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乘坐渡輪從馬耳他本島出發,前往戈佐島(Gozo)。渡輪在姆加爾港(Mgarr Harbour)靠岸後,我們開車直奔吉幹提亞巨石廟(Ggantija Temples)。車窗外的田野安靜地延展,橄欖樹、低矮的石牆與不時閃現的教堂尖塔交織成一幅純淨的鄉村畫卷。喜歡考古的女兒,老早就做了功課。一路順利,約莫二十來分鍾,我們便抵達目的地。
抵達吉幹提亞的那一刻,陽光正烈,戈佐島上的風卻一如既往地溫柔。停車場外,一段短短的步道引領我們通往神廟的入口。還沒看到廟宇,就能感受到遠方傳來的某種召喚,那座幾千年的神廟,在等你走近。
停車場邊是低矮的圍牆,牆後是一塊塊巨大的石灰岩,斑駁之中透著某種沉默的莊嚴。
吉幹提亞神廟的建造年代比埃及金字塔和英國巨石陣還早,它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自由立柱式宗教建築,已有超過5600年曆史。巨石壘砌的廟宇,見證了史前人類文明的智慧。一些石塊高達 5米,重達 50噸。這些石頭並非由帝王將相下令建造,而是出自部落與農耕社會的集體力量。他們沒有金屬工具,也沒有輪子,卻能將幾十噸重的石塊從遠處搬來,並巧妙如此宏偉的廟宇,這種技術與信念的結合,令人肅然。
女兒站在一塊五米高的石牆前拍照,說:“他們一定是巨人。”我微笑不語。也許他們不是身形的巨人,卻是精神的巨人。
站在吉幹提亞巨石廟的主體建築前,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這不是一處普通的遺址,而是一段時間本身的凝固。5600年的風雨早已磨去其表麵的棱角,但石塊中那種凝重而不朽的力量,卻仍在延續。置身廢墟之中,不禁思緒飛揚,雖然想象不出古人在這裏建造廟宇的場麵,卻生出對廟宇本身的一種敬畏。
參觀完古廟,我們沿著蜿蜒小路駛往戈佐島東北角的拉姆拉灣(Ramla Bay)。車子最後停在Nadur村外的盡頭,再步行五六分鍾,忽見一洞,隱在山腰。這便是Tal-Mixta岩洞。走進洞內,涼爽宜人,宛若另一時空。向外望去,拉姆拉灣,景色壯麗。一彎半月形的沙灘,呈現罕見的橙紅色,在陽光下泛著金紅微光。湛藍的海水在邊緣輕輕拍岸,顯得靜謐而熾熱。
我們坐在洞口的石頭上,不說話,隻聽海風低聲送爽。人生許多所謂值得的片刻,大抵就是這樣,沒劇情,有風景。
中午的戈佐島,陽光更加炙熱。我們從Tal-Mixta岩洞下山,沿著起伏的鄉間小路駛入島上的心髒地帶——維多利亞(Victoria)。這座小城也是戈佐的首府,舊稱拉巴特(Rabat),卻因維多利亞女王而得今名。
城不大,卻安安靜靜地坐在陽光下,像一位上了年紀但保養得體的貴族老太太,不張揚,卻有故事。
我們按圖索驥,在一條轉角街邊找了家小餐館。沒什麽顯眼的招牌,沒有堂吃,隻接受點餐外賣。點菜時我們毫不猶豫地選了Ftira——這是馬耳他人自豪的傳統美食,也許你可以說它是“披薩的遠房親戚”,但咬上一口後,便知它自成一格。
Ftira是種發酵酵母麵餅,呈圓形而略扁,表麵常帶孔洞。表皮烤得焦黃酥脆,內部卻鬆軟帶韌,裏麵夾著土豆片、醃金槍魚、番茄幹、橄欖、洋蔥、臘腸……香氣在空氣中慢慢散開,還沒定完餐,肚子已經開始歡騰。
趁著Ftira還沒烤熟的等候時間,我們在餐館附近的小巷子裏轉了轉,感受到一種中世紀的老城街巷風情。
飽餐一頓Ftira後,頂著烈日,我們前往島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維多利亞要塞(The Victoria Citadel)。這座城堡傲然矗立在戈佐島的至高點,千百年來,它不僅是地理上的製高點,更是島民心中的安全堡壘和文化象征。
初抵要塞腳下,便能看到一整片金黃色的石灰石牆體在陽光下泛著斑駁的光澤。厚重的城門提醒著我們這座要塞曾肩負的防禦使命。在曆史上,它是島民躲避海盜侵襲的重要避難所,也是軍事防禦體係的一部分。踏入城門,一種曆史的氛圍撲麵而來,仿佛穿越回中世紀。
