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凱:思想者不死,學術自由的火種。

蔣公子 (2025-08-17 18:38:35) 評論 (0)


楊小凱:永存的思想者,學術自由的火種

作者:  蔣大公子

【在閱讀博文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經濟學界對楊小凱先生的評價】(節選)

1,《經濟學人》雜誌:稱其為【“中國最具創造力的經濟學家”】。

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

德·科斯:評價其研究【“為製度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真正的創造力”。】

3,美國學者 Gregory Chow:讚譽楊小凱【“在製度與分工的研究方麵,具有真正的原創性”。】

    二十年前,一位名字本該在中國學術史上熠熠生輝的人在澳洲墨爾本悄然離世。他就是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本名楊曦光。有人稱他是中國經濟學界最具創造力的學者,也有人質疑他“未曾創造真正的理論體係”。毀譽參半的聲音,至今仍在回蕩。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拉長,就會發現:楊小凱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對“學術成就大小”的狹隘計量。他的一生,是思想與製度衝突的見證,是中國知識分子困境的縮影,更是人類對自由、分工與製度探索的重要一環。

一、【囚徒與思想者】

在20世紀七十年代,年輕的楊小凱因思想與寫作,被投入中共的牢獄。在漫長的十年中,他並未向命運屈服,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獄友求學、閱讀經典、思索中國的未來。

如果說亞當·斯密在蘇格蘭的講壇上提出“分工”,哈耶克在自由的空氣裏闡述“自發秩序”,那麽楊小凱的思想,正是在鐵窗下萌芽的。學術的火種,不僅在自由中生長,也能在最嚴酷的高牆之內點燃。這就是楊小凱生命的獨特意義。

二、【原創性,不是憑空造物】

  批評者往往說,楊小凱的研究“不過是對亞當·斯密分工理論的延伸”,或者“後發劣勢”並非原創。這種說法,其實是對學術創新的誤解。

 學術的原創,不是憑空造物,而是能否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框架,解釋新的問題。

1,【分工與製度的統一】:亞當·斯密隻提出了“勞動分工”的好處,但楊小凱將其與製度經濟學結合,揭示了【製度決定分工深化的可能,分工深化反過來推動製度演化】。這是對經典理論的全新升華。

2,【後發劣勢的命題】:在發展經濟學中,人們津津樂道“後發優勢”。楊小凱卻冷靜地指出,如果製度惡劣,後發國家不僅不會趕超,反而會陷入“後發劣勢”。這一洞見,在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困境中屢屢得到驗證,成為解釋“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理論。

這不是“拾人牙慧”,而是一次深刻的學術創新。

三、【與大師的對話】

楊小凱的研究,並非孤立存在。他與製度經濟學大師科斯、諾斯展開了呼應與對話。

1,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奠定了製度經濟學的基石。

2,諾斯探討製度演化與經濟增長的關係,獲得諾貝爾獎。

3,而楊小凱,則在這一傳統中提出【製度與分工的互動模型,】把製度經濟學應用到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轉型,提出了一套【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美國《經濟學人》雜誌曾稱他為【“中國最具創造力的經濟學家”】;

諾貝爾獎得主科斯在評價他的研究時說:【“楊小凱的工作為製度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真正的創造力。”】

這樣的評價,並非出自政治情懷,而是來自學界最具權威的聲音。這本身,已經足夠說明他在世界學術共同體中的地位。

四、【學術不是得獎,而是影響力】

有些人輕蔑地說:“人們強調楊小凱的博士學位和教授職位,是因為他學術成就有限。”這種推理,本身就是對學術評價的誤解。

楊小凱究竟做出多大學術成就?

多次看見有人寫文章紀念出生於中國的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本名楊曦光的楊小凱去世已20年。多次看見有人提及楊小凱在經濟學領域做出突出成績,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於這一點,我不好評論。我無法預測,如果他還健在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根據我看見一些人寫的文章提及他的經濟學研究的成就,我還是很懷疑他究竟做出多大成就。

有人說,他發展了勞動分工的理論,研究產業分工。根據我本人的研究經驗,200多年前亞當·斯密提出的勞動分工理論已經為類似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後來的人再研究勞動分工或產業分工,隻是做延伸的研究。不可能再有顛覆性的原創成果了。所謂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後發優勢”或“後發劣勢”的說法,也不是楊小凱的原創,而是國外發展經濟學和比較經濟研究中早已有人提出的觀點。即使這個說法是楊小凱的發明,也不會有多大學術成就。這個不是基礎理論的研究。隻能按照比較成本的理論做出一些實際驗證,做一些實證研究。楊小凱的研究仍是用現存的經濟學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的現代化。他可能從中提出一些個人的獨特見解,對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做出一些修正,但我個人仍然看不到他創造理論體係的可能性。通常,創造理論體係需要做基礎領域的研究。楊小凱的研究還不是基礎領域內的研究。

就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也不一定做出突出成就。202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勞蒂亞·戈爾丁也隻是在婦女就業方麵做出比較突出的研究,也沒有創造任何經濟學理論。

過去幾十年內,曆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中,隻有羅納德·科斯因為創立交易成本理論和企業經營理論創立突出成就。其他的經濟學家的成就就很有限。比如,後來也是製度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他的成就就遠不如科斯的成就。科斯的研究是一種經濟學的基礎研究,過去沒有人 研究過,不僅填補空白,而且改變人們有關經濟生活的根本看法。

