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文革印象 (2)

時間有了,精力卻減,百無一用,就寫寫東西吧。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由於革命,工廠、農村都減少了甚至停止了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物資變得很缺乏。買油買肉都要憑票供應,再發展到買柴、煤等也要憑票,然後進一步發展到有票也不一定買得到,要一大早起床去商店的門口排隊才能買到有限的供給,去遲了就沒有了。大家很多時間都花在排隊上。我很多次被家人派去柴煤店門口排隊買蜂窩煤,那店一星期隻有一,兩天有柴煤賣,一看到有運輸的汽車停在店門口,大家就跑步去店前排隊。那時侯菜市上沒有菜賣,肉鋪沒有肉賣,水果店隻賣汽水,別的什麽都沒有了。要細數那時候的票證,計有魚票、肉票,糧票,油票,布票,肥皂票,工業品票,自行車票,柴票,煤票,糖票,副食品票,不一而足。小孩子經常被派任務早上去煤店、肉鋪前去排隊。因為每天要起早,實在是太困了,一些聰明的人就發明了放一塊磚頭在店前,代表一個人在排隊,又跑回家睡覺去了,店鋪開門前再走回去隊伍裏替換回磚頭。

    那個時侯生活的艱難,經曆過的人都不會忘記。可以說是食不果腹,一個人一個月隻配給二兩半豬肉,油配給一兩。所以每頓煮湯煮菜都是放兩滴油花,就算放過油了。米(糧票)是要評比討論來決定發給多少的。先進積極的發多一點,但也不過是一個月三十斤。一般人給個二十七、八斤,吃不飽但又餓不死。廣州人學著東北的民謠創作了一首打油詩,"廣東三件寶,醫生、司機、豬肉佬。"醫生是因為需要休息的時侯可以請醫生寫病假單告假,司機是因為借運輸的方便可以從別的地方多買一些肉菜回來,豬肉佬是指賣豬肉的人,買肉時讓他切多一點點去拜祭缺油少食的五髒廟。

     1967年的5-8月,武鬥升級,對立的兩派去公安局、軍區搶槍支彈藥武裝自己。軍隊忌禪背上"鎮壓紅衛兵"的罪名,不敢阻止,眼睜睜地看著造反派拿走槍枝。以後的武鬥就用槍打了。之前的武鬥隻是木棍加上扔磚頭,我們家旁邊就是中學,通向二樓的樓梯在屋的外麵,我們走上去坐在樓梯上就可以看見對麵中學的兩派武鬥。一會兒這一方衝過來,一會兒那一方衝過去,都是扔磚頭開路。在樓梯上看他們打架就像看大戲一樣,隻有聲勢,沒有實際,不會有人傷亡的。我們隔幾天就上去看一次。但自從搶槍風潮發生之後,有一派就退走了,因為開槍實在危險。

    八月小道消息滿天飛,有一天大家聽說石井監獄的管理鬆懈,一大批勞改犯逃出來了,家坊鄰裏都感到事態嚴重,危險似乎迫到身邊了。於是大家開了一個會,決定在小巷的兩頭建起圍牆,中間開一個門,晚上關閉並派人駐守,不是巷裏的人不讓進來。每一家派人出來輪流值夜班,如果見到賊就敲響麵盆,大家一齊出來捉賊。街坊鄰裏中有一個退伍軍人,主動出來用一條木棍教大家學習刺殺,保衛我們的小巷。別的街巷也是這樣,居民們成立了聯防隊,保衛家園。一切布置好後,連續兩晚平安無事。第三晚聽到鄰近街巷麵盆亂敲,不知道那條街進了賊,噪吵直到半夜。我過了半夜才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有小夥伴來找,"聽說捉到賊了,去看看吧。"我們走出大街,去到德宣路和解放路的街角,見到一屍體倒臥在路邊。身體已呈黑色,頭上有兩個洞,血已凝固。再走過幾個路口,又見到兩具屍體在路旁,均呈暗黑色,被人打死的。繼續走,走過四、五個街口,又有一具屍體在路旁。這些死人真的不好看,我胃裏感覺有什麽東西堵住。我叫小夥伴,"回家吧。"