隨著台階逐層攀升,眼前的視野逐漸開闊。當我們登上城牆,整個戈佐島便如一幅展開的畫卷,綠意盎然的田野與湛藍海岸線交織成一幅風景畫麵。遠處的村莊、教堂鍾樓、甚至是海天相接處的輪廓都清晰可見,讓人不禁感歎這座小島今日的靜謐與和諧。
要塞裏坐落著戈佐島最重要的教堂 - 聖母瑪利亞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St. Mary),但因為行色匆匆,我們未能進去參觀。
要塞內還有舊監獄、博物館等設施,但此行我們更願意徜徉在古老的城牆之上,感受風從海上吹來,帶著海鹽與歲月的味道。黃色石牆訴說著被圍困、祈禱與重建的曆史,而腳下踏著的每一塊石板,都承載著無數代島民的故事。
離開時回望這座要塞,它不僅僅是一座軍事建築,更是一部活的曆史,一處讓人心靈沉靜的所在。站在這座島嶼的高處,心中滿是敬意,也多了一份對馬耳他群島堅韌文化的理解。
馬耳他是個教堂之國。走在它的城市、鄉村、港口、山丘之間,總不愁遇不到一座教堂,舊的、古的、巴洛克的、哥特的,每一座都沉甸甸地鐫刻著信仰與歲月的印痕。但今天,我們在戈佐島上造訪的塔庇努聖殿(Ta’ Pinu Basilica),卻給了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塔庇努聖殿並不古老,落成於1931年,采用的是新羅曼式建築風格。比起島上那些建於十七、十八世紀的教堂,它還算年輕,甚至算得上是現代的作品。
遠遠望去,塔庇努坐落於田野之間,四周空曠寂靜。教堂以金黃色石灰岩建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高聳的鍾樓像是一隻指向天堂的手,而整座教堂的輪廓線條平穩而莊嚴,帶著一種近乎寧靜的美。
這座國家聖殿,供奉聖母瑪利亞,是馬耳他最神聖、最著名的朝拜聖地之一。
傳說這座聖殿之所以神聖,是因為一位農婦曾在此聽到聖母的聲音。消息傳開後,這裏便成為馬耳他人的朝聖聖地。無數信徒在此跪拜,感謝康複、祈求平安。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難免會被這種集體的虔敬情感所感召。
走進殿內,頓覺空氣變得凝重而清澈。教堂內部裝飾並不奢華,甚至稱得上樸素,但那種從中滲出的神聖感,卻能不言自明地觸動人心。
我站在教堂前的廣場上,遠處是戈佐島起伏的丘陵與安靜的天空,耳邊傳來教堂鍾聲的餘音。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麽叫“信仰的力量”。這種力量不隻是宗教的歸屬,更是人們在生活不確定中所尋找的安定之光。
塔庇努聖殿,是一座寫著當代故事的教堂,也是一座承載古老心願的殿堂。在馬耳他眾多教堂中,它不以曆史取勝,卻以心靈取人。
離開了莊嚴肅穆的塔庇努聖殿,大地仍在下午的陽光下暴曬,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跳進水裏避暑。於是,我們驅車前往戈佐島西海岸的藍窗遺址與藍洞(Blue Window & Blue Hole)。盡管那座著名的藍窗已在2017年倒塌,但它的神秘餘韻仍吸引著遊客前來憑吊,而孩子們要去的地方,則是它附近迷人的藍洞。
藍洞是一個天然海蝕洞,清澈見底的湛藍海水宛如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孩子們在水中暢遊,歡笑聲在岩石之間回蕩。我坐在岩壁上,看著陽光在水麵跳躍,水下的岩層清晰可見,奇形怪狀的魚在波光中穿梭。突然,幾個黑色龐然大物從水裏鑽了出來,嚇我一跳,原來是深潛的遊客凱旋歸來。
遊罷藍洞,我們沿著海岸北上,前往戈佐島的另一處奇景——鹽田(Salt Pans)。一排排幾何狀的石池沿海岸線鋪展開來,宛如古老文明的密碼陣。夕陽灑下時,鹽田在陽光照耀下泛出銀白的光澤,像一麵麵細碎的鏡子鑲嵌在大地上。鹽田背後,是粗獷嶙峋的岩岸和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風吹來一絲絲鹹味,那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味道。
