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個普通娃,瑣碎事兒不少,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都不算是事兒,但對我和女兒來說,這就是生活、是變化、是成長。
事件發生時間 3月/2025
2025年,3月8號到3月16號,是女兒大學生涯中的最後一個春假。兒子在做實習,回不來,我準備全身心地陪女兒一起共度這段美好親密的獨處時光。沒想到女兒周六晚上回來後說,這個假期會很忙,需要趕作業,她已經安排好了:白天做作業,晚上打遊戲!
好吧,看來我需要的就是做好後勤工作了。
第一天,女兒起來的時候已經將近中午了。吃完午飯,寫了會兒作業,晚飯前便開始打遊戲。
第二天仍舊是中午才起來,午飯後有事兒出去了一趟,回來便直接開啟遊戲模式。咦?說好的作業呢?當天晚上,女兒的好閨蜜過來小住幾天,計劃就都亂了......
還好,當閨蜜上網課時,女兒也在一旁趕作業。其中一個圖形設計的程序作業,好幾次叫我過去幫她調試(debug)。其實我完全不懂她用的程序語言,也不知道其中的設計原理,我能做的就是讓女兒靜下心來給我解釋題意和程序功能。折騰了三天,我終於看到了結果,原來是一個帶透視感的三維立體圖:黑白相間的棋盤上,放著兩個顏色、大小不同的球,改變光照的角度,棋盤和球體會產生明暗變化。
哇,我女兒厲害呀!竟然能編寫出圖像設計軟件!來來來,做盆紅燒肉犒勞一下!
春假很快就這樣緊張而愉快地過去了。女兒3月16號周日下午返校,周一中午剛剛吃完飯,我清靜了還不到24小時,就接到女兒的電話:“媽媽,我怎麽開心不起來?”
什麽?剛剛度完春假,在家裏吃吃喝喝,和閨蜜玩玩樂樂,怎麽一返校就鬧不開心?才上了半天的課程,作業也沒有這麽急吧?雖然心裏有些情緒波動,但我的語氣還是很平和的:“哦?怎麽不開心了?”
女兒:“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想了好幾天了,但似乎越想越亂,所以還是決定跟你聊聊。你現在有時間嗎?”
“當然!女兒的電話,媽媽永遠都有時間!”我故作輕鬆地回答,可心裏早就開始嘀咕——已經想了好幾天了?那不正是春假期間,她在家的時候怎麽不說?我怎麽也沒發現她有困擾的任何征兆......
於是母女倆開啟了問答模式,大致了解了女兒目前的狀況:
- 這是女兒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她修了六門課,其中三是計算機的專業課,作業比較多,難度有點大。但她說自己已經看淡了成績,即使有一、兩科得 B 也不怕,GPA 也還是拿得出手的。更何況還不一定會這麽差。
- 由於課業重,以前熱愛的國標舞也沒有時間跳了,但女兒內心也沒有覺得有多大的遺憾,甚至還有點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自我情緒舒緩能力還挺不錯,對曾經熱衷的愛好也可以拿到起、放得下啦!
- 朋友關係不錯,做的也都自己喜歡的事兒,每天忙忙碌碌,生活狀態貌似非常充實、良好,一切似乎盡在掌控之中,可女兒怎麽也想不通,為什麽內心深處感覺不到真正的快樂?
不過對於看淡學習成績,我表達了不同的看法:“關於看淡成績,我並不是簡單的不在乎成績,我的原則是在自己認真、努力的學習情況下,還是得了B, 即使是得了 C,我都可以坦然接受。我不在乎成績高低,但我還是非常在意學習態度的。”
女兒聽了,靜心思考片刻,承認自己由於看淡了成績,最近拖延症的確是嚴重了,臨近截止日期才匆忙趕作業,有時難免草草了事。不過女兒也挑戰了我的觀點:“怎麽定義認真和努力的程度呢?”
