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人財大氣粗,也有好幾家世界一流博物館,但迄今為止收藏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的作品數量十分可憐: 米開朗琪羅作品為 0 (你沒有看錯,是 0); 收藏的達芬奇作品為 1, 收藏的拉菲爾作品為4,僅此而已。位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就是收藏這幾幅作品的唯一一家美術館。
這家以“國家“冠名的美術館,其實完全由私人投資建造;在1921至1932年間擔任了三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隆是其創始人。他早先是匹茲堡的銀行家,後來又控製著鋁業、鋼鐵、石油等多家公司,創造了一個世界級的金融+實業帝國。他在一戰期間就開始收藏一些歐洲大師的繪畫和雕塑,到了20世紀20年代,他有意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美術館,並聘請著名建築設計師約翰·波普在首都華盛頓設計和建造了一棟全新的建築來展示他收藏的藝術品,而後將此建築及收藏全數捐贈給美國政府。 梅隆先生刻意地不將此美術館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是為了鼓勵其他富有的收藏家仿效他的收藏,將作品捐贈給國家而不是用做私人收藏。
這座美術館於1941年完工並對外開放,時任總統羅斯福代表美國人民接受了梅隆先生的這份厚禮。開館之日,美術館共有135間展覽室,其中的5間全部都是梅隆捐贈的收藏。此後的30年內,博物館剩下的展覽室被一一占滿,藏品從133件增加到4萬件,沒有一件來自皇室,也沒有一件是戰利品,每一件都是來自民間的捐贈。聯邦政府通過年度撥款提供資金,以支持博物館的正常運營和維護。它是美國第二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最多的當然是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博物館之一,國家美術館目前擁有藏品140,000件,涵蓋油畫、雕塑、版畫、素描、攝影、裝飾藝術、新媒體藝術等。
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是達芬奇著名三大肖像畫之一的《吉內薇拉·班琪》,這是美國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幅達芬奇作品。 達芬奇共有十九件畫作, 畫中的吉內薇拉?班琪時年16歲,其家族的財富僅次於美第奇家族,這幅畫是達芬奇在她訂婚時所繪製。 女主人公眼瞼微微低垂,嘴角抿住,與《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不同,仿佛有些憂鬱和對未來婚姻的無奈。在此之前的女士肖像通常都是側麵像,但達芬奇選擇將吉內薇拉置於正側麵視野,向我們顯示了她更多容貌特征和個性。 觀眾們隻要看一眼畫作,就會有一種眼前一亮並被其迷倒的感覺。達芬奇作品之所以不同於其他人的作品,原因就在於這種令人心醉神迷的吸引力。
由於太珍貴,此畫被安置在玻璃罩子中展出,觀眾們也可以看到此畫的背麵:它的右上角的紅色蠟封表明此畫被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達200年之久。它的的圖案增加了觀眾對畫中人物性格的了解:花冠的左半部分是月桂,代表女主人公作為一名詩人所取得的成就;右邊的棕櫚葉是虔誠和美德的象征;中間是刺柏枝與她的名字構成雙關語,代表貞節。拉丁銘文卷軸上"美麗為美德增色"反映了文藝複興時期的觀念:善即美,美即善。此畫一直為列支敦士登王室所有,長期收藏在列支敦士登小公國的瓦杜茲 Vaduz 城堡,二戰期間為了安全起見藏在酒窖裏。1967 年,列支敦士登王子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f)為兒子籌措婚禮資金,公開出售這幅畫作。美國國家美術館為收購這幅傑作支付了 500 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由於太珍貴,此畫被玻璃罩子罩著展出, 周圍始終圍了幾十號人,物以稀為貴嘛。此時不知哪位參觀者不慎把手機掉落在地上,原本極其安靜的參觀者都被嚇到了,馬上就有三四位保安圍過來,隨時準備“反恐“。
同為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短短的一生(隻活了37年)創作了近 300幅油畫;其中以描繪聖母的畫幅占絕對優勢,所以人們習慣上把拉斐爾與嬌美柔順的聖母形象聯係在一起。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拉斐爾,那就是 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 美國國家藝術館收藏的拉斐爾作品共有四件:
? 《聖母子》(Madonna and Child), 這是拉斐爾創作的眾多聖母子題材作品中的一幅,描繪了聖母瑪利亞溫柔地懷抱耶穌的情景.
《阿爾巴聖母》(Alba Madonna), 這幅畫描繪了聖母、聖嬰和施洗約翰的場景,是拉斐爾一幅著名的聖母子題材作品。畫家將畫麵中的人物繪製在一個寬闊低矮的金字塔形狀的結構之中,在圓形的畫麵中將他們融為一體,這樣人物不僅在空間之中而且還支配著空間。畫作中的聖母瑪利亞坐在地麵上而不是天堂的寶座或是奢華的墊子上,人物穿著玫瑰色,淡藍色和綠色的衣服,背景是在理想化的古典風景中。畫麵的氣氛平靜,還是孩童的耶穌接受施洗約翰十字架的姿態是畫中三位人物都關注的焦點,好像他們已經預知了基督後來為人類所做的犧牲。
《賓鐸·阿爾脫維提》(The Bindo Altoviti Portrait),他是佛羅倫薩的一位銀行家,拉斐爾為他創作了這幅肖像畫.
