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波士頓看齊白石畫展

追憶21 (2025-08-06 05:14:37) 評論 (10)
上上個周六 (7/26)去波士頓美術館 (MFA) 看齊白石畫展。我跟小兒子說齊白石畫的蝦很有名,他 “啊” 了一聲,說上課時聽中文老師提過,但專程去看?對不起,沒興趣。還好,有大兒子陪我:)

展廳不大,其實就是一個展室。四壁,加上中間一道屏風似的隔斷,增加了空間的進深和掛畫的麵積。從引言來看,這是齊白石誕辰(1864-1957)一百六十周年的紀念展。



進門左手邊就是蝦。筆墨的濃淡畫出了蝦殼的質感和透明感;蝦須和蝦鉗一絲不亂,太厲害了。在筆法,用墨和構圖之間,讀出了書法的影響。

   

齊白石師法自然,一花一草,一蟲一鳥,皆可入畫。在他筆下,有流連花間的蝴蝶,草底覓食的蟋蟀,浮遊自在的水螞蚱,還有靜坐網底的蜘蛛。時蔬瓜果也是入畫的好題材:那一段白嫩的藕節,看著就覺得脆生生的爽口。《獨酌》畫了一隻半拆殼的螃蟹 —— 倒好像現在的人,吃了兩口突然記起來要拍張美食照發朋友圈:)或者,吃了春筍以後念念不忘,還要寫兩句回味:“湘潭曉霞山出小筍,味甘芳,天下無二。” 

這幾幅畫結合了工筆和寫意:工筆畫小蟲,寫意畫花草。但齊白石的寫意不是隨隨便便想當然畫的,而是細致觀察以後的成竹在胸。我記得原來看過,說老舍請齊白石畫一幅  “芭蕉葉卷抱秋花”。畫到一半,老人停筆不畫了,說不記得秋芭蕉葉是左旋還是右旋。老舍跟汪曾祺談起這件事,說 “老人是認真的”。

齊白石的畫,彌漫著一種天真平淡的童趣,好像是小孩子眼裏看到的世界,在某一個感興趣的點突然靜止,可以一直專注地看下去。汪曾祺在《無事此靜坐》裏提到齊白石一幅畫,淡藍色的野藤花邊寫了長長一段題記:大意是說花開時遊蜂無數。孫子小時候被蟄過,現在這個孫子也能畫這種藤花了。汪曾祺很喜歡題記最後兩句:“靜思往事,如在目底。” 唯有靜心,才能觀察到花鳥蟲魚的細枝末節,也唯有靜,才能記錄傳達出這種恬淡平和的生活態度。



 齊白石以 “紅花墨葉” 出名,這次展出看到了一張壽桃。飽滿得不合情理的大桃子,在墨葉的襯托下,似乎也可以接受了。想起齊白石的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其實就是在傳統和前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兼顧大眾審美和自我堅持。

 

這幅仙鶴構圖簡潔,沒有賀壽圖那種鬧哄哄的喜慶。

齊白石很有幽默感,看看畫裏這幾幅生活場景就知道了:掏耳朵,脫帽子,還有捉虱子的古人。撓背的有兩幅,一個是用抓耙子 “不求人” 自己撓,一個是鍾馗讓小鬼給他撓。下雨天打孩子,在這裏是抓小鬼撓癢癢,閑著也是閑著 —— 太好玩了!

 

還看到了老人九十三歲高齡時寫的對聯:“蛟龍飛舞,鸞鳳吉祥。” 一筆一劃,工工整整,有一種見素抱樸的拙美。書寫者的敬畏之心令人感動。



在油管找到一個視頻:《齊白石的畫到底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