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神秘的心靈(21) - 似曾相識

海倫HH (2025-07-23 21:35:28) 評論 (3)

有一次,我與一位華人朋友一起到我的加拿大同事家裏參加聚會。忽然,我朋友神情詭異地輕聲對我說:“我好像來過這裏!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識。但我怎麽可能來過呢?我根本不認識他們。夢裏來過?”當時人多,我與大家應酬著,沒有聽我朋友細說。

一會兒,我朋友又拉著我說道:“他們樓下有個兒童玩具室。牆是紫色的。”我看著我朋友,她一臉的嚴肅,全然不是開玩笑的樣子。

我同事見我倆站在樓梯口,馬上熱情地帶我們到下麵的地庫房內看看。我同事說: “樓下是我孩子的活動室,經常是亂糟糟的,不好意思。” 同事的語音未落,我們就看見那間堆滿玩具的兒童活動室,那牆是深紅色,有點偏紫!我轉頭看了看我的那位華人朋友,隻見她瞪大眼睛,張著嘴,一臉驚訝。

回家的路上,朋友的全部思慮都圍繞著那個似曾相識的經曆之中。她問:“你們學心理學的,怎麽解釋這種怪異現象?

“似曾相識”是一種心理現象,也被稱為既視感,或幻覺記憶,源自法語:Déjà vu。它指人們在麵對某種情境、場景或經曆時,產生一種強烈的熟悉感,仿佛以前經曆過或見過。這種熟悉感可能來自於夢境、想象、記憶或者其他來源。

“似曾相識”的現象常常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神秘,超自然,令人著迷。

我們到了一個自己從沒去過的新地方,但感覺自己以前來過,或夢中來過?

我們見到一個陌生人,有著某種非常熟悉的印象。以前見過?夢裏見過?

聽到一段對話,好像以前聽過。夢裏聽過?

最早提出“似曾相識”概念的是法國科學家埃米爾·博瓦拉克 (Émile Boirac)。



Émile Boirac in1917

他在1917年出版的《心理學的未來》一本書中,引入了“似曾相似”(déjà vu,既視感)一詞。



《心理學的未來》

博瓦拉克推測,也許是長期被遺忘的感知殘留物觸發了“似曾相識”這一現象。他認為,人類有潛力超越目前的狀態,並發展出新的能力,包括心靈感應、千裏眼和念力。

對“似曾相識”這一心理現象的解釋林林總總。

一些宗教神諭者認為,既視感是神諭。很多宗教領袖具有先知的超自然的力量,他們能夠提前調用未來的記憶。

平行宇宙論者的解說超越了時空。他們認為世界上有許多平行宇宙,同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平行宇宙活動。隻是,在正常情況下,不同宇宙中的那個人的分身彼此毫無關係。然而,“夢”是不同宇宙間的溝通橋梁。個體可以在夢中可以和另外一個時空裏的自己連接,發生現實宇宙中遇見的情境和平行預知中已經遇見的記憶進行交流。平行宇宙論者認為,個體隻需要通過長期持久的每日冥想,令自己處於放空狀態,再以最快的速度入眠,就可以出現似曾相識的狀況。雖然他們曾反複嚐試,但目前仍然沒有科學的證據表明他們有辦法“主動”做到。

“似曾相識” 的潛意識記憶之說曾獲得很多人的推崇。這部分心理學家指出,“似曾相識”是由於以前見過類似的情景,但它沒有在大腦的意識層麵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就滑入了潛意識。以後再次見到類似的情景,潛意識中的記憶被激活,導致似曾相識的感覺。



《似曾相識的經曆》,艾倫·布朗著

美國心理學家艾倫·布朗( Alan Brown)在《似曾相識的經曆》一書中寫到,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會經曆似曾相似的感覺,而且我們大多數人有過多次經曆。他認為,似曾相識最常見的觸發因素是場景或地點,其次為對話。

心理學家還使用催眠來觸發一個人對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產生一種熟悉感。研究人員向誌願者展示了24個常用單詞,然後對他們進行催眠,並告訴他們,當他們下次看到一個紅框中的單詞時,他們會覺得這個單詞很熟悉,盡管他們不知道最後一次看到它是什麽時候。

誌願者從催眠狀態中醒來後,看到了一係列裝在不同顏色框中的單詞,其中包括催眠前呈現過的 24個單詞和另外沒有呈現過的單詞。

結果,在18名研究對象中,有10人報告稱,當他們看到紅框中的單詞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5 人表示絕對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英國心理學家 阿基拉·奧康納(Akira O'Connor) 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國際記憶會議上介紹了這一發現。

200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安妮·克利裏(Anne Cleary)和她的同事進行了有關“似曾相識”的研究。在實驗時,參與者先看了許多場景的圖片,例如,室內放有沙發、桌子等家具的圖片。隨後參與者被帶到一些新場所。新場所中一些場景與先前看的圖片略有相似,但是所有家具和物件與圖片上的物品有所不同。

實驗發現,一個場景與另一個場景之間的模糊相似性會導致似曾相識的感覺。

迄今為止,現代科學尚未對“似曾相識”的產生原因做出明確的科學解釋。

盡管“似曾相識”產生的緣由還沒有定論,但這一現象仍然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