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勝“造車”,“界係”借道華為超車

在當今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有一個品牌遠比造車品牌更火——那就是華為。但更令人眼花繚亂的,是華為那些紛紛擾擾、帶字的汽車品牌: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一時間,界界皆華為,仿佛華為正悄悄開辟一條車界絲綢之路,走在自主造車的前列。

但如果你問:華為到底造不造車?官方的回答斬釘截鐵:我們不造車!。可市場的反應卻是:這車不是你華為造的,那誰造的?

我們先把界係車壇捋清楚:問界賽力斯造,智界奇瑞造,享界北汽造,尊界江淮造。尚界上汽造。這五,個個打著華為智選車鴻蒙智行的旗號,但生產製造都不是華為。華為提供的,隻是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係統、車機係統,但華為在品牌設計、產品定義、銷售渠道……幾乎除了擰螺絲和報工號的其他事,都插上一手。

這套打法就像一個穿西裝不進廠的影子大股東:我不進車間,但我決定用什麽Logo、裝什麽芯片、在哪開旗艦店、廣告打什麽調性。你造出來,我來賣;你技術薄弱,我來撐臉。華為沒有造車,但卻在造認知。不是造車,勝似造車,演了一場技術高超的皮影戲

華為的界係命名術,是一場品牌話術的魔術表演。從問界開始,這一係列車名用一個字,完成了魔術般的品牌掛鉤。問界,似有宇宙終極答案的哲思;智界,智在其中,智慧之車;享界尚界尊界,皆如同高端定製男裝的副牌,優雅、克製、帶點法式腔調。這字不僅統一了家族品牌的外殼,更統一了用戶的感知方向——“即華為,華為即

消費者不看底盤是誰造的、不查三電是誰提供的,隻要知道這是華為出品,心裏就穩了。這種命名術背後,是一場典型的品牌移情。消費者對華為手機的好感、對鴻蒙係統的期待,被順勢遷移到界係汽車上,一步步形成一種錯覺:這車,不就是華為造的嗎?華為自己不直接說我造車,但通過宣傳、店麵布局、發布會調性、品牌語言、產品視頻的節奏和鏡頭語言,讓你以為。這不是造車,是造信仰

華為與傳統車企合作有三種模式。第一是通過智選車/鴻蒙智行,深度參與產品定義、研發、銷售(問界、智界、享界)。第二是利用Huawei Inside 模式(HI模式),進行技術解決方案輸出(阿維塔、極狐)。第三是通過零部件供應商模式,向車企出售雷達、芯片、鴻蒙OS等(廣汽、比亞迪、吉利等)。

華為真正擅長的,並不是汽車製造本身,而是它最擅長的事情:控製係統,定義體驗,輸出標準,打造生態。而鴻蒙智行,本質上是華為在試圖打造車界安卓,一套標準平台+生態係統。

區別在於,安卓是穀歌開的係統牌照,OEM廠商裝上它,也不會被誤認為這是穀歌造的手機;而鴻蒙智行卻是連人帶衣服一起包進來”——技術是我家的,定義是我起的,銷售店是我開的,門口也寫著我名字,那消費者自然以為是你華為全包攬了。這就形成了一種品牌嵌套陷阱:華為在不承擔製造責任的前提下,享受了製造商的全部光環。

在媒體層麵,很多文章標題本身就已默認華為造車:《華為新車再掀熱潮!》《鴻蒙智駕又下一城!》《華為新旗艦轎車對標寶馬5係!》乍一看全是華為幹的,仔細一看,沒有一款是華為製造。

在資本市場層麵,華為的造車幻想,提升了與之合作車企的市值、話題度和品牌光環,卻規避了資產投入和製造風險。這是一種資本意義上的低成本套現邏輯,隻出人,不出廠。它本應將鴻蒙智行更清晰地標注為技術合作支持,如今卻是鋪天蓋地打出華為首款轎車”“華為高端SUV”“華為發布尊界等字眼,在這種誤導下,讓人以為車是華為造的。



有人說,這隻是市場行為,無可厚非。2021年,任正非強調:華為永遠不造車。”2022年,餘承東說:我們不造車,但我們幫助車企造好車。到了2024年,問界的展台上,滿眼都是華為的影子,從PPT到廣告片,從發布會到售後體係,主角隻剩餘大嘴遙遙領先。這種不造車的說法,在形式上沒有撒謊,在效果上卻實現了全收割。這種偷梁換柱的高超營銷手法,必將載入古今中外的營銷史冊。

一家科技公司參與智能汽車,是時代大勢;但一家科技公司用品牌遮羞布,來製造信仰幻覺,就有點過了。我們不反對華為造車”——說實話,華為真去造車,反而是件好事,技術底子強,品牌號召力也夠;我們不讚同的,是它一邊說我不造車,一邊拿著麥克風、站在車頂上高喊:看,這是我們華為車!

markyang 發表評論於
看過一個德係車企要和華為合作的新聞,裏麵分析的就特別到位,所謂的華為智駕,它的核心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華為在中國市場的愛國號召力,在中國打著華為的旗號,就好比在其它地方說我們這裏是蘋果智造一樣,是高端穩重的象征,至於中國之外如何,那誰管呀,先在中國賣車再說,不然外國車企在中國都快要被幹死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