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二十五年裏,極少國家像印度那樣持續獲得美國外交政策官員的關注。自喬治·W·布什政府(2001-2009)以來,印度不僅是美國亞洲政策的核心,還位於華盛頓全球戰略的中心。不言而喻,美印間這種持久的夥伴關係建立在戰略利他主義之上。對美國政策製定者來說,一個在經濟、軍事和外交上崛起的印度,將為美國帶來長期利益。一個更強大、更繁榮的印度將為美國企業打開市場,增強對中國大陸的地區威懾力,並成為製衡亞洲威權主義的民主力量(下圖 Beltway Grid/AsiaConverge)。因此,華盛頓視印度的崛起為機遇,而非威脅。因為印度的崛起符合美國的戰略目標,華盛頓在印度進行了大量投資,且不求立即回報。這種長期押注印度的政策貫穿了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包括唐納德·川普總統的1.0任期。
前美國駐印度大使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和南亞學者、前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阿什利·泰利斯曾在2019年《外交事務》雜誌上非常清晰地闡述了美國對印度的戰略利他主義政策。布萊克威爾和泰利斯認為,從世紀之交開始,美國外交政策官員意識到,印度崛起為亞洲一個快速發展、民主且軍事實力雄厚的大國,對美國來說本質上是有利的。隨著北京崛起為戰略競爭對手,華盛頓不僅將新德裏視為天然的合作夥伴,更將其視為一個亞洲大國,在阻止中國大陸主宰該地區並破壞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方麵與美國擁有共同利益。因此,一個更強大、更繁榮的印度可以成為製衡強勢威權中國大陸的砝碼(下圖 Youtube/STUDYIQ)。
其次,新冠疫情導致正常的外交活動暫停,使川普1.0政府的注意力從雙邊關係中的摩擦點轉移開來。同時,印度的仿製藥行業在疫情期間脫穎而出,使新德裏成為華盛頓更感同身受的合作夥伴,尤其是在印度也經曆了與疫情相關的重大死亡和人員流離失所的情況下。
第三,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為深化印美情報共享、國防合作和太空合作等提供了契機。多年來,美國一直敦促印度將其對華謹慎的公開立場與更為強硬的私下言論合二為一,結果發現新德裏開始敢於在公開場合硬剛北京。因此,川普1.0任期內的美印關係持續友好,證明民兩黨在印度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印度需要對美國“互惠”
川普在2024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中獲勝後,許多印度人根據他第一任期的經驗認為,印度已做好準備與川普2.0政府周旋。然而,印度政策製定者逐漸意識到,川普2.0政府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美國被嚴重利用,尤其是被其所謂的盟友和夥伴利用。川普及其助手聲稱,美國在其眾多夥伴關係中承擔了不成比例的負擔,卻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回報(下圖 Youtube/reddit)。與川普1.0政府不同,本屆川普2.0政府中,相信印度擁有對抗中國大陸的價值的外交政策資深人士有所減少。
首先,作為其“互惠關稅”政策的一部分,川普政府威脅印度,除非其在貿易和市場準入方麵做出慷慨的讓步,否則將對印度征收26%的全麵關稅。其次,川普政府已公開敦促印度增加對美國製造的國防裝備的采購。在2月份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會晤中,川普提出了允許印度購買尖端F-35隱形戰鬥機的可能性,而這一提議通常僅限於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目前,印度從俄羅斯和法國購買的武器數量超過了從美國購買的武器數量。川普團隊認為,印度在加快購買美國武器方麵進展緩慢。最後,美國政府還希望印度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和石油,雖然2025年印度從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就增加了一倍多。華盛頓還在遊說新德裏修改其責任法,允許外國公司投資該國的民用核能領域。
利他主義將回報印度
隨著華盛頓的戰略利他主義消減,印度麵臨著一個新的現實:新德裏或許不得不為了明天的安全與繁榮而做出今天的犧牲。在這種逆轉中,印美的角色互換 - 現在是印度,而非美國 - 必須接受延遲的互惠,(向美國)提供切實的利益而不期望(獲得)短期回報。對於一個長期以來珍視戰略自主的國家來說,從向來的利己主義劇烈反轉至這種利他的立場肯定十分難受,但對新德裏的長期利益或許是必要的(下圖 Youtube/DAILY SABAH)。至少它使印度得以抵禦來勢洶洶的川普風暴,幫助說服川普2.0政府緩和其交易主義傾向,維持美印關係直至一個更傳統、更具戰略思維的政府。從長遠來看,現在及可見的未來,印度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都像過去二十五年一樣的至關重要。
印度在安全問題上也需要美國的支持。今年5月與巴基斯坦的衝突凸顯了印度並非與一個鄰國作戰,而是與兩個鄰國對手作戰;巴基斯坦使用中國大陸的武器係統擊退印度的進攻,依賴中國大陸的衛星獲取印度軍事力量的圖像,並從北京獲取戰場動態的實時情報。近年來,印度對中國大陸的戰略脆弱性有增無減。兩國仍在拉達克山區陷入懸而未決的對峙,北京在邊境地區擴建了軍事基礎設施,同時繼續通過在南亞地區的經濟和軍事擴張來包圍印度。盡管印度宣稱擁有戰略自主權,但它無法獨自遏製中國大陸;其國防態勢和經濟韌性在不同程度上取決於與美國的夥伴關係。
兩害相較取其輕
在印度國內,對美國采取戰略利他主義政策確實存在風險。莫迪領導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長期以來一直樹立著強硬的民族主義形象,與鴿派世俗化的印度國大黨形成鮮明對比(下圖 DISSENT/The Tribune/money control)。向川普做出讓步可能會損害這一形象,尤其是當印度國內有指控稱,莫迪在5月份屈服於白宮的壓力,與巴基斯坦達成停火協議。
然而,印度經濟疲軟讓莫迪及其核心圈子意識到現狀難以維持。近年來,印度提高關稅、堅決不加入大型區域貿易協定、補貼國內產業等保護主義措施未能引發經濟騰飛。如果莫迪能夠巧妙地利用川普作為陪襯 - 將國內關稅削減說成是安撫反複無常的美國總統的策略 - 他就能開啟貿易改革,更好地將印度融入全球供應鏈,並帶來長期的經濟收益。
* 本文作者米蘭·瓦伊什納夫 (Milan Vanshnav) 現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兼南亞項目主任。
參考資料
Vanshnav, M. (2025). How India can placate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south-asia/how-india-can-placate-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