我說:“對我來說,認真是心態,現在認真學習,將來認真工作,這是必須的,沒有程度可言。而努力,最方便的衡量方法就是花了多少時間。我並不是要你們廢寢忘食,以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代價來努力,但我覺得起碼得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目前的工作沒有你們那麽嚴格的截止日期,所以我努力的衡量標準是讓老板和用戶對我的程序結果滿意。《7 Habits》書裏講到按原則生活,認真、努力的生活態度是我的原則之一,不會隨易改變的。”
女兒聽完,喃喃地說:“嗯,我可能找到為什麽不開心了。因為看淡了考試成績,我就沒有像以前那麽投入的學習了。學習態度不認真,內心裏會覺得自己變差、變壞,也就對自己不那麽滿意了。 不滿意自己,缺乏自豪感,當然也就高興不起來了。”
我覺得女兒分析得挺有道理,連忙附和:“是呀,應該就是這個原因。記得你上11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你拿了兩個100分,回家後興奮地跟我說,社會學的100分,加上老師獎勵的一袋糖,也遠遠不如物理的100分帶給你的快樂多,因為你在物理上花了很多時間,能得到這個滿分太不容易了。可見,不付出一定努力的成功並不一定讓人很快樂,還是得認真對待生活。”
女兒一點就通,痛快地說:“嗯,我知道該怎麽做啦!”接著,女兒又說:“不過,媽媽你剛才說要讓老板和客戶滿意,但你以前不是經常說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嗎?其實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努力看淡別人的評價。”
女兒太過自我的性格在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我總覺得她隻在乎自己想要的,不怎麽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脫口而出:“啊?你還在乎別人的評價?”
“當然啦!”女兒說:“除了你,我跟別人說話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惹他們不高興。”
哇,真的沒有想到,在這點上我竟然錯看了我家女兒!
我說:“在乎還是不在乎,不能一概而論,凡事分陰陽嗎!我覺得老板話還是應該認真對待的,畢竟他們掌控著我們的生殺大權,萬一老板不高興炒了我的魷魚,咱們可就沒飯吃了。對於那些說風涼話,不關你一分錢利益的人,完全可以不必在乎他們的評論,權當耳旁風。當然,好的、善意的話可以照單全收。”
停頓一下我又趕緊補充說:“哦,反過來也一樣,對於那些無關利益衝突的人,我們最好也是隻說好話,不要隨意指責,讓他們不高興。”咦?這樣說來,我們好像是得需要小心翼翼地說話呀!
關於上麵這段話,估計讀者會產生很多異議,我頂著鍋準備接磚。但無論如何,我都會遵循“冤家宜解不宜解”的原則。實在找不到什麽好聽的話,我會選擇沉默,總比得罪人強吧。其實在這方麵,我做得很不好,太喜歡好為人師了,不容易管住嘴啊!
女兒沉默了片刻後說:“媽媽,你知道嗎?我以前特別羨慕你的生活,但現在我意識到,我們兩個是不一樣的人,我其實並不適合過你那樣的生活,而應該過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也沒有必要去刻意討好別人,我需要的隻是讓自己滿意就可以了。不過我覺得,如果我真的做到對自己滿意了,別人應該也會對我滿意了。”
女兒的這段話聽起來比較繞,但我聽懂了,於是附和說:“是的,我覺得是這個理,因為神在創造人的時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安放了道德良知,你也可以說是刻在基因裏的。對自己滿意也就意味著這個道德良知被滿足,應該也算是符合人性了吧!” ……
大約十天後的一天,我主動聯係女兒,詢問她的狀況。女兒輕快地說:“挺好的,上次聊天讓我看清了努力方向,現在還挺有幹勁的!”
哇!聽著女兒輕鬆愉悅的聲音,真的好開心呀!
後記:
這篇文章寫得很費勁,因為我和女兒聊了整整三個小時,期間到底都說了些什麽,怎麽說的,我也記不清了,隻好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模式將零碎的記憶編纂成文,目的就是為了記錄兩個我覺得對女兒來說非常重要的成長點:
- 我輸出給女兒的:保持認真的生活態度。
- 女兒自己體會的:過讓自己滿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