他為軍人獨裁、葬送共和。蔣政權於是敵視英美,排擠英美在華勢力,從1930年代開始逐步將教育權收歸國有,削弱英美教會對中國教育的影響,也連帶打壓傳統私塾教育。中共掌權後,政府完全控製教育,徹底剔除教會對教育的殘留影響,同時也徹底消滅了私塾。不難理解,教會主導教育,自然強調神存在。私塾則強調儒家道德。平均講,二者都遠比公立學校更重視主觀知識。與其他國家的公立學校相比,中國學校更極端,把哲學和道德也當作純客觀知識教給學生,而哲學和道德本應包括很多主觀知識。
1. 人類智慧的起點
從教育內容角度看,現代學校傳授客觀知識,核心是科學與理性。它們都源於古希臘哲學,隻有兩千多年曆史,而人類智慧至少已存在數萬年。那麽早期人類都在想什麽呢?答案是他們專注主觀問題與主觀知識。原因很簡單。第一,每個人都有頭腦,都可以與神或彼岸世界交流,也都可以悟到他人內心,所以都有條件思考主觀問題、獲得主觀知識。而獲得係統性客觀知識,如科學、數學等,需要人類抽象思維,比如邏輯推理能力,和物質水平,比如基本實驗設施,都達到一定水平後才可能,遠古人沒那個條件。對於他們來說,主觀知識比客觀知識更容易獲得。第二,主觀知識經常更重要,比如神存在嗎?我可以信任誰?關於神,如果人沒有信仰,人與人的關係無法超越血緣,複雜社會無法維持,文明不能形成。遠古不像現在,社會不能隻依賴暴力維持。因為國家暴力機器還太原始,管不住人,比如個人很容易逃離團夥。關於人信任人,如果遠古人錯誤地相信誰,或錯誤地懷疑誰,都可能導致嚴重惡果。比如信任了不該信任的人,被他殺死;或懷疑應該信任的人,把他逼走,自己變得孤立、弱小可欺,然後在捕獵或政治中被殺等。
遠古人非常重視友情,友情的本質就是信任。《聖經舊約》中有大衛與約拿單,生死相托;中國春秋時代有管仲與鮑叔牙,共圖霸業。這些朋友之間誌同道合,結成莫逆之交,就是彼此絕對信任,然後組成強大聯盟,共同成就偉業。這種信任必須基於心連心,就是你深刻領悟我的內心、我也深刻領悟你的內心。這都是主觀知識,遠比客觀知識有用。
(exp. 7) 在長達數萬年裏,“悟”是人類獲取知識與真理的唯一方式。

現代人類史學有兩個簡單、但驚人的發現。第一,從最早人類智慧出現,至少到新亞述帝國建立(Neo-Assyrian Empire, 911–609BC),期間幾萬年,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民族,隻要建立起稍具規模的複雜社會,都以宗教信仰為社會核心,幾乎沒有例外。比如中國商朝,凡事都需要占卜、問鬼神。第二,遠古宗教雖千奇百怪,但在多個關鍵處相像,並且都類似至今流行於中國東北、蒙古國、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薩滿教(Shamanism)。遠古宗教沒有統一機構、沒有成文教義,遠古各民族之間也沒有頻繁聯絡,但經過數萬年探索後,他們對神界認知趨同。薩滿教與中國密切相關,是清朝皇室崇拜的宗教。它本身非常古老,基本元素成千上萬年不變。滿族入關之前原始落後,一直信奉祖先傳下來的薩滿教。建立清朝後,清皇室大力支持薩滿教,為現代人保存下來一套完整的遠古宗教活化石,同時也間接鼓勵了從西伯利亞到外蒙古的大小民族堅持薩滿教信仰、拒絕被基督教同化。
現代學界習慣性地把分布於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所有原始宗教都通稱為“薩滿教”,把其中神職人員都通稱為“薩滿”。儒家傳統認為君王和暴力政治是上古社會的核心,比如炎黃聯盟與蚩尤之戰、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明爭暗鬥等,千百年來一直是官方曆史的主線。中國學界和民間都接受這個曆史觀,並且深入骨髓。但西方學者發現,薩滿教和薩滿才是遠古社會的核心。權力政治雖從來存在,但相對次要,且經常依附於宗教信仰。比如所有人類早期政治領袖都以神的名義執政。中國曆代君王,從夏商周到清朝,都講究“受命於天”。西方也一樣,從最早的兩河流域文明開始,都是君權神授。即使在今天,美國總統就職時依然手按《聖經》、對神宣誓。其他很多國家也類似。朋友們早知這些,但大多數人熟視無睹,如同沒看見。
