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為遊客,我們優哉遊哉,觀察著周圍的世界,也見匆忙趕程上班的人,羅馬帝國的後裔也得為衣食住行而奔波,輝煌過也得經曆當今歐盟經濟的艱難處境。我的意思是,別那麽在意一個利己主義者販賣他的雄心壯誌,什麽哪個民族站起來啦!彼得大帝的版圖必須維持啦!再次讓什麽國偉大啦!這一切喧囂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意味著你的日子必須好好付出,勞碌,運氣好的,爭得一個自己滿意的生活;運氣差的,隻看時間飛逝,竭蹶獨行。我不理鬧騰騰的世界,就這麽悠悠地活著,剛剛好!年輕人,這是你們的時代,跟著馬斯克飛太空,別在意奧巴馬的黑命貴。
接近中午,雨霧盡散,天藍了!大哥哥不打算加入我們遊覽打卡景點,他說他隻在乎羅馬鬥獸場。他要找一個 Cafe,坐下,點小吃喝咖啡,順便逛逛禮品店,買他的棒球帽,這是他永恒的,不變的旅行禮物,印有當地標識的,結實耐用的非硬殼棉質棒球帽。羅馬街頭和巴黎街頭一樣,值得坐一坐,我也想坐坐,可更想看西班牙台階,許願池和梵蒂岡。



喜愛電影,其實特別有益處,電影中的畫麵能深刻留在記憶裏,因為電影故事把你溶化其中了。兩部電影決定了羅馬是我必須來的地方。一是意大利巨人導演費裏尼的經典《甜美的生活》,一部是《羅馬假日》,格裏高利 派克和奧黛麗 赫本在羅馬愛情的影像,這部成功的好萊塢電影讓世界人民對羅馬有了新認識和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兩個景點:Trevi Fountain 特雷維噴泉,中國俗稱許願池。
最馳名的傳統是在離開“永恒之城” — 羅馬之前向噴泉扔硬幣,最初是遠征的軍人投下硬幣祈願活著回家,現代人扔進去是期待你會有機會重返羅馬,故地重遊。中國人簡化了這些發展成許願。 聽說每年遊客扔進去的硬幣大約接近140萬歐元,也就是150萬美元。我們一行人都沒有硬幣,還好,我包裏存有一些歐元硬幣,給他們的都是一歐元或者兩歐元,自己扔了一個五歐元,看看多扔是否能多來幾趟。


西班牙台階,記得嗎?奧黛麗 赫本飾演角色就是在這裏站著吃冰激淩,現在的導遊也都這麽說:這就是她當年站立的地方。我心裏好笑,雖然也喜歡她,值得這樣崇拜嗎?馬特 達蒙主演的電影《天才雷普利》,西班牙台階是被重點提及的。台階有135級,頂部是聖三一教堂,底部的小宮殿是西班牙駐羅馬教廷大使館。以前人們可以坐在台階上玩玩,現在可不行,也隻能拍姿勢照相留念了。


梵蒂岡是一個國,意大利國中的國,羅馬城裏的國,這裏有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主教,神父,修女,及瑞士近衛隊。他們都是單身漢和單身女,侍奉上帝是他們的職責,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即使是神權國家但屬於選舉君主製。要想了解有關教宗選舉,推薦看去年拍攝的電影 —— Conclave,中文譯為 教宗選戰。懸疑驚悚片,值得一看。尤其是你遊覽了梵蒂岡之後,就更有興趣。羅馬教廷的正式文件使用拉丁語,但官方溝通,出版物和廣播使用意大利語,衛隊成員使用德語,國務院則使用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難怪美國人說,就咱美國人隻會說一種語言,看看歐洲人,拉出一個至少三國語言。確實呀!要不是美國士兵在二戰損失20多萬年輕生命,整個歐洲都說德語,那樣就和美國人一樣了。
我們走過羅馬小巷和幾條大街,眼前就是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廣場和大教堂均以聖彼得命名,他是耶穌基督的使徒,天主教認為他是第一任教皇。傳統基督教認為,聖彼得就是在這個地方被倒釘在十字架上的。文的小米對羅馬人不屑一顧,他媽媽一家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已經不是基督教徒,但情懷還是有的,他說羅馬人幹了太多的壞事,彼得被倒釘殉難的故事就是他現場給我講的。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後,他的十二門徒之一彼得在耶穌的追隨者中擔任了領導責任,在創立教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彼得傳教34年後前往羅馬,不久就被羅馬皇帝尼祿殺死。彼得頭朝下釘在十字架上,這是他自己的要求,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與耶穌相同的方式死去。廣場立有一座古埃及方尖碑,被尊為彼得死亡的‘見證者’。




後世藝術家塑造聖彼得,他總是一手書卷,一手鑰匙。書卷意味著他寫有《彼得書信》,是新約聖經中篇章;鑰匙意味著隻有成為基督徒,你才握有進入天堂的鑰匙。我深信不疑的一點是,你什麽都不做就能進天堂的?天堂的門是窄門。

廣場柱廊上有140尊雕像,他們都是基督教的殉道人。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教堂,文藝複興時期建築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進入教堂不需要門票,順著人流排隊就可以。進了高聳的門,我就傻呆了,看了小米和文一眼,六目互看,感覺得到大家停止了喘氣。世上沒有什麽詞匯可以形容你所看到的。我也別累死自己,因為水平太低。東坡居士來了,可能會寫出什麽什麽賦。


米開朗基羅的 《聖母憐子》,中文也有翻譯為《聖殤》,故事題材來自《聖經》,聖母瑪利亞懷抱著被釘死的基督悲痛萬分的情形。雕像表麵進行了細致的打磨,平滑光亮。

本不想照相,還是照一張吧!看看我有多小,廳簡直太大了。

貝尼尼設計了廣場和內部結構,他還有一件作品驚世 —— 華蓋。全部是青銅,部分鍍金,它坐落教堂十字正中,祭壇下方是聖彼得墓。


聖傑羅姆祭壇,他的最偉大的貢獻是將《聖經》從希伯來文翻譯成拉丁語,還有對整本《聖經》做了注解。畫作描繪傑羅姆最後的聖餐,他吃下了代表耶穌血和肉體的葡萄酒和麵包,天使已經出現,來迎接他上天堂。








斯圖亞特家族紀念碑,我記憶中斯圖亞特是英國王室,不是很清楚他們家的碑可以建在教堂裏,哦,明白了!一定是錢捐的多。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氣勢恢宏,雙重結構,外暗內明。




覺得自己能記住看過的藝術品,可還是記住了一點。我們真的沒有逛夠,有太多的藝術品可供仔細品味,時間飛快,我們必須離開,回到郵輪休息了。
羅馬,再見!我知道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主啊,你給予我雙眼,使我見所遇見,我真的開始信你了!
一切都是神跡,一切都是神靈,一切都是在神的庇護下發生的這一切!