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照相館》說南京會戰:他們是戰俘、罹難者、更是抗戰英雄

sandstone2 (2025-08-25 06:01:28) 評論 (1)

從《南京照相館》說南京會戰:你能想象,一個貧弱農業國家為抗戰求存有多麽努力

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寫完《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持續深入調查、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

然而,越是了解曆史太多,每天接觸大量日軍暴行圖文等等,她抑鬱困惑淤積難解,竟以自殺告終。

為此,我非常理解。

長期研讀戰爭史和國際政治,尤其專注南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這段往事,最讓人累心。

為這段曆史的感念、記憶、沉思,對於正常人的感情是純粹的負累。

南京大屠殺暴露抗戰時期日本軍隊人性黑暗,也折射當時中國無盡悲哀。

一、“我原本想拿大刀砍向鬼子,可是發現需要砍的,還有自己的同胞”(張純如語)。

淞滬會戰至1937年9月21日,顧祝同和何應欽往來電文即有“偽滿抽調駐紮營口、鳳城一帶最精銳之芷山部警備隊一萬二千人來滬”一說。

何應欽在“滬戰1120號密電”尤其強調“偽滿於‘芷山部’四千餘人(旅團編製),昨晚在楊林口、獅林登陸”。

當時,日本侵略東北,經過6年的奴化教育,大量漢奸及偽滿少年被成功洗腦,熱血衝頭,變成偽滿國軍的中堅。

這部偽滿軍曾經參加了淞滬會戰。

11月20日,這部偽滿軍甘做前鋒,長途奔襲攻占了太湖西腰重地宜興、長興兩鎮。

隨後,這部裝備精良的偽滿軍向西北持續攻擊,直逼廣德,正巧與千裏迢迢趕來的川軍第145師迎麵相撞。

29日,偽滿軍得到日軍一部協同,依仗其加強的裝甲車、重炮優勢,向廣德縣城發起進攻。

偽軍與日軍狂轟濫炸,裝備落後川軍稍微接戰,旋即崩潰。

網絡很多川軍抗戰神勇文章。

然而,抗戰初期川軍山頭林立,除卻楊森、郭汝棟等部川軍表現出眾,很多川軍裝備匱缺,新兵比例極大,實際上戰力和戰鬥意誌極差,一觸即潰,幾乎常態。

目睹偽滿軍參戰和川軍防線崩潰,官兵四散,第145師師長饒國華將軍萬分絕望,憤然舉槍,自戕殉國。

是役,偽滿軍與日軍無異,肆意殺降、搶掠,旋即快速攻向南京外圍。

張純如生前,說起寫作南京大屠殺無限感慨,“我原本想拿大刀砍向鬼子,可是發現需要砍的,還有自己的同胞。”

戰爭私隱,往往倍感撕心,確為常人心理難以承受。

1937年11月,偽滿國軍“於佳芷山部”混編加入日軍第18師團作戰序列。

於芷山,東北軍閥。早年追隨張作霖、張學良,任東北軍第30軍軍長。

他在九·一八事變後投靠日本,1937年任偽滿洲國軍政部大臣。

1949年,此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逮捕歸案。1951年在獄中病死。

當時,日軍第18師團是淞滬會戰爆發之後,才在第12師團預備役部隊基礎上編成,為日軍三流部隊,參加1937年11月4日杭州灣登陸,表現平庸。然而,正是得到於芷山嫡係主力混編加強,瞬間爆發了強勁的戰力。

此後,該部日軍與偽滿軍長途迂回、奔襲,於12月8日攻陷蕪湖,截斷了南京守軍的戰略退路。

隨後,日軍第18師團實施強行軍,在12-13日,趕到南京城下,匯同日軍第6師團,第16師團,向南京中華門殊死抵抗的國軍發起了猛攻。

此刻的日軍第18師團,是否還混編了偽滿軍,沒有準確記載。

這段曆史,確實苦澀。

後來,審判日本戰犯時,穀壽夫為推卸責任,詭辯詭論進入南京,偽滿軍人違紀瘋狂屠殺中國軍民……

偽滿軍究竟進入南京姑且不論,但是他們確實是幫助日軍快速突破南京外圍防線,截斷我方軍民退路的重要幫凶!