《聖喬治大戰惡龍》(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這幅畫描繪了聖喬治英勇地與惡龍搏鬥的場景,是拉斐爾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但我在現場沒有看到這幅作品,應該是在內部維護或者借出去巡展了。以下是從網上下載的照片,並非我從現場拍攝。
以上提到的都隻是由美國的博物館收藏的這兩位大師的作品,除此以外,美國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至少有兩幅達芬奇的作品:一是達芬奇的畫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該畫作於2017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創紀錄的4.5億美元成交,是全球藝術品拍賣史上成交價最高的畫作; 另一幅是《聖母像》(The Lansdowne Madonna)。我從網上下載了這兩幅作品刊登在此,希望那位收藏家哪一天善心發作而捐獻給博物館。
?
? 除了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外,達·芬奇的傑作《蒙娜麗莎》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美國做過一次巡回展覽。法國政府在1962年將此畫“借給“肯尼迪總統夫婦,並以後者的名義在華盛頓和紐約展覽了52天。促成此項巡展的關鍵人物是時任肯尼迪總統的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她極為推崇法蘭西文化,酷愛藝術。 《蒙娜麗莎》在華盛頓展出的第一天,竟有12000多人從畫前經過,第二天又有28000多人趕來欣賞此畫。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頭七天,約有25萬人次參觀了此畫,創下了該館曆史上的最高紀錄。《蒙娜麗莎》的到訪在美國國民中引發了對藝術作品的愛戀之情,隨著人們越來越相信藝術的無上魅力, 美國政府在1965年成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會和國家人文學科基金這兩家的聯邦機構,日後為國民的藝術需求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有意思的是,當年《蒙娜麗莎》到美國展出時,在法國曾引起一片反對聲,主要理由就是“美國人又沒有什麽文化修養,為什麽要把我們的國寶借給他們觀賞?“ 在當時的法國人看來,美國是暴發戶,歐洲是貴族,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階層。 但在六十年後,美國這個當年的暴發戶也有了些文化修養,而法國這個貴族倒成了沒落貴族,有點像晚清時期的八旗子弟了。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
美國博物館收藏的達芬奇和拉斐爾的畫作
長島退休客 (2025-08-12 08:49:54) 評論 (1) 盡管美國人財大氣粗,也有好幾家世界一流博物館,但迄今為止收藏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的作品數量十分可憐: 米開朗琪羅作品為 0 (你沒有看錯,是 0); 收藏的達芬奇作品為 1, 收藏的拉菲爾作品為4,僅此而已。位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就是收藏這幾幅作品的唯一一家美術館。
這家以“國家“冠名的美術館,其實完全由私人投資建造;在1921至1932年間擔任了三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隆是其創始人。他早先是匹茲堡的銀行家,後來又控製著鋁業、鋼鐵、石油等多家公司,創造了一個世界級的金融+實業帝國。他在一戰期間就開始收藏一些歐洲大師的繪畫和雕塑,到了20世紀20年代,他有意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美術館,並聘請著名建築設計師約翰·波普在首都華盛頓設計和建造了一棟全新的建築來展示他收藏的藝術品,而後將此建築及收藏全數捐贈給美國政府。 梅隆先生刻意地不將此美術館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是為了鼓勵其他富有的收藏家仿效他的收藏,將作品捐贈給國家而不是用做私人收藏。
這座美術館於1941年完工並對外開放,時任總統羅斯福代表美國人民接受了梅隆先生的這份厚禮。開館之日,美術館共有135間展覽室,其中的5間全部都是梅隆捐贈的收藏。此後的30年內,博物館剩下的展覽室被一一占滿,藏品從133件增加到4萬件,沒有一件來自皇室,也沒有一件是戰利品,每一件都是來自民間的捐贈。聯邦政府通過年度撥款提供資金,以支持博物館的正常運營和維護。它是美國第二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最多的當然是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博物館之一,國家美術館目前擁有藏品140,000件,涵蓋油畫、雕塑、版畫、素描、攝影、裝飾藝術、新媒體藝術等。
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是達芬奇著名三大肖像畫之一的《吉內薇拉·班琪》,這是美國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幅達芬奇作品。 達芬奇共有十九件畫作, 畫中的吉內薇拉?班琪時年16歲,其家族的財富僅次於美第奇家族,這幅畫是達芬奇在她訂婚時所繪製。 女主人公眼瞼微微低垂,嘴角抿住,與《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不同,仿佛有些憂鬱和對未來婚姻的無奈。在此之前的女士肖像通常都是側麵像,但達芬奇選擇將吉內薇拉置於正側麵視野,向我們顯示了她更多容貌特征和個性。 觀眾們隻要看一眼畫作,就會有一種眼前一亮並被其迷倒的感覺。達芬奇作品之所以不同於其他人的作品,原因就在於這種令人心醉神迷的吸引力。
