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本主義地方生活當學徒不現實,我到香港後把修理升降機學徒算是第二份工作,學徒沒有工資沒有經濟來源,資本主義地方沒有經濟作後盾當學徒不現實,修理升降機大約隻做了兩、三個月就放棄,當年我姑丈做紮鐵判頭承包建築工程紮鐵這一項。所以放棄修理升降機決定跟姑父學紮鐵。
紮鐵判 頭其實就是承包商,承包建築公司建樓紮鋼筋業務,判 頭有自己一批工人,如果工程大自己不能按時交貨,判頭可以將一部分工程給別人承包,叫「判上判」。判頭是比較形象的說法 ,其實每項工程一般做法是先通過招標確定一個總承包商,由總承包商按照不同行業與施工特性再進行分包,而分包商就是判頭了。
我姑父一家在解放前就己移居香港,一家人住在九龍仔大坑東政府第二期七層高的徙置區內。第一期徙置區是六層高,是在石硤尾大火後政府安置災民首批徙置區,這兩期徙置區條件非常差,很多都是一個房子兩家人合住,中間用三夾板隔開。住政府徙置區比住私人籠屋好,籠屋就是三、四層的碌架床,也有兩、三層的,床的四邊用鐵網圍繞起來,一個人連住和全部家檔就在裏麵,出門就把網門鎖起來,和獸籠一模一樣。
我幹紮鐵這段日子住姑父家,我姑父一家三口居住在大約麵積11.15 平方米房子的一半地方,另一半是一對老夫婦。姑父這一半,一張陸架床橫放牆頂牆,床邊擺一張折疊吃飯台,由於地方小平時吃飯台折疊收起來,吃飯時折疊台才打開擺在門口。實際麵積就是一張床位和一張飯台位。姑丈兩口子睡碌架床下格,我和十五、六歲表弟睡上格。姑父一家連我共四個人就住在這半間房子裏,姑丈家裏沒有冰箱、房子裏裝了一個吊扇。
政府早期第一、二期的徙置區,六、七層高無升降機,徙置區房子呈「H」字形,樓梯口設在徙徙置樓兩頭,每個房間實用麵積為11.15 平方米,供5 名成人居住,即每人平均佔用麵積隻有. 2.23 平方米,很多都是兩家人共住一間,中間用三夾板隔開。窮人愛賭字花,字花檔就在樓梯口轉角。字花檔幾乎每座樓都有,雜貨鋪、米鋪也有、那年代字花大行其道。
房裏沒有水管也沒有廚房,家家戶戶在門前公共走廊做飯。徙置區衛生環境非常差,廁所和淋浴地方設在整,座樓的H中間位置,廁所長長一條蹲坑,到處都是屎尿,有時真的無法下腳。淋浴地方在廁所另一邊,廁所和淋浴一層樓幾十家人共用。每層樓隻有一個廁所和一個淋浴室,洗臉用水全到房子H中間位置洗用,由於香港缺淡水,很多樓房的廁所都改用海水衝廁,那時沒有膠管,徙置區內水管鏽跡班班,渠管全都長滿鏽。
那個年代幹紮鐵非常辛苦,天氣越好越要趕工,紮鐵最怕遇到下雨天,如果天氣幾天不好轉,幾天都會無法開工。紮鐵是按日計工資沒工開就沒工資,我65年幹紮鐵是10元一日。當年紮鐵這種行業沒有機械幫助,上鐵(傳送)、彎鐵(把鐵折成鉤)、截鐵(打大錘)。彎粗鐵枝要幾個人合力推,把鐵枝彎成各種各形態,最難彎的就是柱子用帶鉤的,那時沒有機器所有工種都是用人力完成。特別是上鐵,把鐵枝從地麵往上傳送,紮鐵工人爬出樓外站在竹棚上,每人站一層樓,那年代沒有安全保護措施。
有一次上鐵差點把我送去見上帝,那一次是從地麵把直徑一寸半長度一層樓高的鐵枝送到十一樓,我站在十樓外的竹棚上,傳到十一樓時站在十一樓的兩個人要把鐵枝橫著拉平放,鐵枝的一頭鉤子正好鉤住了我的衣服,我拚命抱緊樓外的竹棚,如果被鐵枝鉤子鉤離竹柵,從十樓掉下必死無疑。
幹紮鐵時中午大排檔就餐,我最喜歡吃鰻魚腩的班腩飯、豬腩五花肉的燒肉飯、價錢便宜八毫子一碟。三行佬個個爛賭,中午休息時間經常聚在一起賭,打六虎、打牛仔、打十三張、(客家人的幾種玩法)。賭錢各路人馬都有,老千每次來賭十三張都要做莊,每次都大殺三方次次贏。我們輸到無錢賭就站在他旁邊看,看久之後發現他派牌出老千,派牌之快其它三方隻顧看自己的牌,很難發現派牌出老千,站在旁邊的人就能看出來。他收牌時一家一家收,好牌的一家全放下麵,派牌時上麵的牌一張一張派給其他三人,輪到派自己時就派下麵的牌,十三張牌全是底下的,你無論怎洗都不可能把他收牌時洗亂。
我在地盤撿到錢空歡喜一場,有一次各路工人全收工,剩下我們三個紮鐵佬,我無意間在地下撿到一疊錢,細數之後是八十塊錢。那年代八十塊錢相當多了,整個地盤各路工種幾十個人也不知是誰掉的,窮人出身的三個紮鐵佬那管它路不拾遺不拾遺,80塊錢三個人分了。收工回到家裏我和姑丈說在地盤撿到八十塊錢,姑丈一摸口袋,說八十塊錢是他丟的,隔天全部交回給姑丈,空歡喜一場,如果被外人撿到那就袋袋平安了。
幹紮鐵這一行收工坐巴士回家,滿身鐵屎沒有人敢坐旁邊。紮鐵工作幹了一年,由於時有時無,到後來一星期最多開工三、四天。紮鐵這種工作就是賣苦力,無多大發展前途,工作也不穩定,住宿也不是辦法,所以決定再轉行,紮鐵應該算是比較長的第三份工作。
在幹紮鐵這段日子聽了姑丈的話,讀了兩個星期英文夜校,我對讀書一貫不感興趣再加紮鐵辛苦那有心情讀,晚晚帶份大公報去上課,一共讀了兩個星期。兩個星期下來26個母字都念不準。學校地址和名稱現在還記得,學校原是一間英文書院兼辦夜校,利瑪竇英文書院在美麗宮戲院旁邊。那時香港隻有兩間大學,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中文大學還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