隱藏在真實的角落的往事,可能就在我們認知的底線之下。

二、關於“朝鮮人聯隊和台灣人支隊,以及日本人的不留戰俘”傳聞。

在12月14日, 日酋鬆井石根下達“分區掃蕩敗殘兵”命令後,朝香宮鳩彥王則對日軍上海派遣軍全軍,下達了臭名昭著的命令:

“不留戰俘。”

近20年,隨著這段曆史更多資料曝光,已然確鑿地證實了日軍確實對南京實施了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血腥屠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前敵總司令朝香宮鳩彥王和第6師團師團長穀壽夫、中島今朝吾等人指揮10餘萬日軍城內城外血腥屠城,鐵證確鑿……

然而,近年網絡也流行一些稀奇“傳聞”,聲稱,日軍中島今朝吾第15師團的朝鮮聯隊,以及以台灣人為主的“波田支隊”參與南京大屠殺,繼而牽涉了朝鮮人和台灣地區土著參與南京大屠殺問題。

實際上,波田支隊為日本長期侵占台灣,抽調九州熊本等地日本人編成的一個獨立旅團,稱為台灣旅團,駐守台灣之外與台灣人原無太多關係。

後來,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戰線拉長,兵力不足,這才開始征召台灣土著民從軍。

所以,網傳台灣原住民加入日軍,參加南京大屠殺實屬無稽之談。

此外,中島今朝吾第15師團的朝鮮聯隊的提法,情況類似波田支隊,侵華戰爭早期,查遍日軍軍製沒有朝鮮聯隊提法。

這個傳聞,同樣無稽之談。

南京大屠殺過去88年,這場國難,是我們必須直麵的慘淡的曆史。

壓抑、憤懣、憤怒、悲傷之外,沒有後人有資格藉口為前人去原諒和不原諒,蹭流量和販私貨。

那一代人的抗爭和苦難,應該為後人敬畏和反思,尤其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調查,以及日軍屠城證據的收集,尤其應該學習以色列的經驗,學習他們為二戰猶太人滅絕事件的責任,以及他們與現代德國的關係。

中國的發展和未來對我們個體人而言,可能遠比置於表麵的憤怒和口號,更需要深層的反思和責任,以及長久的養育國民精神。

三、紀念那些於大屠殺中死難的中國戰俘,更要敬畏他們參加衛國戰爭的功績。

從南京大屠殺事件驚爆為世人知曉,至今,近四十年了。

然而,關於日軍藉口南京大屠殺的原因和南京會戰等曆史,圈內少有深度研究,更多人卻是一無所知。

《南京照相館》熱映之後,網絡泛濫又是無數的抗戰國軍的軍人懦弱,將官無能,望風而逃,束手就擒,麻木等死,引頸就戮等等敘事……

然後,他們以為的南京大屠殺,就是獸性日軍對國軍戰俘們的屠殺。

讀史如此,他們憤怒惱怒,語言刻薄,痛其不爭。

多年以前,我也年少輕狂,對南京會戰及大屠殺的認知大致如此。

然而,等到年漸不惑,看了更多資料、有了更多思考,我就為此前的無知,感到萬分羞愧。

其實,如是尊重曆史,能夠耐心和獨立地係統分析南京會戰史料,南京屠殺資料,比較參戰國軍的更多抗戰資料,我們很多“頑固”看法或者會逐漸改變。

當年,南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日軍動用本土、台灣等多個戰略機場支援、艦隊、大批陸航和海航等部隊之外,在南京前線投入8個野戰師團及至少15萬兵力參戰。

需要注意,日軍這8個野戰師團的其中6個師團,均是日軍常備師團,為日軍絕對主力部隊。

這也使得南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成為抗戰及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罕見在一次會戰投入如此多的主力師團的會戰。

就此,我軍10萬疲憊部隊在南京防區頑強抗戰,消耗日軍攻勢,使得日軍參戰部隊物資消耗的大量減員,隻能停歇繼續攻勢,輪番休整、補充,繼而為我軍戰略轉移、人財物撤退、組織以武漢為核心的第二道戰略防禦等等,爭取了寶貴時間。