回家後身體一直感覺不太舒服。晚上聽大人們說,什麽什麽地方見到打死了的勞改犯。這些死屍在廣州到處可見,據說是逃跑出來的勞改犯。第二天早晨,幾個同學又叫我出去走走。走過盤福路,那裏有很多大榕樹,一棵大榕樹上吊著一個人,聽別人說是昨天晚上抓到的一個賊,看起來是吊在那裏示眾。看了一會,見到一個人爬上樹去要把一條繩子掛到那賊人的脖子上。我和同學們沒有再看,走去別處看熱鬧去了。看完後回來也經過盤福路,看到榕樹上吊著的那個人已經被吊死了,鼻子嘴邊還掛著一串血鼻涕,長長的垂吊下來,甚為恐怖。我心裏有一點點感慨,剛才好好的吊在這裏的一個人,就這麽死了,是不是過分了一些。一個同學告訴我,他在惠吉西街看到一個人被縛著,另一個人用削尖了的水喉管插他的肚子,插了兩下就死掉了。那個時候就是那樣的草菅人命。從上麵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人類中還真是有一些人是以殺人為樂趣的。

    那個時候,是否有人會想過,那些被打死了的人都是勞改犯嗎?這裏麵有多少是無辜冤死的?

    那段時間,在百靈路口和解放路的交接處,形成了一個自由集市,很多外鄉人外省人擔了貨物去那裏賣。一天我在那裏看熱鬧買東西,忽然聽到"砰"地一聲槍響。瞬間,人群四散,各自逃命,剛才熱熱鬧鬧的集市不到兩秒鍾就清空了,變得空無一人。我照著戰爭電影裏學來的方法,馬上躲到路旁騎樓下的石柱子後麵隱蔽。探出頭來,看到一輛大卡車"隆隆"開過,路旁有一個穿著便衣的人拿著手槍,向那卡車"砰,砰"地再打了兩槍,不慌不忙地走掉了。不知有沒有打傷車內的人?

    在搶槍熱潮的那段時間,我看到一個一生難忘的畫麵。那天我回學校打乒乓球回來,半路上碰到一個小夥伴,說倉前街口打死人了,快去看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跟著他去了倉前街口。那裏圍著一小群人,地上看到一些木屑,磚頭。我擠進人群一看,啊,地上躺著一個人,他四肢慘白,頭旁邊一大灘血,大半邊臉泡在血泊中,血中還混有腦漿。兩眼直直地望著我們,空洞的眼中反映著天空,已失神了。透過血漿,可以見到眼睛下麵的顴骨上有一個圓洞,明顯是子彈打的。鼻孔還有呼吸,呼氣時一個血泡噴出,吸氣時鼻孔的血漿凹下成一個洞。一呼一吸,一個血泡一個血洞,人還沒死。人們圍著看,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施救。突然,人群散開奔逃,"造反派來了",我也跟著逃命。逃回家後整天神不守舍,躺在床上,一閉眼就想起那人的慘狀和那雙空洞的眼睛,死之前好像還在想著什麽。感覺很不舒服,起來喝口水舒緩一下吧,倒了一小杯水喝,感覺水是苦的。我加了一些糖進水裏再喝,那水仍是苦的。整個下午,恍恍忽忽,那人的影像在腦裏縈繞不去,晚飯也沒有胃口。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好一點。第二天聽人們說,那人是去六榕派出所搶槍的。消息走漏了,派出所有準備。他們去到後就打起來了,他挨了一槍,倒下前還被人用磚頭木棒打了一頓。那些人見打死了人就嚇得逃了,我們才看到那個恐怖場景。後來他讓同一派別的人送到市一醫院搶救,搶救不回來,死了。當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雷雨,把倉前街口的血跡衝刷得幹幹淨淨。再去那個地方看,一點痕跡都沒有了。過了兩天,一張小報報導了這個事件,沒有談到搶槍,隻是說死者是"革命烈士"。