薩滿施行法術時通常借助某些外在形式,比如跳舞、念咒語、甚至嗑藥等,讓自己進入意識恍惚狀態,類似佛教和道教中的入定,如上麵中圖,目的是讓靈魂脫離身體束縛、與神明匯合,然後獲取神意。上麵左圖中的人鹿合體,寓意薩滿與鹿代表的神明合二為一,類似幼兒往媽媽懷裏鑽,讓二人身體融為一體,實現心連心,然後領悟彼此內心。世界各民族的遠古人普遍認為祖先和神明身形為動物,比如中國商朝人以玄鳥為祖先和神明,西戎則敬狼,秦人敬虎,羌人是白狼,楚族是熊,黃帝族是龍,炎帝族是牛,等等。即使在今天,外蒙古和中國東北的薩滿還保留古老傳統,把自己打扮成動物形象,如上麵右圖所示。簡言之,所有目前已知遠古社會都以薩滿教為核心,薩滿法術的意義都是追求內心領悟,包括領悟神明、祖先、動物、或其他人。
在人可稱為人的最初數萬年裏,宗教信仰是人類智慧中唯一係統性成分,直到大約2600年前古希臘哲學出現,這種狀況才終結。古希臘哲學家們為人類帶來最早的理性思維,但他們中的每一位都信神,基本觀點都可以在當時信仰體係或神話中找到源頭。比如世界上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認為宇宙的本源是水。在他之前,希臘和中東神話通常認為宇宙起源於單一神明,且是水神、河神、海神等。泰勒斯隻是用比較理性的語言,選擇性重述和總結了神話裏的要素:1.宇宙有單一本源;2.萬物都是水的變種。我曾介紹過理性主義哲學之父、邏輯學之父巴門尼德,他明確講自己的知識都來自神。在白日夢中他遇到女神,後者告訴他關於世界的真相。這其實就是一場感悟,是靈魂與神的交流。希臘哲學三傑,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都信神。柏拉圖提出工匠神理論,就是他從理性出發,發現神必然存在。他的理型世界就是神界。
(exp. 8) 人類最古老的係統性知識與真理都來自宗教信仰。
總之,遠古人類完全通過內心感悟獲得智慧,這些早期智慧幾乎都圍繞宗教信仰領域。感悟與信仰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華夏遠祖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也深知這點。但當今主流國人,包括每年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我的同學朋友們、國內學術界、和各行各業的精英們,幾乎對感悟與信仰一無所知,並傲慢地把它們統統貶斥為迷信、騙人的。這種囊括所有領域、所有階層,全民族範圍的愚昧,讓人歎為觀止,也讓看懂的人扼腕歎息。他們真是祖先們的不肖子孫!
2. 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就是相信人可以通過內心感悟,而不通過理性,獲取知識與真理的主義。每個嬰兒都通過感悟獲知“媽媽愛我”,所以每個人都曾踐行神秘主義。這是人類最簡單、最原始的認知方式,一點都不神秘。但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為它神秘。他們不理解、不接受,認為它是迷信。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真理都是科學,而科學隻能通過理性獲得。在遠古時代,悟是人獲取知識與真理的唯一方式,所以沒必要為它冠名。類似《尚書》在上古時沒有書名,因為它是唯一的書,不需要名字。即使在希臘哲學誕生後,也隻有一小批知識分子懂得理性,而且即使這些人也還主要依賴感悟獲取知識與真理。理性影響範圍這麽小,不足為慮。但再後,理性不斷發展壯大。尤其在基督教義大量采用哲學觀念、變得越來越理性後,大眾才發現內心感悟不再是思考問題、理解神的唯一方式,於是覺得需要給它一個名稱。
(exp. 9) 內心感悟是人類最簡單、最古老的獲取知識與真理的方式。
在公元6世紀左右,中國南北朝時期,基督教神學家偽丟尼修發布著作《神秘神學》(Mystical Theology),“神秘”一詞首次被用來描述通過純感悟理解神。又過了一千多年,在17世紀初,中國明末清初,法國天主教內部大爭論時,“神秘主義”(Mysticism)名稱才首次出現。在過去一千多年裏,西方神秘主義主要存於基督教內部。在基督教裏,理性與神秘主義並重,前者多表現於教義,後者則集中在靈修。理性大量進入基督教,始於公元4世紀,聖奧古斯都將新柏拉圖學派(Neo-platonism)哲學引入神學。