2025馬耳他度假之旅 (二)
黃楊 (2025-07-29 09:35:11) 評論 (0)早晨乘坐渡輪從馬耳他本島出發,前往戈佐島(Gozo)。渡輪在姆加爾港(Mgarr Harbour)靠岸後,我們開車直奔吉幹提亞巨石廟(Ggantija Temples)。車窗外的田野安靜地延展,橄欖樹、低矮的石牆與不時閃現的教堂尖塔交織成一幅純淨的鄉村畫卷。喜歡考古的女兒,老早就做了功課。一路順利,約莫二十來分鍾,我們便抵達目的地。
抵達吉幹提亞的那一刻,陽光正烈,戈佐島上的風卻一如既往地溫柔。停車場外,一段短短的步道引領我們通往神廟的入口。還沒看到廟宇,就能感受到遠方傳來的某種召喚,那座幾千年的神廟,在等你走近。
停車場邊是低矮的圍牆,牆後是一塊塊巨大的石灰岩,斑駁之中透著某種沉默的莊嚴。
吉幹提亞神廟的建造年代比埃及金字塔和英國巨石陣還早,它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自由立柱式宗教建築,已有超過5600年曆史。巨石壘砌的廟宇,見證了史前人類文明的智慧。一些石塊高達 5米,重達 50噸。這些石頭並非由帝王將相下令建造,而是出自部落與農耕社會的集體力量。他們沒有金屬工具,也沒有輪子,卻能將幾十噸重的石塊從遠處搬來,並巧妙如此宏偉的廟宇,這種技術與信念的結合,令人肅然。
女兒站在一塊五米高的石牆前拍照,說:“他們一定是巨人。”我微笑不語。也許他們不是身形的巨人,卻是精神的巨人。
站在吉幹提亞巨石廟的主體建築前,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這不是一處普通的遺址,而是一段時間本身的凝固。5600年的風雨早已磨去其表麵的棱角,但石塊中那種凝重而不朽的力量,卻仍在延續。置身廢墟之中,不禁思緒飛揚,雖然想象不出古人在這裏建造廟宇的場麵,卻生出對廟宇本身的一種敬畏。
參觀完古廟,我們沿著蜿蜒小路駛往戈佐島東北角的拉姆拉灣(Ramla Bay)。車子最後停在Nadur村外的盡頭,再步行五六分鍾,忽見一洞,隱在山腰。這便是Tal-Mixta岩洞。走進洞內,涼爽宜人,宛若另一時空。向外望去,拉姆拉灣,景色壯麗。一彎半月形的沙灘,呈現罕見的橙紅色,在陽光下泛著金紅微光。湛藍的海水在邊緣輕輕拍岸,顯得靜謐而熾熱。
我們坐在洞口的石頭上,不說話,隻聽海風低聲送爽。人生許多所謂值得的片刻,大抵就是這樣,沒劇情,有風景。
中午的戈佐島,陽光更加炙熱。我們從Tal-Mixta岩洞下山,沿著起伏的鄉間小路駛入島上的心髒地帶——維多利亞(Victoria)。這座小城也是戈佐的首府,舊稱拉巴特(Rabat),卻因維多利亞女王而得今名。
城不大,卻安安靜靜地坐在陽光下,像一位上了年紀但保養得體的貴族老太太,不張揚,卻有故事。
我們按圖索驥,在一條轉角街邊找了家小餐館。沒什麽顯眼的招牌,沒有堂吃,隻接受點餐外賣。點菜時我們毫不猶豫地選了Ftira——這是馬耳他人自豪的傳統美食,也許你可以說它是“披薩的遠房親戚”,但咬上一口後,便知它自成一格。
Ftira是種發酵酵母麵餅,呈圓形而略扁,表麵常帶孔洞。表皮烤得焦黃酥脆,內部卻鬆軟帶韌,裏麵夾著土豆片、醃金槍魚、番茄幹、橄欖、洋蔥、臘腸……香氣在空氣中慢慢散開,還沒定完餐,肚子已經開始歡騰。
趁著Ftira還沒烤熟的等候時間,我們在餐館附近的小巷子裏轉了轉,感受到一種中世紀的老城街巷風情。
飽餐一頓Ftira後,頂著烈日,我們前往島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維多利亞要塞(The Victoria Citadel)。這座城堡傲然矗立在戈佐島的至高點,千百年來,它不僅是地理上的製高點,更是島民心中的安全堡壘和文化象征。
初抵要塞腳下,便能看到一整片金黃色的石灰石牆體在陽光下泛著斑駁的光澤。厚重的城門提醒著我們這座要塞曾肩負的防禦使命。在曆史上,它是島民躲避海盜侵襲的重要避難所,也是軍事防禦體係的一部分。踏入城門,一種曆史的氛圍撲麵而來,仿佛穿越回中世紀。
