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長島的大公園裏看了兩場免費的演出,分別是“印度之夜”與“希臘之夜”,諸多個中感受,小述如下。
先看的是“美籍印度人之夜”。它是由印度社區組織籌辦的,
來的人包括好十幾個讚助人,及組織方,及小至四歲,
大到十六歲的若幹印度童年青少年演出者。它開場稍遲,
然後就是給各位讚助人發嘉獎狀,並有讚助人講話,拖延稍久。(
其中大多是醫生什麽的)。隨後的演出,
基本是由長島各處印度舞蹈及音樂學校的學生們,
表演各種印度舞蹈,也有幾個樂器組合或小合唱組合是由成年人,
大多是退休人士組成的。節目還算好看. 對我來說,著實過了一把印度服飾癮。
雖是大多有孩子們演繹的舞蹈,也可看出印度歌舞種類豐富,
形式多樣,確實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我座位前麵是兩個母親帶女孩子的野餐毯。
上麵的兩個九歲左右的小姑娘“全副武裝”,“從頭到腳”
無不印度元素。那兩個女孩兒是演出者中跳舞較出眾的,
其母親們真是全程無微不至地照顧著那倆孩子,甚至娃上台表演時,
一位母親專門從台側全程錄像,盡職盡責。看著那些參演的孩子們,
我不禁感慨其父母的不易。在紐約長島,盡量找到本民族舞蹈學校,
讓孩子們從學民舞當中繼承自己的民族性,拳拳之心啊!
因也知道其他族裔的家長努力讓孩子學白人居多的芭蕾舞/
鋼琴等等,讓娃也向主流社會靠攏。
故而能讓孩子多年學習本民族文化的家長,都是挺有堅持的人。
台上,偶爾會有音樂斷響,偶爾會有小小孩兒蒙蒙的,
不知該往哪裏跳,哪裏轉。台下觀眾們,都是理解地笑笑。
其實觀眾並不多,估計除了各位演出者的親友團,
其他印度觀眾不多。
轉天看了“希臘之夜”。也是觀眾不多,但演員們基本是成人,
且多是希臘社群的成熟演出團體或個人。節目有,
由身著希臘傳統服飾的年輕舞者們跳隊形舞,
由中老年舞蹈團隊跳傳統民舞,由美籍希臘裔脫口秀女演員講段子,
由中年希臘男歌手演唱數首希臘愛情歌曲等。總之,節目質量較高,
總體順暢有序,(並無多人發言環節),
顯示出紐約希臘族裔務實嚴謹的一麵。

印象較深刻是兩個節目:
一是中老年舞蹈團隊的演出,二是民哥睡的獨唱節目。那隊舞者,
年齡大約從四五十歲到七十幾歲,他們身著希臘各式傳統盛裝,
舞蹈形式也是舒緩優雅,我看著那個七十幾歲的優雅老太太,
非常佩服她的勇氣和態度,
且他們的衣裝讓我想到我曾擁有的希臘郵票裏其古代服飾的樣子。
沒去過希臘的我,是頭一次想起那郵票。民歌手,嗓音很好,
他一人自帶的樂器及功放啥的,完全自成一個小樂隊。他的歌聲,
引得好些女觀眾,自發拉起圈來跳舞,即使節目終了那歌手繼續播放民間樂曲跳舞的人也意由未盡,隨著跳著不走。

這兩場較小眾的晚會,給了我挺多思考。其一,我體會到,印度裔和希臘裔都屬少數族裔,因著移民年頭的長短,個子社群勢力不一。如印度裔,看
起來辦晚會更艱難一些,希臘裔稍好,請的大多是成熟演出團體,表演質量更高一些。
另,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及中國文明,都屬於古代偉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如希臘曾在公元前五世紀,產生過很輝煌的米納斯文明。古印度文明是人類五大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也是五個古文明之一。從文化的豐富性來說是蠻豐厚,但到近現代文民進程及現代性轉化都有些乏力。有何解?不知。但即使知道些這幾國古代文明,這日看起由其在美移民演繹的歌舞,還是很新奇。這些冷知識有何用處?也是不知,隻是有興趣罷了。
這兩個國家,但我尚未去旅行過。去旅行呢,也會是匆匆一周之內,有限時間有限預算,走馬觀花地去看。近期,新添了毛病,去旅行前不能做太多攻略,否則會思想拋錨,工作犯錯誤。旅行回來,也不敢太回想旅行,也是要立馬轉頻道回到日常中去。故旅行顯得匆匆,印象痕跡也淺淺。。。而這偶爾遭遇的少數族裔晚會,到是提醒我去查相關信息,小有受益。
世界那麽大,有二百多個國家。而紐約就有超兩百種語言在運用。人生有涯,而知無涯。願意有空時,了解更多的文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