可以說,南京會戰為我們以“持久戰”打贏八年抗戰,奠定了至關重要的戰略基礎。

當然,我軍在南京會戰確實遭到戰役上的慘敗。

但是,這個慘敗確實更主要為敵我國力、軍力過於懸殊所致。

日軍飛機艦炮的絕對優勢姑且不論,僅是日軍投入南京會戰的2個野戰重炮旅團為主,集中了野戰重炮,野戰炮,高射炮,速射炮、步兵炮等,約700門-800門參加會戰。

其中,日軍參戰南京會戰的大口徑火炮、野炮、山炮等,即為當時中國全軍的大口徑火炮總數的10倍以上,超過我軍參戰南京會戰的大口徑火炮總數40倍。

此外,日軍在南京會戰中還首次投入中型坦克及裝甲車300多輛。

千萬不要以為戰爭就是橫店神劇,隻要有了“亮劍精神”,就可以旱澇保收,用刺刀和步槍打敗飛機大炮。

反之,在南京攻防戰中,國軍各部多由淞滬會戰戰場退下,並沒有完全休整,新補充的沒有經過戰訓,甚至不會開槍的兵員,總兵力10萬餘人,遠遠少於日軍參戰人數。

即便最為精銳的桂永清部、宋希濂部等為例,新兵比列高達60%。

可以想象,這些昨天還在四川、湖南、陝西、河南等地種田、上班、讀書的年輕人們,缺乏營養、缺乏軍訓、缺乏裝備,遑論上陣開槍殺人,可能他們大多數人提刀殺雞、殺豬,都會哆嗦。

此刻順便一問,如換作你,你可敢提刀殺雞、殺豬?

如是遇到2014年的3·1昆明火車站慘案,你可敢於挺身而出,擋在你的同胞前麵?

思考,遠比仇恨更為寶貴。

言歸正傳。

這裏,引用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上村利道回憶錄用到戰後統計數字,稱我軍在南京會戰“陣亡3萬多,突圍4萬多,被俘4萬多(最多不超過5萬人)”。

這樣,如是除卻部署南京外圍及最快轉移的徐源泉第二軍團,南京會戰各部國軍突圍戰損率接近60%。

4:6。

這一驚人的比例數字,既可側見戰事慘烈、血腥,更是高度巧合國軍老兵與戰前補充無戰訓,甚至不會開槍的新兵比例。

無疑,當時被俘的國軍,新兵占了絕大多數。

其他,沒有資料顯示淞滬會戰、南京會戰轉移到南京的傷病軍人的數字。

也沒有南京撤退傷病軍人的信息。

他們凶多吉少,史書無人記載,現在人更是一無所知。

總之,無論這些新兵是否上陣立功、或者臨陣哆嗦,甚至舉手投降,他們昨天為人子,為人夫,今年能夠走向戰場,鏖戰累日,在火海彈雨中熬過來,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了。

四、在中國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的南京及犧牲軍民,已然隱落史河,然而,他們無需後人如何評價,至於那些失落的光榮、壯烈的抗戰功績,總是不朽,總是應該讓我等後人為之仰望,敬重。

日軍屠殺南京軍民及大部戰俘的時間,主要發生在13日到15日。

這樣,從南京城防攻守戰打響,國軍官兵激戰數日,體能消耗極大。再到13日南京陷落日,滯留城內國軍官兵被俘,這時,適逢臘月天凍地寒,再加上搏殺多日、饑渴交加、缺衣少食,身心折磨,或者本就戰鬥負傷……

再加上我軍戰敗、南京淪落、信仰崩潰,他們年輕的臉龐滿是疲乏,內心卻又滿是悲苦、絕望,常人難以想象。

於是,他們隻能麻木挪動身軀,默然往屠殺刑場的路上。

沿途,看似由寥寥無幾的日軍士兵近距離押送,實際日軍戒備森嚴,四周高地、建築密布日軍機動部隊和機槍火力監視。

最終,他們絕大多數人相伴饑渴、寒冷、傷痛,走向了絕望、恐懼、悲傷、憤怒的死地。

南京持續近兩個月的大屠殺中,被俘軍人幾乎被日軍屠殺殆盡。

然而,曆史卻記住了他們的抗戰功績。

截止12月15日,南京城內零星抵抗消失。

參戰國軍扛住日軍飛機、軍艦、重炮的輪番狂轟濫炸,擊斃日軍超過7000人,造成日軍精銳部隊總傷亡,可能超過3萬人。

在當時中日戰力懸殊情況下,這個數字,足以證明南京會戰參戰官兵於絕境中的頑強抵抗和努力抗戰。

誰有資格去指責他們不夠血勇,不夠堅強?

沒有。

在敵我力量巨大懸殊態勢下,南京會戰參戰官兵取得如此戰績,足以傲視台兒莊會戰、昆侖關會戰、豫南會戰、滇緬攻勢。

他們,同樣確是我們民族的抗日英雄。

作者:流浪的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