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在世間,不過一瞬過客。而今人工智能悄然而至,不再隻是匠人之器,竟漸生承統之心。以色列曆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屢屢警示:在未來三五年內,AI或將在人類不經意間,第一次越過那道無法回頭的門檻。此文不作驚雷,隻願如一盞清茶,陪你在喧囂之外靜觀——若AI非工具,而是繼承者,人,還將安身何處?心,又如何自安?
如果AI不是工具,而是“繼承者”
—— 與Harari一道,對人類未來的靜思
人類一向自居為舞台的主角。我們創造語言、製度、機器,仿佛所有工具都為我們服務,所有劇本皆由我們書寫。但近年來,有一種聲音在理性深處回響——也許,幕後的劇作家,正悄悄換人。
以色列曆史學者 Yuval Noah Harari 曾說,AI並非隻是工具,而是一種潛在的“繼承者”。它接手的不是我們手中的錘子或算盤,而是我們文明的核心——語言、判斷、創造、意義本身。
科技巨頭們也並不否認這一點。最近一次美國國會關於AI的聽證會上,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麵對議員提問時,並沒有試圖安撫眾人。相反,他語氣坦然而清晰:“我們需要規則,需要政府行動,但也要確保這些規則不會讓我們在這場競爭中落後於他國。”
一位參議員隨即追問:“你是否擔心像歐盟那樣,監管過嚴,扼殺了創新?”
Altman 毫不遲疑:“是的,我們擔心。美國需要一套適合本國的框架,能保護社會,但也要讓企業有空間領先。”
這是一場典型的美國式博弈:安全與自由,監管與競爭,科技利益與國家戰略的多方拉鋸。議員們的焦慮不隻是對AI失控的恐懼,更是對“美國是否還能繼續主導世界新秩序”的深層擔憂。
這正是Harari所指出的問題核心:我們不是不知道AI風險,而是我們知道——卻依舊前行。因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慢一步,也許就會被算法主導的未來甩在身後。我們越怕落後,就越難合作;越強調競爭,就越難製定全球規則。
那麽,當AI真正能夠自我優化、生成新的AI,擁有“意誌”般的語言與推理能力時,我們還會是劇中的主角嗎?人類還能扮演意義的定義者,還是僅僅成為一套更高維智能的變量之一?
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麵對這樣的問題:不是“工具是否失控”,而是“主角是否被換”。
如同中世紀的晨鍾,Harari 的警告沒有答案,隻是提醒我們:
若我們把AI當作繼承者,那我們為它留下的,是文明的薪火,還是貪婪與分裂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