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筆記:“667”社會小人物的隱形人生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打印 被閱讀次數

這次回國已有兩個多星期了。除了去口腔診所,幾乎每天都要去養老院探望父親。

第一次走進養老院時,忽然發現站在大門口執勤的門崗換了麵孔。記憶中的門崗,大概已經幹了三四年。他話不多,平日裏總坐在小門樓裏,一邊看手機一邊守著門。進門時會簡單打個招呼,除此之外幾乎聽不到他說話。他的眼睛始終盯著手機。這小門樓麵積不過一平方米,雖裝了空調,但並無可供躺臥之處。若整日守在那裏,應是十分困乏的差事。過去幾年,從未有機會跟他聊天。

這次的門崗換成了兩人,一位值白班,約四十多歲;另一位值夜班,二十多歲。

我先說說這個年輕的夜班小夥子。他個子不高,大概一米六左右,戴著一副眼鏡,笑容可掬,穿著製服,看上去十分親切,與往年那位守門人迥然不同。每天我探視結束,大約是傍晚六點多,他便已站在門口,總是笑著叫我一聲大哥,接著道聲“再見”。

見麵次數多了,我便常停下來與他閑聊幾句。一來二去,我大致了解了他的生活狀況。他也樂於回答我的提問,毫不掩飾。他說他每天傍晚六點上崗,第二天早上六點下班,一周七天無休,如此周而複始。我心想,嘿,這不是“667”嗎?早上6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每周工作7天。

他的住處不遠,是一間出租屋。他尚未結婚,更無子女。我問他這樣沒有休息的工作是否吃得消,他笑說夜班事情不多,但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些老人夜間會外出活動,若發生意外,他們負不起責任,所以必須時刻警覺。他自認年輕,尚能應付。盡管可以調班,但他目前仍能接受這種“667”的夜班工作節奏,白天有些自由支配的時間。畢竟,如他所言,現在找工作並不容易。每個員工幾乎都得加班,加班不給加班費也很常見。他淡淡地說:你可以不幹,但老板不會挽留你。你一走,立馬會有人來頂上。

我問他:這種沒有休息、沒有加班費的工作,是否違法?他無奈地笑了笑,說:“沒有加班費是常態。能有活幹就不錯了。”我猜他並無高等學曆,盡管戴著眼鏡,大概隻是初中或高中畢業。他說,要想改善生活,也許得出國打工,比如去日本或韓國。雖然在那邊做的仍是體力活,但收入會高些,時間上也不會這麽長。不過要去這些國家,必須要先學兩年語言和文化,通過考試獲得證書後才有機會。他說自己暫時沒有這個動力,目前還是滿足於現狀。

聽完他的故事,我心情很是沉重。我畢竟也是為人父的,若自己的孩子做這種工作,心中將會無比的難過。而這個青年“667”的工作,薪資恐怕不高,養活自己問題不大,但若要養家糊口、撫育子女,恐怕難以為繼。時間幾乎都被工作吞噬,生活被壓縮得所剩無幾。那天我也遇見一位網約車司機,工作時間也是從早到晚。他們這一代年輕人,為了生存而奔波勞作。盡管不完全是體力勞動,但其時間和生命的付出,其代價仍極為沉重。

我問這位年輕人:你們有沒有工會來反映訴求?他說沒有。這工作,“愛幹不幹”,反正他們不缺人。他的回答讓我想起美國的工會製度,是工人表達權益的組織。而在中國,無數中小企業根本沒有工會這一說法。

在全國人大和政協的會議中,我們常看到的都是光鮮亮麗的人物:演員、運動員、教師、科學家、企業家——他們成了代表或委員,所反映的議題也多是主流關注,很少有農民或“667”工人的聲音。這些社會中的小人物,在輿論中幾乎是隱形的,沒有話語權,沒有代言人。他們默默生活,無人問津。他們的生命質量與狀態,並不在公共關注之列。

我也曾問那位網約車司機類似的問題。他四十多歲,一上車便抱怨平台壓價、抽成過重。他說,平台提供的優惠券,最後轉嫁給司機,由司機承擔。於是我問:你們有沒有辦法把這些不滿反饋給上層,讓政府出麵管管這些平台?他說,這些平台都是各地的納稅大戶,背後有強大的關係網和靠山。去年他們司機群裏曾有人組建了一個微信群,有兩百多人,大家在群裏吐槽、發泄不滿,還有人提議集體上訪、寫信揭露平台的不合理行為。不久之後,派出所的警察找上了發起人,告訴他少發牢騷,要麽跟他們去派出所詳談。在這樣的壓力下,微信群很快解散,沒人敢再多言,怕被扣上“破壞穩定”的罪名。

所以這些普通勞動者,隻能沉默。他們的工作、生活、憤怒和悲傷,都不能公開表達。一切牢騷都必須收回,一切不滿都得咽下。

白天班的那位門崗,年紀稍長,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他並不像年輕人那樣站崗,多半坐在門樓內。也偶爾看看手機,但我每次見到他,他都很熱情。我和他也聊過幾次。他的境況同樣不樂觀。他已經離婚,有一個孩子,法院判決孩子歸母親撫養。他住在附近的出租屋,老家在三百裏外的一個縣城。孩子和前妻現在還在那裏。他說自己有機會還能見到孩子,也每月提供一些贍養費。

我問他:這樣每天連軸轉,受得了嗎?他說:挺好的。反正也沒別的事,上不上班還不是一樣。每天晚上六點回家,第二天再來,日子不就這麽過著嗎?

聽他這麽說,我無話可答。這類沒有學曆的勞動者,成千上萬,正在城市各個角落默默承擔著社會的運轉。他們是外賣員,是保安,是清潔工,是養老院裏的護工,是工地上的建築工,是街道上的清掃員,是菜市場的攤主,是商店的營業員……他們都在沉默中勞動,在沉默中付出,在沉默中死去。

他們的怨言無法公開,隻能默默接受,隻能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家境無法給予教育機會,隻能認命,低頭生存,悄然老去。

這些,才是中國媒體鮮少呈現的真實。這是平凡百姓的故事,是一種常人難以承受的“667”生活方式。相比之下,那些在電視劇中經常被詬病的“996”白領工作,反倒顯得體麵了許多。“996”的抱怨在這些“667”小人物的眼中,反而顯得矯情,甚至有點“凡爾賽”。

如此看來,中國的繁榮與富有,依舊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數人手中。而更廣大的群體,更眾多的“667”小人物,正過著一種無聲卻不斷付出的生活。

2025.5.12

華府采菊人 發表評論於
一些人矯情地說“現在的農民不要太富了喲”! 打個問號, 難道成了那些做著文章中所說的那種工作的人,都是自己想不開?
五湖以北 發表評論於
那邊一直就是一個二元社會,國家的財富和下層那一元無關
林向田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繁榮與富有依舊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數人手中。而更廣大的群體,更眾多的“667”小人物,正過著一種無聲卻不斷付出的生活 - 這才是中國媒體鮮少呈現的真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