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128.《竹枝詞二首》劉禹錫

《竹枝詞(1)二首》

劉禹錫

 

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2)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3)思歸去,回入(4)紇那(5)披綠羅(6)。

1. 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原是巴渝(今重慶一帶)地區的民歌。

2.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3. 北客:作者自指。

4. 回入:回鄉。

5. 紇那(he2nuo2):即紇那曲,原為民間曲調,後作詞牌。

6. 綠羅:綠色的絲衣。 

劉禹錫(772 — 842年),字夢得,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稱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但一說他是匈奴後裔)。劉禹錫是中晚唐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大臣,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出生於小官吏家庭,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劉禹錫於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後入節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的幕府任掌書記。杜佑拜相後,劉禹錫亦遷監察禦史。 “永貞革新” 失敗後,劉禹錫屢遭貶謫。後曆官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劉禹錫於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卒於洛陽,享年70歲,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

劉禹錫在詩,文、賦、哲學的等方麵均有很高的成就。他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劉禹錫的詩明快俊朗,兼有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藝術表現力。劉禹錫的詠史詩蘊含深刻的哲理,曆代為人稱道。劉禹錫的仿民歌作品樸素清新,風格獨特。劉禹錫的辭賦量少質高,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他的《陋室銘》也是流傳千古的駢體文名篇。

劉禹錫自編其著述《四十通》,今已不傳。《新唐書·藝文誌》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剩餘30卷。而後北宋學者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這些著作中包括詩集18卷,劉禹錫現存詩詞800餘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5. 

宋雨:劉禹錫是河南洛陽人。他父親是小官吏。他出生以前,他家庭為避戰亂而遷居蘇州,他在江南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劉禹錫天資聰穎,又在江南得到名師的指點,很早就顯露出才華。劉禹錫於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21歲時就進士及第,比與他同歲的白居易早了7年。他可以說是少年得誌。

唐風:進士及第後不久,劉禹錫加入淮南節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的幕府,深得杜佑的器重。德宗末年(805年)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也入京任監察禦史。他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人結交王叔文。王叔文是東宮的寵臣,與皇太子李誦很近。德宗駕崩後李誦即位,是為順宗。隨後朝中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其中劉禹錫任屯田員外郎,柳宗元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劉禹錫和柳宗元是這個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

宋雨:然而,這個集團隻持續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即遭整肅。順宗即位前已經中風,口不能言。當年八月,順宗病危,傳位於皇太子李純,即唐憲宗。憲宗即位後,立即貶斥這一集團。於是所謂“永貞革新”即遭失敗。由於這一集團觸動了宦官和藩鎮集團的利益,王叔文被賜死,其他人悉數被貶。這就是唐朝曆史上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風:在這場朝廷內部的的權力鬥爭中,劉禹錫站隊有誤。他被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做了十年司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還,朝廷本打算任命他做省郎(大約相當於今天某個部的部長)。這時他作《戲贈看花諸君子》,譏諷朝官,於是又被放逐,去做連州刺史。後來改夔州刺史,又改和州刺史。直到大和二年(828年)才再次被召還,拜主客郎中。

宋雨:今天我們常稱讚北宋的蘇軾豁達,他一生仕途不順,多次被貶,卻始終積極樂觀。在逆境中,東坡在詩詞創作上依然保持很高的熱情和水準。其實,比他早260多年的劉禹錫也毫不遜色。他被貶邊遠地區23年,也是隨遇而安、樂觀豁達。他一生中重要的作品大多也是在他被貶時創作的。白居易稱劉禹錫為“詩豪”,可能不僅讚賞他的水平,更欽佩他性格中的豪氣。

唐風:是的,恐怕正是因為心態好,劉禹錫身體也好,活到七十多歲。他早年是跟柳宗元齊名的文學家,合稱“劉柳”,但柳宗元早逝。到了中晚年,他又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二人並稱“劉白”,同為那個時期的詩壇領袖。相比較而言,白居易其實並不那麽達觀。他被貶至江州四年間,是比較鬱悶的,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民樂等都不習慣。要不是偶然遇見了琵琶女,寫出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他在貶謫幾年中的創作恐怕是乏善可陳的。

宋雨:劉禹錫在被貶時期的創作非常活躍。這其中意義很大、頗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在夔州任刺史期間創作的十幾首《竹枝詞》。劉禹錫在穆宗長慶元年至長慶四年(821—824年)任夔州刺史約3年時間。當時夔州轄境相當今重慶市奉節、雲陽、巫山、巫溪等地。治所在今奉節,它位於瞿塘峽口。著名的白帝城就在其境內,位於長江北岸。杜甫在晚年時曾在夔州居住近兩年(時代比劉禹錫早50多年),寫下了《登高》、《秋興八首》等不朽詩篇。李白路過此地時,也寫下了著名的七絕《早發白帝城》。

