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的記憶:從留學生到接機人

2025年8月20日,芝加哥國際機場。

陽光透過巨大的落地窗,灑在入境大廳裏,人群熙熙攘攘。我在人流中來回張望,直到看到那張熟悉而又青澀的麵孔--18歲的表妹的女兒,從中國遠道而來,開啟了她在美國求學之旅。她背著書包,拉著行李,一臉天真無邪,眼神裏卻透著初生牛犢般的自信與憧憬。我遠遠就看到她,叫了她的名字,她立刻笑了起來,精神抖擻,略顯緊張卻掩不住興奮。看著她,我突然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又看到了那個曾經的自己——也是8月20日早晨,也是一個國際機場,隻不過那時我站在的是舊金山的國際機場。那天,我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懷揣著忐忑不安的心,開啟了我的留學之路。三十多年過去了,歲月改變了容顏,卻讓我在這一天重新感受到那段溫暖的記憶。 

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還在初步探索的階段,自費出國留學生鳳毛麟角。我剛剛大學畢業,信息閉塞,資源匱乏。備考托福和GRE,沒有培訓班,沒有線上課程,隻在市中心的新華書店裏找到兩本教材,讀了又讀,背得滾瓜爛熟。父親在北京托朋友買來一本嶄新的《新英漢詞典》,那幾乎成了我唯一的參考書籍。 

那年,我的分數通過了申請學校的入學線。在美國生活的叔公替我出了經濟擔保書,學校寄來了I-20,之後便是去廣州領事館申請簽證。前前後後去了三次,才終於拿到通往夢想的那張小小簽證。 

我清晰地記得,那天離家時,父母陪我走到火車站。母親堅持要一直陪著我坐火車,直到我們到了深圳的羅湖橋頭,那裏是中英邊境的分界線。她站在橋這頭,看著我逐漸消失在人流中,直到我完全融入了那個方向,朝著我渴望已久的遠方出發。 

在香港,表哥接待了我。他為我安排了一晚的酒店,給我提供了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第二天,表哥陪我一起前往香港啟德機場,送我登上了飛往舊金山的美國聯合航空的航班。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進行如此長途的國際飛行。沒有坐過飛機的我,心情既激動又緊張。機艙內空調開得很冷,我靠在窗邊的座位上,怎麽也睡不著。那時,我的腦海中充滿了各種不安的念頭:我身上隻有父母拿出所有積蓄、找親朋好友換來的800多美元,助學金和獎學金都還沒消息,如果沒有學校的資助,我根本無法支付學費,這就意味著我可能無法注冊上學,甚至可能無法合法留在美國。 我開始心裏不停地演練著不同的應對方式:如果一切失敗,我該怎麽辦?是回國嗎?還是再試申請其他學校?還是有其他的解決方法?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著各種可能性,思緒亂成了一團。 

那頓機上的晚餐我記得特別清楚。一份西餐套餐中有一小盒沙拉,我卻遲遲不敢動筷。當時的我,從未吃過生菜,也不知道那是什麽味道。那個年代,中國還鮮有西餐廳,物資緊缺,人們習慣將所有蔬菜煮熟才放心食用。 坐我旁邊的是一位美國華人女士,她看了看我未動的沙拉,笑著問我為什麽不吃。我如實告訴她原因,她笑著說:“你以後會愛上沙拉的。”她說對了,如今的我,沙拉是我喜歡的食物。 

當飛機緩緩降落舊金山機場時,天邊剛剛泛起晨光。透過舷窗,我看到了那座美麗的金門大橋——橘紅色的身影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神秘又壯觀,讓人著迷,我對未知世界的忐忑心情,頓時變得輕鬆起來。 叔公早早就到了機場,他和叔婆特地從家裏驅車三小時前來接機。踏上美國的第一刻就能看到親人,是怎樣一種溫暖的幸福啊。 

他們帶我參觀金門大橋,那一幕我至今難忘。抵達時,濃霧掩映下的橘紅色橋身,若隱若現,給大橋平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朧美。直到從訪客中心出來,霧氣逐漸散開,終於露出橋身的廬山真麵目,壯觀、雄偉、且光彩奪目。 

兩天的短暫停留中,得到叔公的大兒子一家人的熱情款待,得知我沒有攜帶床上用品,立刻為我準備了一整套。然後我乘飛機前往華盛頓D.C.,叔公的小兒子接我,並開車四小時送我到弗吉尼亞州的學校,還為我購置了生活必需品。 

真正的命運轉折點發生在開學注冊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我仍舊沒有拿到獎學金或助學金,隻知道有可能正在審批。我硬著頭皮走進了導師的辦公室,用不是很流利的英語把我的處境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他聽完後,毫不猶豫地打了數個電話,跟係裏和學校相關部門協調。那天,他為我爭取到了從Virginia Tissue Bank(如今改名為LifeNet Health: 是間非盈利從事人體組織的獲取、處理和分發,用於移植和科研的機構) 撥出的一筆助學金, 讓我在求學的路上沒有後顧之憂。 最終,學校通融讓我成功注冊。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他鄉遇故知”的含義,也第一次深切明白,感恩,不隻是對別人的回報,更是一種內心的力量。 

後來,留學生活慢慢步入正軌。我學有所成,拿到學位,找到了工作,在舊金山灣區安家立業。然而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叔公已然逝世,但他當年給予我的幫助和關懷,至今銘刻心頭。每當重遊舊金山金門大橋,大橋風采依舊,心中卻多份傷感,憶起叔公的仁慈和教誨,懷舊之情油然而生。金門大橋不再隻是一個建築,而是一座通往新生活、承載感恩與親情的“心橋”。 我不止一次想過:如果當初沒有親人的接機、幫忙、沒有導師的支持、我的人生軌跡可能會完全不同。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早已今非昔比。孩子們的眼界更寬廣,資源更豐富,許多家庭已經能夠支持孩子高中畢業就出國留學。他們不再為學費發愁,不再孤身一人漂泊,他們的父母就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而我,也已從當年的“留學生”變成了“接機人”。看著表妹的女兒在機場充滿期待的模樣,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滿心焦慮卻充滿夢想的自己。這一次,換我在接機的一側,用溫暖的問候和熱情為她打開異國的第一扇門。 

接下來的兩天,我陪表妹的女兒到學校,整理床鋪、辦銀行卡、學生證、安頓生活。看著她漸漸熟悉環境,心裏不禁湧上一股感動——如今,我能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人生就像一座橋,一頭是過去,一頭是未來。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這座橋上奔跑的旅人。 回望那年8月20日,我帶著焦慮、彷徨和夢想走進異鄉;而今天,又在同樣的日子裏,我帶著感恩、與溫暖迎接後來者。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發表評論於
回複 'xiaoge' 的評論 : 謝謝您溫暖的話語,願溫馨常在,代代相傳。
xiaoge 發表評論於
溫馨的故事,溫暖一代一代傳下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