由於太珍貴,此畫被安置在玻璃罩子中展出,觀眾們也可以看到此畫的背麵:它的右上角的紅色蠟封表明此畫被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達200年之久。它的的圖案增加了觀眾對畫中人物性格的了解:花冠的左半部分是月桂,代表女主人公作為一名詩人所取得的成就;右邊的棕櫚葉是虔誠和美德的象征;中間是刺柏枝與她的名字構成雙關語,代表貞節。拉丁銘文卷軸上"美麗為美德增色"反映了文藝複興時期的觀念:善即美,美即善。此畫一直為列支敦士登王室所有,長期收藏在列支敦士登小公國的瓦杜茲 Vaduz 城堡,二戰期間為了安全起見藏在酒窖裏。1967 年,列支敦士登王子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f)為兒子籌措婚禮資金,公開出售這幅畫作。美國國家美術館為收購這幅傑作支付了 500 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由於太珍貴,此畫被玻璃罩子罩著展出, 周圍始終圍了幾十號人,物以稀為貴嘛。此時不知哪位參觀者不慎把手機掉落在地上,原本極其安靜的參觀者都被嚇到了,馬上就有三四位保安圍過來,隨時準備“反恐“。
同為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短短的一生(隻活了37年)創作了近 300幅油畫;其中以描繪聖母的畫幅占絕對優勢,所以人們習慣上把拉斐爾與嬌美柔順的聖母形象聯係在一起。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拉斐爾,那就是 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 美國國家藝術館收藏的拉斐爾作品共有四件:
? 《聖母子》(Madonna and Child), 這是拉斐爾創作的眾多聖母子題材作品中的一幅,描繪了聖母瑪利亞溫柔地懷抱耶穌的情景.
《阿爾巴聖母》(Alba Madonna), 這幅畫描繪了聖母、聖嬰和施洗約翰的場景,是拉斐爾一幅著名的聖母子題材作品。畫家將畫麵中的人物繪製在一個寬闊低矮的金字塔形狀的結構之中,在圓形的畫麵中將他們融為一體,這樣人物不僅在空間之中而且還支配著空間。畫作中的聖母瑪利亞坐在地麵上而不是天堂的寶座或是奢華的墊子上,人物穿著玫瑰色,淡藍色和綠色的衣服,背景是在理想化的古典風景中。畫麵的氣氛平靜,還是孩童的耶穌接受施洗約翰十字架的姿態是畫中三位人物都關注的焦點,好像他們已經預知了基督後來為人類所做的犧牲。
《賓鐸·阿爾脫維提》(The Bindo Altoviti Portrait),他是佛羅倫薩的一位銀行家,拉斐爾為他創作了這幅肖像畫.
《聖喬治大戰惡龍》(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這幅畫描繪了聖喬治英勇地與惡龍搏鬥的場景,是拉斐爾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但我在現場沒有看到這幅作品,應該是在內部維護或者借出去巡展了。以下是從網上下載的照片,並非我從現場拍攝。
以上提到的都隻是由美國的博物館收藏的這兩位大師的作品,除此以外,美國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至少有兩幅達芬奇的作品:一是達芬奇的畫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該畫作於2017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創紀錄的4.5億美元成交,是全球藝術品拍賣史上成交價最高的畫作; 另一幅是《聖母像》(The Lansdowne Madonna)。我從網上下載了這兩幅作品刊登在此,希望那位收藏家哪一天善心發作而捐獻給博物館。
?
? 除了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外,達·芬奇的傑作《蒙娜麗莎》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美國做過一次巡回展覽。法國政府在1962年將此畫“借給“肯尼迪總統夫婦,並以後者的名義在華盛頓和紐約展覽了52天。促成此項巡展的關鍵人物是時任肯尼迪總統的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她極為推崇法蘭西文化,酷愛藝術。 《蒙娜麗莎》在華盛頓展出的第一天,竟有12000多人從畫前經過,第二天又有28000多人趕來欣賞此畫。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頭七天,約有25萬人次參觀了此畫,創下了該館曆史上的最高紀錄。《蒙娜麗莎》的到訪在美國國民中引發了對藝術作品的愛戀之情,隨著人們越來越相信藝術的無上魅力, 美國政府在1965年成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會和國家人文學科基金這兩家的聯邦機構,日後為國民的藝術需求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有意思的是,當年《蒙娜麗莎》到美國展出時,在法國曾引起一片反對聲,主要理由就是“美國人又沒有什麽文化修養,為什麽要把我們的國寶借給他們觀賞?“ 在當時的法國人看來,美國是暴發戶,歐洲是貴族,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階層。 但在六十年後,美國這個當年的暴發戶也有了些文化修養,而法國這個貴族倒成了沒落貴族,有點像晚清時期的八旗子弟了。
注:部分照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