唐風:雖然再次被貶出京,且夔州當時屬於不開化地區,但劉禹錫卻有相當積極的心態。他努力感受風景地貌之美和當地民風的特色。他特別注意體味當地的民間歌謠,吸收其題材和風格,創作了來源於“竹枝歌”的幾組詩篇,成為唐詩中別開生麵的體裁。這些詩包括《竹枝詞九首》、《竹枝詞二首》(我們後麵主要介紹)、《堤上行三首》和《踏歌詞四首》,後兩者其實也是“竹枝詞”,都是民歌風格的七言小詩。

宋雨:《竹枝詞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劉禹錫在序中說:“歲正月,餘來建平,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雎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鍾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意思是說:正月我去秭歸,聽到年輕人聯唱《竹枝》歌,吹短笛伴奏,擊鼓作節拍,歌者揚袖起舞。誰能唱得多,誰就是勝者。聽其音,平和中帶有激昂。歌曲結束處激昂部分,很象蘇州的民歌。可見劉禹錫對這種民歌進行了仔細的了解和品味。

唐風:他在序的後半部又解釋道,當年屈原在楚地把巫師誦詠神靈的鄙俗的歌詞,改為文雅的《九歌》。自己也有意借鑒這種傳統,在俚俗的的“竹枝歌”中,加入文人詩的元素。劉禹錫這第一次嚐試的九首《竹枝詞》是非常成功的。它們帶有濃重的地方色彩,如同風俗的連環畫。而且這九首竹枝詞雖然形式上與七絕一樣,但不講究平仄格律,即這些詩是所謂的“拗體”。對這九首竹枝詞你熟悉嗎?

宋雨:我熟悉其中的三、四首。比如《其一》寫道: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白鹽山位於長江南岸,與白帝城隔江相望。南人,即當地人,他們上山唱山歌,其樂融融。而詩人說我這個北方人就不要去湊這個熱鬧了,否則會想念家鄉的。這詩通過風光和民俗,很自然地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末句“動”字用得很傳神。

唐風:《其二》是一首愛情詩,也很優美。它以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薄情郎,並表現自己對愛情的珍惜: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前兩句以景物起興。後兩句說男子的愛情如花朵般不能長久,而我的憂傷似流水般連綿不絕。“儂”現今在江南方言中是“你”的意思,但在古詩詞中(包括本處)意思經常是“我”。後兩句是對仗的。但兩個“似”字在同一位置,詩人也不在乎。

宋雨:你看,這樣的作品既反映濃鬱的民風民俗、語言平易,又有幾分文人詩的構思和典雅,怎麽能不雅俗共賞呢?今天我們重點賞析的《竹枝詞二首》,作於《竹枝詞九首》之後。是詩人前組九首完成後,另外創作完成的,所以不放在一起。也許詩人是希望起先那九首是對應於屈原的《九歌》吧。

唐風:另一點,一般鑒賞文章都沒有提到 — 我注意了一下,盡管《竹枝詞九首》是不拘平仄的拗體七絕,《竹枝詞二首》(以及後麵創作的《堤上行三首》和《踏歌詞四首》)都是遵循平仄格律的近體七絕。也許,劉禹錫想進一步加入文人詩的成分。從效果來看,後來的這些作品並沒有弱化竹枝詞的民歌特色,但格律更為講究。

宋雨:好,現在我們來看看《竹枝詞二首》其一。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用民歌常見的借景起興手法。第二句“聞郎江上踏歌聲”中,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為節拍的徒歌(清唱)。在有的版本,“踏歌聲”作“唱歌聲”。我感覺“踏歌”有身體的動作,更為生動。這是一句不帶評論的敘事,但暗示少女在聽到情郎的歌聲時心緒難平。

唐風: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比喻傳神、諧音雙關的妙句,千百年來被人傳頌。“東邊日出西邊雨”這種“太陽雨”的情境,我們偶爾能夠遇見。這裏詩人以多變的天氣來暗示對感情的不確定。小夥子的歌聲從遠處傳過來,少女聽了,一陣的忐忑不安,不知道那船上情歌是不是對自己唱的。

宋雨:這裏隱喻和雙關用得十分巧妙。“東邊日出”是“有晴”的,“西邊雨”是“無晴”的。而“晴”與“情”諧音。於是,歌聲中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情”的確破費思量。後來,也許是船駛近了看見了對方的表情,也許歌詞更有所指,姑娘辨明了小夥子對她是有情的…… 你有時也寫兩句詩。你嚐試過這種雙關的寫法嗎?