隨著台階逐層攀升,眼前的視野逐漸開闊。當我們登上城牆,整個戈佐島便如一幅展開的畫卷,綠意盎然的田野與湛藍海岸線交織成一幅風景畫麵。遠處的村莊、教堂鍾樓、甚至是海天相接處的輪廓都清晰可見,讓人不禁感歎這座小島今日的靜謐與和諧。
要塞裏坐落著戈佐島最重要的教堂 - 聖母瑪利亞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St. Mary),但因為行色匆匆,我們未能進去參觀。
要塞內還有舊監獄、博物館等設施,但此行我們更願意徜徉在古老的城牆之上,感受風從海上吹來,帶著海鹽與歲月的味道。黃色石牆訴說著被圍困、祈禱與重建的曆史,而腳下踏著的每一塊石板,都承載著無數代島民的故事。
離開時回望這座要塞,它不僅僅是一座軍事建築,更是一部活的曆史,一處讓人心靈沉靜的所在。站在這座島嶼的高處,心中滿是敬意,也多了一份對馬耳他群島堅韌文化的理解。
馬耳他是個教堂之國。走在它的城市、鄉村、港口、山丘之間,總不愁遇不到一座教堂,舊的、古的、巴洛克的、哥特的,每一座都沉甸甸地鐫刻著信仰與歲月的印痕。但今天,我們在戈佐島上造訪的塔庇努聖殿(Ta’ Pinu Basilica),卻給了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塔庇努聖殿並不古老,落成於1931年,采用的是新羅曼式建築風格。比起島上那些建於十七、十八世紀的教堂,它還算年輕,甚至算得上是現代的作品。
遠遠望去,塔庇努坐落於田野之間,四周空曠寂靜。教堂以金黃色石灰岩建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高聳的鍾樓像是一隻指向天堂的手,而整座教堂的輪廓線條平穩而莊嚴,帶著一種近乎寧靜的美。
這座國家聖殿,供奉聖母瑪利亞,是馬耳他最神聖、最著名的朝拜聖地之一。
傳說這座聖殿之所以神聖,是因為一位農婦曾在此聽到聖母的聲音。消息傳開後,這裏便成為馬耳他人的朝聖聖地。無數信徒在此跪拜,感謝康複、祈求平安。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難免會被這種集體的虔敬情感所感召。
走進殿內,頓覺空氣變得凝重而清澈。教堂內部裝飾並不奢華,甚至稱得上樸素,但那種從中滲出的神聖感,卻能不言自明地觸動人心。
我站在教堂前的廣場上,遠處是戈佐島起伏的丘陵與安靜的天空,耳邊傳來教堂鍾聲的餘音。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麽叫“信仰的力量”。這種力量不隻是宗教的歸屬,更是人們在生活不確定中所尋找的安定之光。
塔庇努聖殿,是一座寫著當代故事的教堂,也是一座承載古老心願的殿堂。在馬耳他眾多教堂中,它不以曆史取勝,卻以心靈取人。
離開了莊嚴肅穆的塔庇努聖殿,大地仍在下午的陽光下暴曬,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跳進水裏避暑。於是,我們驅車前往戈佐島西海岸的藍窗遺址與藍洞(Blue Window & Blue Hole)。盡管那座著名的藍窗已在2017年倒塌,但它的神秘餘韻仍吸引著遊客前來憑吊,而孩子們要去的地方,則是它附近迷人的藍洞。
藍洞是一個天然海蝕洞,清澈見底的湛藍海水宛如通向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孩子們在水中暢遊,歡笑聲在岩石之間回蕩。我坐在岩壁上,看著陽光在水麵跳躍,水下的岩層清晰可見,奇形怪狀的魚在波光中穿梭。突然,幾個黑色龐然大物從水裏鑽了出來,嚇我一跳,原來是深潛的遊客凱旋歸來。
遊罷藍洞,我們沿著海岸北上,前往戈佐島的另一處奇景——鹽田(Salt Pans)。一排排幾何狀的石池沿海岸線鋪展開來,宛如古老文明的密碼陣。夕陽灑下時,鹽田在陽光照耀下泛出銀白的光澤,像一麵麵細碎的鏡子鑲嵌在大地上。鹽田背後,是粗獷嶙峋的岩岸和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風吹來一絲絲鹹味,那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