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大部分猶太人並不信耶穌是救主和神的兒子。在他們眼中,沒有猶太血統的大希律,反倒是猶太曆史上偉大的君王。在他執政期內,猶太地的經濟、文化都很繁榮,人民富庶而有相對的自由。我們的猶太導遊說起大希律,滿口溢美之詞。可以說,大希律統治的時代,是古以色列天邊的最後一抹燦爛晚霞。
曆史的前因
還是說回到馬薩達城堡的猶太義軍。

馬薩達城堡是當年的猶太起義者堅守到最後的一塊陣地;馬薩達保衛戰猶太人用猶太人生命譜寫的一曲可歌可泣的民族悲歌,更是一部震古爍金的英雄史詩。
上次說過:猶大全地都被羅馬人攻占之後,猶太起義者退到馬薩達要塞抵抗羅馬大軍。馬薩達是這個重大曆史事件的見證地。不過她一直沉寂著,直到上世紀的考古挖掘,那段曆史才被一層層披露和證實。
先回顧一點以色列更早期的曆史:當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以色列,在主前722年被亞述所滅;南國猶大則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所滅。當時的許多猶大精英分子和百姓被擄到巴比倫。過了70年之後,在波斯王執政時期,準許一部分猶太百姓回歸故土。又過了三百多年,在主前167-160年,已到了希臘塞琉古帝國統治時期,安提約古四世發布禁令,不許猶太人敬拜獨一真神,隻許他們祭拜希臘諸神。而我們知道,猶太律法嚴格禁止百姓拜偶像。

第一次猶太戰爭(The Great Revolt 主後66-74年)
不過,信仰獨一真神的猶太人和羅馬各地官府的矛盾層出不盡;到主後66--70年,猶太地再次爆發大規模反抗羅馬人的抗爭,被稱之為“第一次猶太戰爭”。起因:主後66年5月,在地中海東岸的凱撒利亞 發生了一起猶太人與羅馬人的地產、宗教糾紛,因地方政府處理不當,反抗的範圍不斷擴大。不久之後,耶路撒冷的羅馬政府也與猶太人發生衝突,羅馬軍隊出兵暴力鎮壓,

隨著衝突的進一步升級,最終演變成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在猶太起義軍中有農夫、手工業者、奴隸和各行各業的人,組織帶領起義的是激進的奮銳黨(Sicarli,也稱彎刀黨)人。熟悉新約聖經的人,應該知道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就有一位奮銳黨人,叫西門(太10:4)。
起義軍的的首領Menahem Ben Jair正是奮銳黨人。在主後66年,Menahem 帶領義軍占領了易守難攻的馬薩達,殺死了要塞的許多羅馬守軍。之後Menahem在耶路撒冷遇害,他的外甥Eleazar Ben Yair繼承了起義軍首領的地位。
到主後70年,羅馬軍隊統帥提多Titus將軍(後來成為羅馬皇帝), 率羅馬大軍攻陷了耶路撒冷並摧毀了猶太聖殿。

最後的城堡
大希律王修建的馬薩達城堡,是易守難攻的天險要塞。在當時依然固若金湯:山上糧庫裏有充足的存糧;在水資源方麵,猶太義軍收集和儲備了大量的雨水和其它水資源。盡管馬薩達城堡已經是起義軍困守的最後堡壘,猶太起義者卻拒不投降,堅守到底。
他們還專門建了一座猶太會堂場、和一個施行宗教儀式的水池mikvehs

憑借懸崖天險,馬薩達的猶太人苦苦堅守了三年,受命來攻打馬薩達的提多將軍,攻破過耶路撒冷等許多猶大地重要城鎮,率領著羅馬第十軍團,將馬薩達嚴密地包圍起來,還動用了超過一萬名士兵圍攻馬薩達,卻依然無法攻破要塞。
在屢次攻堅失敗之後,

馬薩達要塞的猶太人,從山上不斷推下巨石,阻擋羅馬人的修坡工程,有許多羅馬人被猶太人推下的巨石砸死。 於是羅馬軍隊轉換策略,想出了最陰毒的一招,他們撤下修築坡道的羅馬人,把關押在耶路撒冷的猶太犯人運到馬薩達來,強迫猶太勞工堆山築道,完全不顧及他們的生死。
集體殉國
馬薩達山上的猶太人,不忍心殺害山下的同胞。這樣,到主後73年,羅馬人的“造坡工程”終於完工,這場堅守了三年的對峙也到了最後的階段。在堆造這個巨大斜坡的同時,羅馬人又派重兵切斷水源,

要塞裏的猶太人深知“大限已到”,為了不受被俘之辱,猶太人集體決定,在4月15日的逾越節當天,全體殉國。起義軍的領袖Elazar ben Yair,召集全體堅守在馬薩達要塞的男女老少,

按照妥拉(猶太律法的)規定,神的選民(猶太人)不可自殺。於是每一家的男人先親手刺死自己心愛的妻子和兒女,然後全體男子抽簽留下十名勇士,他們動手來殺死其他男子。最後這十位男子再抽簽一次,抽出的最後一名勇士,要殺死其餘的九人,

主後73年4月15日、將被曆世曆代的猶太人永遠銘記在心。那經過抽簽最後被選中的男人,看著自己的親人,戰友都倒在周圍,他必須一個一個地翻檢屍體,確認他們死亡之後,再把黑暗中的所有建築物一間一間地燃…。在晨光初現時,他麵對著攻上山來的羅馬大軍,最後一次回首神賜給他們的土地和死難的同胞,把刀刺進了自己的胸膛......
當羅馬人終於進入馬薩達要塞時,他們見到的是熊熊燃燒的烈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