唐風:你既然問到,我就獻個醜,我還真模仿過一回。大約在2019年,我感覺當時的總統川普任性過頭了,就寫了一首打油詩。後兩句是“妄使白宮為川廈,道是有財卻無財。”我本意是說即使他再有錢,白宮(總統權力)也不會是他的私產。川普是富翁,但坐在總統位子上,言行不能像私企老總。否則即使“有財”(有錢),也“無才”(不聰明)。這裏“財”與“才”也是諧音雙關的。我倒不是一個處處反川的左派,但我對他的一些做法有意見。

宋雨:哈,很好的嚐試,掌聲鼓勵。諧音雙關語在古詩詞裏是一種生動而含蓄的表達,對詩人的語言藝術有較高的要求。這首《竹枝詞》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正是因為後兩句的巧妙。李商隱《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也是諧音雙關的例子。此外李白《春思》一詩寫道: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其中“絲”諧“思”,“枝”諧“知”, 整詩色彩、音韻、意境俱美。

唐風:《竹枝詞》第二首名氣不如第一首。它不像第一首那樣起興,而是直接描摹思鄉的感情。“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一句大白話,卻暗示詩人對貶謫生活的不滿。劉禹錫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卻因為朝廷的政治鬥爭,十幾年被排擠於京城之外。長期在山高水遠的地方,政治理想無從實現,詩人即便豁達,也難免是不甘且有怨言的。

宋雨:第二句“巴人能唱本鄉歌”,又是不言自明的事情。詩人將其寫入詩中,進一步反映他不平的心情。“巴”原指先秦時期的巴國,地域大約是今天的重慶一帶,包括了詩人所在的夔州。人們習慣上經常將“巴蜀”放在一起說。三國時蜀漢政權的範圍,比今天的四川和重慶的總和要大得多。它北至陝西、隴南,南至今天的越南和緬甸。

唐風:於是自然引出後兩句:“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在淅淅瀝瀝的雨水中,聽到巴人唱歌,我這個北方人想回去了。至於是回到自己的家鄉洛陽,還是回到長安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呢?我們不得而知。

宋雨:有意思的是,劉禹錫出生於江南,而且20歲以前基本上也生活在江南,但他似乎對南方沒有任何歸屬感,甚至還曾用貶義詞稱江南人。這恐怕也顯示在劉禹錫那個時代,南方盡管是魚米之鄉,但還沒有足夠的政治地位。

唐風:“回入紇那披綠羅”這一句,各處的理解不太相同。比如有人解釋“紇那”是詩人家鄉的曲子的名稱。說這句意思是人們載歌載舞歡迎自己回鄉。還有人說“紇那”是踏歌的和聲。我的理解是,這像是描繪希冀和幻想之中情形:詩人興高采烈地回到北方,如唱山歌的年輕人一般,穿著綠色的絲衣,高歌 “紇那曲”。“紇那曲”與“竹枝詞”近似,但它是五言詩,四句共20字。

宋雨:這是兩首很有韻味的文人竹枝詞。第一首詩寫懷春少女忐忑的心情。詩人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和雙關,將少女微妙的心理刻畫得非常傳神。也使得本詩成為唐詩中的一首名篇。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樣含蓄,而是直言巴山蜀雨和南人的山歌,引發了自己懷鄉的幽思。兩首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同時,他們也帶具有有文人詩的典雅和平仄格律。

唐風:劉禹錫不僅僅寫了十幾首竹枝詞,他在其發展和普及過程中貢獻巨大。正是因為他,“竹枝詞”這種巴蜀地區的民間歌詞,得以進入詩歌的殿堂。此以後的一千多年裏,在全國各地甚至日本、朝鮮等地,竹枝詞都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成為格式像七絕但又一種不同於七絕的詩歌形式。在劉禹錫身後約三百年,南宋學人胡仔乘船經過今浙江的苕溪,夜聞舟人唱吳歌,歌詞中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也有情。”於是他感歎道:“豈非夢得之歌,自巴渝流傳至此乎?”(《苕溪漁隱叢話》)

宋雨:清代文人王士稹總結說:“竹枝詠風土,瑣細詼諧皆可人,大抵以風趣為主,與絕句迥別。“(《帶經堂詩話》)據專家估計,從唐至今,竹枝詞至少有十萬首以上。近年出版的《中華竹枝詞》(雷夢水等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收竹枝詞21000餘首,《曆代竹枝詞》(王利器等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竹枝詞25000餘首。今天,中國一些地方有“竹枝詞學會”,並舉辦創作比賽。竹枝詞在後世能發展到這個程度,1200年前的劉禹錫功不可沒。

 
越live越精彩 發表評論於
謝謝您詳細介紹劉禹錫的詩,第一首這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讀過,第二首沒讀過,學習了。以前也讀過劉禹錫的《賞牡丹》,因為喜愛花,記住了這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宋韻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廣陵海陵延陵' 的評論 :
廣陵兄過獎了,這是我的學習筆記。
廣陵海陵延陵 發表評論於
謝謝唐兄詳盡的介紹。學習到了。唐兄也是詩詞創作傳承中的接力人,在繼續把這些詩詞傳下去。

前段時間欣賞你的《戲贈看花諸君子》博文我就想說,劉禹錫好像是蘇東坡的翻版,多才多藝,豁達大度,有時也有一些促狹勁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