新柏拉圖學派誕生於公元3世紀,創始人是出生於埃及的希臘哲學家普羅提諾(Plotinus 205-270AD)。當時埃及和希臘都是羅馬行省;基督教被羅馬視為非法,影響力甚小;原始多神論還主導羅馬社會,但權威鬆動;哲學變得非常時髦。普羅提諾擴展了柏拉圖思想,創立新柏拉圖學派,備受追捧。他認為世界的終極是“元一”(the One)。因為是終極,沒有比它更基本的概念定義它,所以元一沒有嚴謹定義,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它既像抽象哲學概念,又像個新的神明。後世新柏拉圖學派領袖們,如楊布裏科斯(Iamblichus,245–325AD)和普羅克洛(Proclus,412–485AD),建立起完整宗教儀式崇拜“元一”,就像崇拜一個新神。多數國人沒聽說過新柏拉圖學派,但它在西方一直很有影響力,延續到今天。比如在電影《黑客帝國》中,男主角名字是Neo,就是Neo-platonism的縮寫。電影中他被稱為the One,也來自新柏拉圖學派。電影主創群體深受新柏拉圖學派思想影響。
古希臘哲學家們普遍認為自己比普通人聰明,看不起後者崇拜的傳統神明。在這點上他們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相像。但當他們利用理性,追蹤世界本源時,又都重新發現了神。現代人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都如此。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缺乏類似的執著與勇敢。關於世界本源,他們淺嚐輒止,所以絕大多數對神無知。普羅提諾與追隨者們冒巨大政治風險,不再崇拜傳統神明,通過研究哲學追求元一,但發現元一本質就是神明,隻是比傳統神明多一些抽象化、少一些人格化而已。
新柏拉圖學派領袖們都是哲學家、強於理性思維,但他們要理解元一,也必須通過內心感悟、依賴神秘主義方式。比如普羅提諾既是大哲學家,也是著名神秘主義者。他終生踐行冥想,追求與元一在精神上合二為一。據他的學生波菲利(Porphyry,234-305AD)記載,二人曾朝夕相處6年,期間普羅提諾4次達到與元一合體的境界,波菲利自己一生中達到一次。可見,理性與神秘主義並不矛盾,同一個人可以兼用兩種方式獲取知識、追求真理與神。
(exp. 10) 新柏拉圖學派屬哲學,總體理性,但也包含神秘主義成分。
3. 基督教神秘主義者們
在基督教曆史上,一代代神學家不斷將最新哲學理念引入教義,讓其中理性成分不斷增加,神秘主義不斷減少,最後成為世界上最推崇理性的宗教,程度遠超過伊斯蘭教、佛教、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和近現代馬克思主義。笛卡爾開創的現代哲學、伽利略開創的現代科學【2】等,都是理性的典範,都源自基督教義。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巴門尼德和亞裏士多德開創了邏輯學。但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邏輯學在千餘年裏的延續與發展,幾乎都依靠基督教支持、依附於基督教義的發展。所有宗教,甚至一些哲學流派,都包含神秘主義,都要求信徒在內心與神或彼岸世界直接交流,包括中國傳統裏的佛、道、儒。基督教也不例外。嚴格講,每個基督徒都是神秘主義者,因為都要靈修。靈修時人禱告、冥想等,都為靈魂接近神,類似嬰兒接近母親,追求合二為一。雖然主流基督教越來越理性,但在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基督徒踐行神秘主義理想,致力於內心直接感悟神,超越理性和語言。他們就是基督教神秘主義者。這個群體在基督徒裏比例不高,但人數不少,一直對基督教和人類文明做出貢獻。國人很少聽說他們,所以我用以下表格作個極簡版介紹。

五 總結