有人說楊小凱是“經濟學界最具創造力的人”。沒有看見楊小凱能在基礎經濟學領域內有什麽具有前途的新的經濟學思想。所以,至少我不會高估楊小凱的學術成就。

很多人判斷一個人的學術成就的依據是博士頭銜或名牌大學教授。如果學術成就很大,那些頭銜的意義就很低。但是,在學術成就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就刻意強調那個人的學術頭銜。在這種情況下,就已經能夠看出,其實,當事人的學術成就可能很有限。

真正的衡量標準在於:

1,【是否被國際學界引用和認可。】楊小凱的著作《分工與製度》《經濟學的解釋》在西方學界長期被引用,影響廣泛。

2,【是否對現實問題有解釋力。】今天,當中國陷入增長瓶頸,當許多發展中國家仍在現代化門檻前苦苦掙紮時,楊小凱提出的“製度-分工”理論與“後發劣勢”警示,依然振聾發聵。

這才是學術的價值,而非頭銜的虛名。

五、【思想的火種】

我們不應忽視,楊小凱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更是一位思想者。他用生命證明:即便在高牆之內,思想也不會熄滅;即便被逐出故土,思想也能在世界找到回聲。

今天,當全球化裂變、製度競爭加劇、發展道路迷霧重重時,楊小凱的聲音依舊清晰:

【沒有製度的進步,就沒有分工的深化;沒有自由與法治,就沒有現代化的繁榮。】

在介紹本文時,讓我們記住:

紀念楊小凱,不隻是為一位學者伸張公道的恰如其分的評價,而是提醒世人:【真正的學術,不是頭銜,而是洞見人類命運的眼光;真正的思想者,不是因為得獎,而是因為能為後人點亮道路。】

楊小凱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依然活著。他的生命,早已融入人類追求自由與真理的曆史長河。

思想者或許會死去,但思想不死;學者或許沉默,但學術是自由的火種。

附錄:楊小凱主要著作與論文

主要中文著作

1,《分工與製度:一種分析框架》(1999)

2,《經濟學的解釋》(2000)

3,《製度、分工與中國的經濟未來》(2003,遺作)

主要英文著作

1,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1995, Blackwell)

2,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1997)

3,The Economics of Corruption and Reform (2001)

代表性論文

1,“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i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3)

2,“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orie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Kyklos, 1995)

3,“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1996)

4,“Corruption and Reform”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1)

經濟學界對其評價(節選)

1,《經濟學人》雜誌:稱其為【“中國最具創造力的經濟學家”】。

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評價其研究【“為製度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真正的創造力”。】

3,美國學者 Gregory Chow:讚譽楊小凱【“在製度與分工的研究方麵,具有真正的原創性”。】

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喻先生的批評文章

標題:楊小凱究竟做出多大學術成就?

  多次看見有人寫文章紀念出生於中國的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本名楊曦光的楊小凱去世已20年。多次看見有人提及楊小凱在經濟學領域做出突出成績,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於這一點,我不好評論。我無法預測,如果他還健在是否能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根據我看見一些人寫的文章提及他的經濟學研究的成就,我還是很懷疑他究竟做出多大成就。

有人說,他發展了勞動分工的理論,研究產業分工。根據我本人的研究經驗,200多年前亞當·斯密提出的勞動分工理論已經為類似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後來的人再研究勞動分工或產業分工,隻是做延伸的研究。不可能再有顛覆性的原創成果了。所謂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後發優勢”或“後發劣勢”的說法,也不是楊小凱的原創,而是國外發展經濟學和比較經濟研究中早已有人提出的觀點。即使這個說法是楊小凱的發明,也不會有多大學術成就。這個不是基礎理論的研究。隻能按照比較成本的理論做出一些實際驗證,做一些實證研究。楊小凱的研究仍是用現存的經濟學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的現代化。他可能從中提出一些個人的獨特見解,對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做出一些修正,但我個人仍然看不到他創造理論體係的可能性。通常,創造理論體係需要做基礎領域的研究。楊小凱的研究還不是基礎領域內的研究。

就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也不一定做出突出成就。202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勞蒂亞·戈爾丁也隻是在婦女就業方麵做出比較突出的研究,也沒有創造任何經濟學理論。

過去幾十年內,曆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中,隻有羅納德·科斯因為創立交易成本理論和企業經營理論創立突出成就。其他的經濟學家的成就就很有限。比如,後來也是製度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他的成就就遠不如科斯的成就。科斯的研究是一種經濟學的基礎研究,過去沒有人 研究過,不僅填補空白,而且改變人們有關經濟生活的根本看法。

有人說楊小凱是“經濟學界最具創造力的人”。沒有看見楊小凱能在基礎經濟學領域內有什麽具有前途的新的經濟學思想。所以,至少我不會高估楊小凱的學術成就。

很多人判斷一個人的學術成就的依據是博士頭銜或名牌大學教授。如果學術成就很大,那些頭銜的意義就很低。但是,在學術成就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就刻意強調那個人的學術頭銜。在這種情況下,就已經能夠看出,其實,當事人的學術成就可能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