    這段時間,廣州在打架,武鬥。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大型武鬥。什麽"7.23","8.20",是大型武鬥的日子。在中山紀念堂,華僑糖廠都發生過武鬥,糖廠那次還動用了槍炮,死了一些人。這個時候,廣西也在武鬥,聽說規模比廣州大得多。人們幾百,幾千地死去,屍體拋入江河,沿著西江流入廣東。人們在珠江上也看到一些浮屍,這消息全廣州都傳遍了。

    旁邊學校擁有槍的兩派覺得彼此距離太近,隨時有可能打死人,都撤走了。學校有一段時間空無一人,我們小孩子就爬牆過去,在學校裏追逐奔跑,學紅衛兵打架的樣子,兩群小孩扔磚頭石子,前進,後退。或在學校的樹叢裏爬上爬下,或把課室裏的桌椅搬到一起堆起來,下麵形成通道,躲貓貓,玩地道戰。也會在學校裏踢足球,打籃球,學校變成了我們的活動場地。直至一批造反派重回學校占領一座大樓作據點,我們就停止了翻牆去學校玩。

    全國的武鬥越演越烈,一些地方對立的兩派常常幾百幾千人地參加武鬥,大炮坦克都用上了。這些武鬥有擴大和發展下去以致失去控製的趨勢。中央政府看不下去了,不得不發出停止武鬥的指令。1968年2月開始派出軍隊去收繳武器,拆除據點。有一天早上,我們的小巷來了解放軍,戒嚴。指示居民們不得出門,巷旁邊的中學據點被解放軍包圍了。我們知道有好戲看,走上三樓觀望學校的教學大樓,那裏有造反派據守。攻擊時候到,看到一顆手榴彈在大樓前爆炸,全副武裝的軍人跑步衝向大樓門口,幾秒鍾就砸開了大門,一直衝到上頂樓,摘下了那麵"造反有理"的大旗。樓內的造反派不敢抵抗,一槍沒打,全讓解放軍捉下來了。十分鍾後,所有造反派被帶到操場排成幾排坐在地上,聽解放軍訓話。就這樣,輕輕鬆鬆地拔除了這個據點。我們原以為能看到一場攻防戰,想不到軍隊毫不費力就結束了戰鬥,大家心裏有一點點失落感。

nzhu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高斯曼' 的評論 : 我寫這個的初衷就是知道現在一些年青人不相信文革時發生的這些事是真的,但這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啊,所以我要留下一些文字記錄,讓以後的人吸取教訓,不再做這些反文明的事。感謝你的反饋!
nzhu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而我當年就是那塊磚頭,"哈哈,在我那裏磚頭代表一個人,而你卻變成了那塊磚頭。當年買一點東西真是不容易啊!
高斯曼 發表評論於
謝謝你講述文革時期真真切切發生的事情,下一代都不相信,許多人都在懷念“偉大”的毛時代。我也講了發生在我家的故事,希望有更多的人講述那時的故事,更要讓後人知道真實的曆史,接受教訓,不再重演。謝謝你!
格利 發表評論於
“一些聰明的人就發明了放一塊磚頭在店前,代表一個人在排隊,又跑回家睡覺去了,店鋪開門前再走回去隊伍裏替換回磚頭。”(而我當年就是那塊磚頭,我舅舅把我放在排隊的隊伍裏以後,就跑去玩了,等店鋪開門再跑回來替換我。有一次店門開了,人群一窩蜂擁上前,我被人流擠出隊伍。我舅舅回來得晚了。結果他據理力爭,把我拽到隊伍前頭,硬把我又塞回隊伍裏)
nzhu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琪子' 的評論 : 我父親在"清理階級隊伍”中也被批鬥了,我會在下一次講到。我們都是天涯淪落人,講到文革,自然會有共鳴。
琪子 發表評論於
你描述的很詳盡,還有任務可做。
文革時期很恐怖,父母都是批鬥對象,我非常害怕。造反派說到我家,就來一下,翻東西打東西砸東西。沒有學可上,就在家裏貓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