寫了這麽多,初衷很簡單。我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和熟人,他們非常聰明,又愛讀各種書。他們也知道自己聰明,自認見多識廣、思想深刻。他們自豪地宣稱信仰科學,認為凡沒經過科學檢驗的理論都是謬誤。我告訴他們我信神,他們反駁說從來沒人見過神,鬼神沒經過科學檢驗,所以是鬼話、都是騙人的。我想反問他們,你小時候難道不覺得媽媽愛你嗎?你曾用科學方法檢驗過媽媽的愛嗎?你沒有,難道就代表媽媽的愛是騙人的鬼話嗎?當然不代表!“凡沒有經過科學檢驗的理論都是謬誤”是句謊言,而且很容易辨識,隻要想想父母與自己的感情,任何人都可以發現它的荒唐。謊言止於智者。朋友們覺得自己智慧,卻沒發現這麽直截了當的謊言,讓我觸目驚心。再想想當前中國大陸政府、學界權威、甚至百年以來幾乎所有頂級知識分子,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適、陳獨秀、魯迅、華羅庚等,都持類似想法。共產黨員知識分子們自不必說,更是人人如此。這讓我感到脊背發涼。他們如此不懂祖宗、不懂世界、缺乏自省、思維狹隘,震驚了我。我心裏藏著巨大失望,但還要努力愛他們,因為耶穌要求人愛人。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把這些簡單、但非常重要的道理掰開、磨碎,解釋給讀者聽,讓他們不用花大力氣就能理解。
另外我思念母親。在她忌日之際,又回憶起我幼年時看她抱妹妹,心裏多麽希望她再來抱我。從深層意義上講,我重回母親懷抱的願望延續至今。父親也一生思念奶奶。我在大學時期,同學們流行讀弗洛伊德的書。他說人都有重回母親子宮或懷抱的深層願望。看來這是人之常情,我並不特殊,所以不再那麽難為情。但一個新問題馬上出現,我的願望還可能實現嗎?母親已經不在了。即使她還活著,也必然老弱。我比她高大、強壯。她不再可能像過去那樣抱我、保護我、給我絕對的安寧與喜樂。
為什麽人會有永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呢?那樣的話,人豈不是沒了希望?人是神按自己樣子造的,應該接近完美。神愛人,不應該讓人絕望,所以不會在人心裏安裝一個永不可能實現的基本願望。現在我大約想明白了。父母是人肉體的源頭,而神是人靈魂的父母。嬰兒就像一台計算機,父母給他身體、就是硬件,神給他靈魂、類似操作係統。我重回母親懷抱的願望隻是表象,背後的實質是我的靈魂盼望重回神的懷抱。神還可以擁抱我、保護我、給我絕對的和平與喜樂。這樣一想,人就有了希望,死亡就不那麽可怕了。當我死去見到神時,應該會發現母親早已在神的懷抱裏了。
2025年9月初下筆,成稿於22日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網址:https://lyz.com
注釋
- 駱遠誌,2017,與大學同學談心路曆程:肖建華、六四、善與惡、和信仰,https://lyz.com/road2god/
- 駱遠誌,2018,為什麽現代科學誕生在西歐、不在中國,https://lyz.com/modern-science/
- 駱遠誌,2019,六四30周年的回憶與思考,https://lyz.com/64-30years/
- 駱遠誌,2021,為什麽馬克思主義哲學錯了,https://lyz.com/sci_marx_god/
- 駱遠誌,2024,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https://lyz.com/ parmenides-kant/
- 駱遠誌,2024,六四35周年隨想:誰真的愛自由? https://lyz.com/64-35years/
- 駱遠誌,2025,通俗解釋彼岸世界與唯心主義,https://lyz.com/other-world/
- 駱遠誌,2025,六四36周年紀念:什麽樣的人民注定被奴役,https://lyz.com/64-36years/
- 駱遠誌,2025,量子力學的哲學根基,https://lyz.com/heisenberg-schrodinger/
- 駱遠誌,2025,通俗解釋彼岸世界與唯心主義,https://lyz.com/other-world/
- 駱遠誌,2025,人死後靈魂還在嗎?https://lyz.com/death-soul/
- 梁啟超,1892,變法通議,https://zh.wikisource.org/wiki/變法通議
- 楊振寧,2012,科學與佛教,佛弟子文庫 http://fodizi.net/mingren/10838.html
- 駱遠誌,2025,漫談美與愛情的哲學意義,https://lyz.com/beauty-love/
- 駱遠誌,2022,亂世、治世、與現代民主,https://lyz.com/locke-rouss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