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情緒”及“情緒價值”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什麽是“情緒”?做父母的都有體會,當嬰兒剛從母體來到人世間時的第一反應是大哭。這是一種由於環境的突然改變,嬰兒對陌生環境不適的本能反應。情緒是人對事件或周圍環境產生的反應。一個人所經曆的情緒類型取決於觸發該情緒的事件,或環境。例如,當一個人收到好消息時,他會感到高興;而當一個人受到威脅時,他會感到恐懼。

“情緒價值” 就在於揭示情緒觸發的原因,尋找對策,促使人采取行動來回應情緒。正如,由於環境的改變 - > 造成新生兒生理上的不適,不舒服,難受 (情緒) - > 大哭 (采取的行動以回應不適,不舒服,難受 的情緒)來告訴周圍的人(我不舒服,我需要你們的注意,我需要安撫)。

“情緒價值”在生物存活,進化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當你在叢林中尋食時,突然發現一條蛇正盤踞在你的眼前,你的心跳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身體裏的血液會湧向肌肉,這就是人的潛意識大腦對蛇產生的害怕,恐懼情緒的生理反應,讓你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尋找對策:跑,攻擊或原地不動。即使隨後發現盤踞在你眼前的並不是蛇,而是對生命沒有任何威脅的看著像蛇的樹枝柳條。這也是人在麵對負麵情緒時常常會不斷重複上演的過度反應 - 自保,當生命受到威脅時,那怕幾率很低,很低,也要采取自我保護的措施,以防萬一。這種自我保護式的生存模式鑲嵌在生物的DNA裏,幫助生物得以避險,存活,人也不例外。

也可以說:“情緒價值”就是大腦潛意識通過對事件或環境解讀,產生的生理不平衡(情緒 )- 從而讓人意識到,進而尋找有效對策來應對此生理不平衡,達到再次生理平衡 (情緒價值)。

情緒是短暫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會根據自己的情緒——快樂、憤怒、悲傷、無聊或沮喪——做出決定。當感到快樂時,我們會希望獲得更多,當麵對悲傷、無聊或沮喪時,我們會想辦法回避,而當感到威脅,憤怒時,我們會有攻擊(貶低、警告、威脅、恐嚇、傷害)的衝動來快速地釋放生理的不平衡。猶如生理產生的大,小便的急迫感會給人造成苦惱和不適的情緒,讓人盡快解決問題,排除苦惱和不適的情緒。

人優於其它生物,讓人類立於生物鏈頂端的能力是人的認知能力(學習、記憶、交流能力)。借助此能力,人可以更好的理解事件的本質,也可以更好的與他人溝通,交流以達到共識。為了創造和維持共有的良好生活環境,隻有人類發明了廁所來避免人隨地大,下便。小孩子從1歲半到3歲期間,就開始接受訓練,學會控製由於生理產生的大,小便的急迫感給自己造成的苦惱和不適的情緒,找到合適的地方,方法釋放,解除苦惱和不適。

在現代社會,人受到死亡直接威脅的幾率很小,很小。但由於社會資源的限製,每個人都還需要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有限的社會資源。自我價值的認定會影響對獲取社會資源能力的認定,從而 影響生存。由此可見,當人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時,不論是被環境,被他人,還是被自己,都會產生一種無力的恐懼,同時伴有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憤怒情緒。向他人或自己發泄這種負麵情緒既有積極的價值 - 可以帶來暫時的解脫感(就象隨地大,小便一樣快速釋放自己的不適和苦惱),但也有消極的價值 - 可能加劇無助的壓力,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麵影響,並強化情緒化的思維模式讓自己陷入由情緒牽著鼻子走的循環往複中。

猶如小孩成長過程中學會控製大,小便的急迫感給自己造成的苦惱和不適的情緒,試著接受,並理解我們情緒產生的根源。增加我們對情緒的掌控能力,讓我們自身的長期利益最大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